隨著聯邦保釋法案即將提交,加拿大(Canada)安大略省(Ontario)省長 Doug Ford 及司法廳長 Michael Kerzner 於週一再次敦促渥太華(Ottawa)推行「強硬」的保釋制度改革,批評現行制度容許暴力累犯重返街頭,威脅公共安全。
Doug Ford 表示,安大略省已正式致函聯邦政府,列明對新法案的期望,要求引入措施,讓更多高風險被告在審訊前繼續羈押。他強調:「是時候修補這個失效的保釋制度。」
Michael Kerzner 同樣指出改革的迫切性:「加拿大失效的保釋制度持續容許暴力累犯回到我們的社區。聯邦政府必須採取行動,保障市民安全。加拿大人值得擁有更安全的社區。」
安大略省建議修訂《刑事法典》(Criminal Code),取消對某些嚴重罪行的保釋權,包括謀殺、恐怖主義、人口販運及與槍械有關的罪行,並引入「三犯即羈押」規則,強制對暴力累犯進行審前羈押。省政府亦要求恢復對嚴重罪行的強制最低刑期,並取消暴力累犯的刑期折扣制度。
在聯邦層面推動改革的同時,安大略省亦在本地採取行動,加強保釋執法,包括將「嚴重暴力罪行保釋專責小組」(Intensive Serious Violent Crime Bail Teams)制度化,該小組由專責檢控官與警方合作,反對高風險被告獲准保釋;同時研究對 GPS 腳鐐監察徵收使用費。
安大略省指出,去年聯邦政府擴大某些暴力罪行的「反向舉證責任」(reverse-onus)條文,雖屬改革起步,但仍遠遠不足。省政府強調,近期多宗涉及保釋中的被告的高調案件,正正反映現行制度存在嚴重漏洞。
隨著聯邦保釋法案即將提交,安大略省表示將繼續向渥太華施壓,爭取全面改革,以保障全國社區安全。
🔗資料來源:https://toronto.citynews.ca/2025/09/22/bail-reform-ontario-doug-ford-canada-legislation/
多倫多市花費巨資安裝的超速執法攝像頭近日再次成為破壞行為的目標。最新一起案件發生在Avenue Road上,這是該地區一系列針對超速攝像頭破壞行為的最新進展,顯示了部分公眾對這些設備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攝像頭慘遭“連根拔起”
這台攝像頭原本安裝在Avenue Road靠近St. Clair與Dupont之間的路段,該地區超速行為時有發生。近日,一張在網絡上流傳的照片顯示,該攝像頭被人拆除後的殘骸落在地上。這類破壞行為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類似事件尤其集中在Parkside Drive路段。
Parkside Drive上的超速攝像頭自安裝以來屢次被砸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發生在去年12月底,當時攝像頭被不明身份人士破壞,甚至被拖到High Park並丟進了池塘。據倡導組織Safe Parkside透露,這已是該設備第三次遭受攻擊。
👉🏻公眾反對聲音升高
部分當地居民對這些攝像頭的公平性提出質疑。有民眾表示:「在限速40公里的區域內開到53公里就要被罰150元,這根本不算超速,尤其是這些攝像頭有時安裝在坡底等敏感區域。」
然而,自這些超速攝像頭在三年前安裝以來,已為多倫多市政府帶來了數百萬加元的罰款收入。根據數據,Parkside Drive上的攝像頭僅一個就為市府貢獻近700萬加元的收入。然而,該路段自安裝攝像頭以來,仍有多達三人死於交通事故。
👉🏻重新設計街道的爭議
去年11月,市政府通過了對Parkside Drive進行全面重新設計的計劃,目的是將該路段改造成一條「完整街道」,平衡行人、騎自行車者和駕駛者的需求。然而,就在投票通過僅三天後,當地居民發現攝像頭被砍倒在地。
Safe Parkside對此發表聲明稱:「這台攝像頭是多倫多首個此類交通控制設備,但這並未使其免受破壞。」組織指出,破壞者不惜費時費力,用工具切斷了支撐攝像頭的金屬桿。
此外,該組織強調重新設計街道的必要性,表示這些計劃包含增設自行車道等措施,將為所有道路使用者帶來更高的安全保障。他們指出,這些安全措施是當地居民十多年來的訴求,但仍需面臨破壞行為的挑戰。
👉🏻市府與公眾的對立
此次事件揭示了市府與部分市民之間在交通管理上的對立。支持者認為攝像頭有效減少了超速問題,對提升安全有重要意義;但反對者則認為過於嚴苛的執法導致不公平罰款,並缺乏考慮駕駛者的實際情況。
Air Canada(加拿大航空 – 簡稱 加航)空中服務員工會已發出72小時罷工通知,意味著本週末全國航空交通可能面臨嚴重中斷。作為回應,Air Canada 宣佈將於週六清晨開始對員工實施停工鎖定。
代表約10,000名 Air Canada 及其子公司 Air Canada Rouge 空中服務員的加拿大公共僱員工會(Canadian Union of Public Employees,簡稱 CUPE)於週三凌晨12時58分(東部時間)確認已正式發出罷工通知。工會表示,談判破裂,並指控航空公司拒絕就關鍵議題進行有意義的對話。
CUPE 在談判更新中表示:「這個決定並非輕率作出,但卻是必要的。我們已準備好,我們很堅定,我們不會退縮。」
CUPE Air Canada 分部主席 Wesley Lesosky 強調,航空公司拒絕正視工會提出的重要訴求,使工會別無選擇,只能採取罷工行動,即使這可能對旅客造成影響。
Air Canada 於週二晚間宣布談判陷入僵局,並指出 CUPE 最新的反建議包含「不可持續」及「過高」的薪酬要求。航空公司亦表示,工會拒絕其提出的第三方仲裁方案。
Air Canada 及 Air Canada Rouge 勞資關係副總裁 Michael Abbott 在致 CUPE 的信中表示,公司無法「負責任地讓我們的顧客、員工及營運每日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因此決定發出鎖定通知。
航空公司於週三凌晨1時30分(東部時間)正式發出鎖定通知,並預定於週六同一時間開始實施。
對旅客的潛在影響
Air Canada 每日透過主線及 Rouge 營運服務約130,000名乘客。航空公司警告,罷工可能導致多達25,000名加拿大人滯留海外。為減低影響,Air Canada 計劃在未來三天逐步暫停航班,週四及週五開始取消部分航班,並於週末全面停飛。
由 Jazz 及 PAL Airlines 營運的 Air Canada Express 航班將不受影響,照常運作。
受影響的乘客將獲通知並可申請全額退款。航空公司亦已與其他加拿大及國際航空公司安排替代航班,但座位可能有限。
政府回應
Air Canada 已要求政府介入並指導進行仲裁以解決爭議。然而,CUPE 呼籲聯邦政府尊重工會爭取公平合約的罷工權利。
聯邦調解員仍然可供雙方使用,但目前尚未有正式干預的消息。
工會要求改善待遇是否合理?你支持空中服務員罷工爭取權益嗎?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332643/air-canada-flight-attendants-strike-notice-company-lockout/
加拿大即將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總理Mark Carney宣布,加拿大將在本財政年度結束前達成北約 (NATO) 2% GDP 軍費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五年。
為何加拿大要增加軍費?
Carney表示,加拿大必須減少對美國的安全依賴,並加強與歐洲盟友的合作。他警告,全球局勢正變得越來越危險,加拿大需要做好準備,確保自身安全。
新增加的93億美元將如何使用?
這筆93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主要是基礎性投資,用於:
-
擴大軍隊招募,吸引新兵加入。
-
提升現役士兵薪資,確保人員穩定。
-
為大型軍備採購鋪路,包括新型潛艇、裝甲車、無人機及雷達系統。
-
擴展加拿大國防工業,減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
加拿大的總投資:最高達200億美元
要完全達成NATO 2%軍費目標,加拿大需要投入180億至200億美元,這將是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預算增幅。
簽署北約「國防工業承諾」
Carney同時宣布,加拿大將簽署NATO的國防工業承諾,致力於強化國內軍事生產能力。NATO一直要求會員國制定提升本國防衛工業的計劃,但加拿大長期以來在這方面表現落後,甚至刻意迴避。
這如何影響加拿大民眾?
-
提升國家安全,打造更強大的防衛力量。
-
創造更多軍工產業工作機會,推動本土經濟發展。
-
可能調整財政政策,在其他領域減稅,以平衡支出。
Carney的宣布恰逢北約即將召開重要會議,盟國可能將國防開支目標提高至GDP的5%。這意味著加拿大的軍費增長,可能只是全球軍事戰略變化的第一步。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politics/carney-canada-to-meet-two-per-cent-nato-1.7555928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FIA)近日下令全國召回一款在Costco銷售的熱門調味意大利麵,原因是該產品可能受到污染。10月12日,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宣布召回Rana品牌的Tagliatelle白雞肉與蘑菇調味意大利麵。
該機構表示:「由於可能受到李斯特菌污染,受影響的產品正在從市場上召回。」此次召回的產品為1.14公斤包裝的意大利麵,最佳食用期為2024年10月10日至2024年11月16日。這款意大利麵曾多次被美食博主推薦,深受不少華人朋友的喜愛,許多人還經常回購。Costco已經向購買過此款商品的會員發送了召回通知,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進行通知。
根據加拿大食品檢驗局的說法,此次召回被列為1級,這意味著「食用該食品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可能致命」。
🔹什麼是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可引發多種症狀,包括嘔吐、噁心、持續發燒、肌肉疼痛、嚴重頭痛以及頸部僵硬。孕婦、老年人以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尤其容易感染,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能致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可能外觀和氣味正常,但仍然可能使人致病」。
🔹你應該怎麼做?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敦促公眾「不要購買、食用、銷售、提供或分發召回的產品」。如果懷疑因為食用召回產品而生病,應立即聯繫醫療保健提供者。
該聲明指出:「召回的產品應立即丟棄或退回到購買地點。」
截至目前,這次召回產品尚未有任何相關疾病報告,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正在進行調查,可能會導致更多產品被召回。
點擊下方鏈接了解更多詳情:https://recalls-rappels.canada.ca/en/alert-recall/rana-brand-tagliatelle-seasoned-white-chicken-mushroom-sauce-recalled-due-listeria
加拿大政府近日更新了前往美國的官方旅遊建議,警告旅客將面臨更嚴格的入境審查、潛在的遣返風險,以及針對性別認同的加強監管,反映美國聯邦及州層面政策的最新變化。
根據加拿大外交部(Global Affairs Canada)發布的通告,加拿大永久居民在美國居住期間可能會被重新審查其居留資格。若有刑事紀錄或在美國逗留時間超過法定限期,可能導致綠卡或永久居民身份被撤銷。相比之下,加拿大公民一般可在無簽證情況下於美國停留最多六個月。
此項警示是在加拿大公民Johnny Noviello於今年六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Florida)移民及海關執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ICE)拘留中心死亡後發出。Noviello為美國永久居民,因多項毒品相關罪名面臨遣返。他的個案揭示了近年來數十名加拿大人被美國移民部門拘留的趨勢。
旅行禁令引發永久居民憂慮
通告亦指出,來自受美國旅行禁令影響國家的加拿大永久居民將面臨更高風險。該禁令由美國總統Donald Trump於2025年6月重新推出,針對包括伊朗(Iran)、利比亞(Libya)、索馬里(Somalia)及也門(Yemen)在內的12個國家,並對古巴(Cuba)及委內瑞拉(Venezuela)等國實施部分限制。
雖然擁有雙重國籍的加拿大公民通常可獲豁免,但未取得公民身份的永久居民則可能遭拒絕入境或簽證申請被拒。通告引述美國於2025年6月9日生效的公告《限制外國人入境以保護美國免受恐怖分子及其他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威脅》(Restricting the Entry of Foreign Nationals to Protect the United States from Foreign Terrorists and Oth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Safety Threats)。
LGBTQI+旅客面臨新障礙
加拿大外交部亦新增專章,提醒LGBTQI+旅客留意美國政策變化可能對其旅程及權益造成影響。根據Donald Trump於今年一月簽署的行政命令,美國官方文件只接受「男性」或「女性」的二元性別標記,不再承認如「X」等性別中立選項。
因此,加拿大人申請Nexus快速通關卡、美國簽證或其他聯邦文件時,可能須申報出生時指定性別,而非其性別認同。此舉引起人權關注,尤其對跨性別及非二元性別人士構成重大影響。
通告亦指出,美國多個州份已立法限制跨性別人士使用與其性別認同相符的洗手間,或參與符合其性別的體育活動。
LGBTQI+權益倡議者Gemma Hickey對加拿大政府更新指引表示支持,並強調強迫旅客披露出生性別可能造成嚴重情緒傷害。「這項要求損害了跨性別及非二元旅客的尊嚴與安全。」Hickey表示。
根據通告,美國聯邦表格及程序現時可能要求申報出生性別,涵蓋範疇包括簽證申請、Nexus登記、乘客名單、護照申請及社會保障文件。
隨着跨境旅遊逐步恢復,加拿大官員呼籲所有旅客——尤其是永久居民及LGBTQI+群體——在前往美國前仔細閱讀最新指引,並評估自身資格與潛在風險。
加拿大漁業及海洋部(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正式否決 Marineland Canada 將其餘下 30 條白鯨出口至中國主題公園 Chimelong Ocean Kingdom 的申請。漁業部長 Joanne Thompson 表示,該決定符合《漁業法》(Fisheries Act)保障海洋哺乳動物免受剝削的原則。
「批准申請意味著牠們將繼續被囚禁,並重返娛樂表演場域。」Thompson 在渥太華(Ottawa)表示。她補充,白鯨健康惡化是長期圈養的結果,加拿大人期望政府以動物福祉為首要考量。她透露曾於 9 月親身到訪 Marineland,直言「看到 30 條白鯨被困在狹小空間,令人難受」。
根據 2019 年通過的《終止鯨豚圈養法》(Ending the Captivity of Whales and Dolphins Act),加拿大禁止鯨魚、海豚及鼠海豚作繁殖或娛樂用途。若要出口,必須獲得聯邦特別許可,並以科研或動物福祉為目的。Thompson 表示,未來如有以動物健康為中心的申請,她願意審慎考慮。
然而,情況急轉直下。有消息人士向 CBC News 指出,Marineland 在決定公布後即將申請破產。園區已停止營運,亦無足夠資金繼續照顧鯨魚,每月開支高達 200 萬加元。消息人士稱,園方打算將鯨魚交予政府處理,甚至可能面臨人道毀滅,但目前尚未清楚由聯邦或省級政府負責。
「我們不會保留這些鯨魚,也不會親自執行人道毀滅。」消息人士說。「漁業部長不希望牠們繼續被圈養,但現在牠們可能會死去。」
根據 CBC News 取得的一封 Marineland 致 Thompson 的信件(日期為 2025 年 10 月 1 日),園方明言:「您於 9 月 25 日參觀 Marineland 時,我們已清楚表達:若出口許可被拒,破產將無可避免,鯨魚將落入政府手中或被人道毀滅。」
安省(Ontario)省長 Doug Ford 表示對聯邦政府拒絕批准出口感到「失望」,並呼籲尋找合適的新家園。「我們不一定要一次過搬走全部 30 條鯨魚,可以分批處理。最重要是讓牠們生存下去。」
中國 Chimelong Ocean Kingdom 已確認曾考慮購入白鯨。Marineland 今年未有開園,並開始出售遊樂設施。CBC News 於 7 月拍攝的無人機片段顯示,園方仍有員工照料剩餘的白鯨及海豚。
安省負責動物福利的檢察總長 Michael Kerzner 表示,過去五年省府人員已多次到訪 Marineland 進行動物及設施檢查。他與 Thompson 的辦公室已確認將會會面,商討園方申請事宜。
動物福利團體呼籲加快建立鯨魚庇護區(whale sanctuary),其中一個建議地點為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海岸,但項目目前停滯不前。Thompson 表示願意探討庇護區方案,並形容若能實現將是「理想結果」。
全國動物法律組織 Animal Justice 執行總監 Camille Labchuk 表示支持聯邦政府的決定,並指出 Chimelong 擁有繁殖計劃及表演節目,與加拿大法律相違。
World Animal Protection 執行總監 Colin Saravanamuttoo 亦讚揚此決定,並呼籲安省政府展現領導力。「我們不應將動物福利問題出口他國。」他表示,應加快庇護區項目,或將 Marineland 改建為由獨立專家管理的鯨豚善終照護中心。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hamilton/marineland-belugas-export-denied-1.7647908
在國會就如何提升房屋可負擔性展開辯論之際,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的財政監察機構發表最新報告,指出全國樓價可負擔性差距正逐步收窄。
不過,報告亦強調,各地情況差異甚大,改善程度不一。 臨時國會預算官(Interim Parliamentary Budget Officer, PBO)Jason Jacques 於週四發表更新版房屋報告。報告以平均樓價與一般家庭可負擔水平之間的差距作為衡量指標。根據報告,樓價可負擔性差距已由 2023 年 9 月的 80% 高峰,下降至 2025 年 8 月的 34%。
PBO 表示,借貸成本下降、工資增長及樓價回落,使加拿大人更容易負擔置業及按揭開支。樓價曾於 2022 年疫情復甦期間達到高峰,但隨後因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迅速將基準利率調升至逾 5%,導致多個市場出現降溫。目前政策利率已降至 2.5%,有助降低按揭利率,而樓價則未回升至先前高位。
報告指出,加拿大最昂貴的地區在過去三年錄得最大幅度的可負擔性改善。其中以多倫多(Toronto)及漢密爾頓(Hamilton)最為顯著,但兩地樓價仍遠高於一般家庭可負擔水平。
在所有分析地區中,哈利法克斯(Halifax)的可負擔性差距最大,達 74%;而愛民頓(Edmonton)則最小,僅為 4%。卡加利(Calgary)、蒙特利爾(Montreal)及魁北克市(Quebec City)則出現可負擔性惡化,但 PBO 指出,這些城市的按揭負擔仍屬相對可控。
此外,報告亦根據按揭債務服務比率(mortgage debt service ratio)——即家庭收入中用於償還按揭的比例——評估家庭財務穩定性。PBO 表示,2025 年上半年在此指標上已取得「重大進展」,逐步回復至 2019 年水平。
儘管多倫多、溫哥華(Vancouver)及維多利亞(Victoria)的比率有所改善,PBO 仍警告,這些高價市場的家庭在財務上比其他地區更易受到衝擊,風險較高。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politics/housing-affordability-canada-pbo-1.7649453 ; https://www.pbo-dpb.ca/en/publications/RP-2526-011-S--house-price-assessment-update--evaluation-prix-proprietes-mise-jour
加拿大中央銀行(Bank of Canada)最新一次減息,加上樓價回軟,為大溫哥華(Metro Vancouver)地區九月份的住宅成交注入動力,令秋季樓市前景更添樂觀氣氛。
根據 Greater Vancouver REALTORS®(GVR)最新數據,2025年9月該區共錄得1,875宗住宅成交,較2024年同期的1,852宗微升1.2%。儘管按年略有增長,成交量仍較過去十年同期平均水平(2,348宗)低20.1%。
GVR經濟及數據分析總監 Andrew Lis 表示:「隨著加拿大中央銀行再次減息,市場預期年底前還會有一次減息,令大溫地區的買家對秋季樓市充滿信心。樓價回落、庫存接近歷史高位,加上借貸成本持續改善,為今季有意入市的買家提供了不少機會。」
九月份新放盤量亦顯著上升,共有6,527個獨立屋、連排屋及公寓單位登記於 Multiple Listing Service®(MLS®)系統,較2024年同期的6,144宗增加6.2%,並高出十年平均水平(5,434宗)20.1%。
截至九月底,MLS®系統上的活躍放盤總數達17,079宗,按年增幅為14.4%,較十年平均(12,553宗)高出36.1%。庫存增加有助抑制樓價升幅,並改變市場走向。
整體銷售與活躍放盤比率為11.3%,反映市場處於平衡至偏軟狀態。按物業類型劃分:
-
獨立屋:8.5%
-
連排屋(Attached homes):12.7%
-
公寓(Apartments):13.3%
歷史數據顯示,若比率長期低於12%,樓價往往面臨下行壓力;而若持續高於20%,則可能推動樓價上升。
Lis 指出,市場近年波動明顯,主要受2022年急速加息、政策變動及與美國(United States)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影響。「隨著這些事件的影響逐漸消退,除非出現重大突發情況,我們預期市場活動將在年底前持續穩定。」
目前大溫地區所有住宅物業的 MLS®綜合基準價格為1,142,100加元,較2024年9月下跌3.2%,較2025年8月下跌0.7%。
按物業類別劃分:
-
獨立屋:成交552宗(按年升7%),基準價為1,933,100加元(按年跌4.4%,按月跌0.9%)
-
公寓:成交954宗(按年升1.5%),基準價為728,800加元(按年跌4.4%,按月跌0.8%)
-
連排屋:成交356宗(按年跌5.8%),基準價為1,069,800加元(按年跌2.7%,按月跌0.9%)
隨著秋季展開,買家與賣家正共同面對利率變動、供應增加及負擔能力轉變等多重因素。儘管挑戰仍在,最新數據顯示市場正朝向更穩定的方向邁進,為年底前的樓市走勢提供正面信號。
🔗資料來源:https://www.gvrealtors.ca/market-watch/monthly-market-report/september-2025.html
加拿大聯邦法院(Federal Court)正面對前所未有的移民案件激增,引發外界對司法公平及制度完整性的嚴重關注。首席法官 Paul Crampton 形容案件增幅「異常」,並警告審理延誤可能削弱公眾對移民制度及司法體系的信心。
Crampton 在渥太華(Ottawa)辦公室接受訪問時表示,法院今年預計將接收 31,000 至 33,000 宗移民相關案件,遠高於疫情前平均每年 6,000 宗的水平。單在今年一月至八月,法院已接獲 18,887 宗新申請。雖然難民相關案件保持穩定,但非難民類別如學生簽證、工作簽證及訪客簽證被拒後的司法覆核申請則急劇上升。
「人為代價非常高昂,」多倫多(Toronto)移民律師 Zeynab Ziaie Moayyed 表示。她指出,審理時間由以往平均六至八個月延長至十四至十八個月,足以令申請人失去一整個學年或移民身份,陷入法律與生活上的「懸空狀態」。
聯邦法院除處理移民事宜外,亦負責國家安全、原住民權益、海事法及知識產權等案件。為應對移民案件激增,法院於九月實施改革,縮短部分簽證類案件的聆訊時間並限制文件篇幅。此舉旨在協助法院 56 位法官每週處理更多案件。不過 Crampton 警告,若資源持續緊絀,未來或需進一步調整。
資金問題仍是核心挑戰。負責支援聯邦法院的法院行政服務處(Courts Administration Service, CAS)表示,2025 至 2026 年獲撥款 2.087 億加元。但針對庇護案件的臨時資助已於 2023 年 3 月終止,儘管 CAS 多次向聯邦政府示警,至今仍未獲得額外撥款。CAS 指出,資源不足「削弱司法獨立性」,並直接影響司法公平。
聯邦司法部長 Sean Fraser 的辦公室回應稱,部長重視聯邦法院在保障司法公平方面的角色,並會繼續與法院保持溝通。
與此同時,移民律師對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系統性問題表示關注。Moayyed 及加拿大移民律師協會(Canadian Immigration Lawyers Association, CILA)成員指出,IRCC 採用自動化處理工具導致錯誤及拒簽信內容過於制式,令更多申請人選擇尋求司法覆核。
儘管 IRCC 已開始在拒簽信中附上審批官員的決策備註以提升透明度,但律師表示這些備註往往缺乏實質內容。「申請人看到這些內容會覺得:『這不公平。』」移民律師 Mario Bellissimo 說。「結果是什麼?就是訴訟氾濫。」
即將於十月退休的 Crampton 表示,加拿大人可以放心,法院將提供公平、公正的審訊,並致力於及時裁決。但他同時發出警告:「如果法院資源不足,法治將受損,民主亦可能受到威脅。」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nova-scotia/federal-court-immigration-filings-1.7647984
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於週一宣布,將對進口木材及家具產品徵收新一輪關稅,包括對木材及木料徵收 10% 關稅,以及對廚櫃、浴室櫃及布藝家具徵收 25% 關稅,進一步加劇對全球貿易夥伴的壓力。
此舉是 Trump 上週預告的三個新關稅領域之一,其他包括專利藥品及重型卡車進口。根據總統公告,新關稅將於 10 月 14 日凌晨 12:01(美東時間)正式生效。
Trump 引用《1974 年貿易法》第 232 條,以「國家安全受威脅」為由,簽署總統公告推行新關稅。他表示,木材及家具進口正在削弱美國經濟,導致本地木材工廠面臨關閉風險,供應鏈受阻,國內木材產業使用率下降。
公告指出,木製品在美國國防及基礎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用於軍事設施建設、人員與物資儲存、彈藥運輸、導彈防禦系統及核再入載具的熱防護系統等。
根據加拿大政府高層消息人士透露,今次關稅措施不包括任何符合《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協定》(Canada-U.S.-Mexico Agreement, CUSMA)的豁免條款。
關稅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進一步上調,屆時對布藝木製品的關稅將增至 30%,對廚櫃及浴室櫃則增至 50%,適用於未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
作為美國最大軟木供應國,加拿大出口商早已因長期爭議而面對約 35% 的反傾銷及反補貼關稅。聯邦政府已承諾提供最多 12 億加元援助,協助本地業界應對現行關稅,同時希望透過重新談判 CUSMA 以減輕美方壓力。
來自新不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Shediac 的 Glenwood Kitchen 業主 James McKenna 表示,25% 的關稅「極高且困難」,並警告其美國業務可能在三個月內萎縮。他指出:「雖然匯率及運輸成本有利,但超過 25% 的關稅將令出口美國的業務無法維持。」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獨立木材加工商協會(Independent Wood Processors Association)執行董事 Brian Menzies 向 CBC News 表示,業界「已經被摧毀」,約 80% 的產品出口至美國。他批評:「我們被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實在荒謬。」
雖然加拿大面臨重壓,但部分與美國簽訂減關稅協議的國家則獲得豁免。根據公告,來自英國(Britain)的木製品關稅上限為 10%,歐盟(European Union)及日本(Japan)則為 15%,與現行協議稅率一致。
至於墨西哥(Mexico)及越南(Vietnam),則在 Trump 對中國家具徵收高達 55% 關稅後,逐漸成為美國家具供應新來源。儘管 Trump 曾於 7 月與越南達成 20% 關稅協議,但該協議尚未正式文件化。
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早前已表明反對限制木材進口,認為此舉不構成國家安全風險,並警告關稅將推高建築成本,削弱美國紙品出口競爭力,並影響多個社區的收入。
白宮至今未就新關稅作出回應。Trump 的行政命令亦未提及 CUSMA 相關豁免。隨着美方貿易政策持續收緊,加拿大出口商正面臨更嚴峻挑戰。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trump-tariff-lumber-cabinets-furniture-1.7647134
距離 2026 年國際足協世界盃(FIFA World Cup)開幕不足一年,加拿大兩個主辦城市——多倫多(Toronto)與溫哥華(Vancouver)——的酒店價格與房源供應已成為外地球迷關注焦點。
屆時兩市合共將舉辦 13 場賽事,其中多倫多將於重新命名的多倫多體育場(Toronto Stadium,原 BMO Field)舉行六場比賽,首場定於 2026 年 6 月 12 日開踢;溫哥華則在卑詩體育館(BC Place)舉辦七場賽事。
雖然兩市預期可從國際球迷湧入中獲得可觀經濟效益,但住宿需求激增已推高酒店價格,並引發供應不足的憂慮。
溫哥華酒店價格率先飆升
旅遊記者 Loren Christie 週四接受 CTV《Your Morning》訪問時指出,溫哥華的酒店供應情況尤為緊張。「目前上網查看,房價非常高,部分酒店甚至已顯示售罄。」
不過他補充,情況可能會在 FIFA 釋出為貴賓、球隊及媒體預留的房間後有所改善。「我建議等到明年一月再作準確評估。」
為紓緩壓力,當地政府及住宿平台正積極尋求替代方案,包括卑詩大學開放學生宿舍,以及 Airbnb 和 VRBO 與市政府合作,鼓勵非傳統房東成為臨時接待者。
「如果你願意創新一點,也可以考慮露營地或房車公園。」
多倫多酒店價格相對穩定
多倫多方面亦正為明年夏季的國際體育盛事作準備,預計可為本地帶來約 3.92 億加元的經濟效益。市政府已於今年 6 月 1 日起將住宿稅由 6% 調升至 8.5%,並維持至 2026 年 7 月 31 日,涵蓋酒店及短期租賃。
Christie 表示:「他們調高住宿稅,是為了分擔部分活動成本。」
儘管價格上升,但多倫多的酒店房價仍較溫哥華穩定。「以 6 月與 8 月(世界盃結束後)相比,價格差距不算太大。大約每晚 600 加元,雖然不便宜,但也不至於離譜。」
兩市亦計劃於世界盃期間舉辦大型球迷活動及公共慶典。Christie 指出:「雖然價格略高,但這筆錢確實用在城市氛圍與活動上。」
他以 Taylor Swift 演唱會為例:「當時大家都在談酒店價格,但她一來,焦點就變成城市的活力與精彩活動。」
加拿大樓市供應長期不足,導致房價高企,租金壓力沉重。儘管聯邦政府於 9 月 14 日推出「Build Canada Homes」計劃,撥款 130 億加元加快興建可負擔住房,但業界普遍認為,樓市問題並非短期內可解決。
Royal LePage 行政總裁 Phil Soper 指出,加拿大過去 30 年在基建及房屋供應方面投資不足,現時要扭轉局面,至少需持續努力四年或以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聯邦出招:Build Canada Homes 計劃登場
總理 Mark Carney 宣布成立新機構「Build Canada Homes」,目標是將全國每年建屋量提升至 50 萬間,為期十年。計劃將提供靈活財務誘因,吸引私人投資,並動用六個城市的聯邦土地,興建 4,000 間工廠預製住宅。
雖然部分業界人士表示歡迎,但亦有人質疑成效。加拿大建築商協會(Canadian Home Builders’ Association)在預算諮詢文件中批評,成立新機構未必是資源的最佳運用。保守黨領袖 Pierre Poilievre 更直言,聯邦政府只是在增加官僚架構,無助解決房屋危機。
聯邦亦同時透過減少移民及海外學生人數,試圖壓抑需求,並取消首次置業者購買 100 萬加元以下住宅的 GST,以提升可負擔性。
各省及地區政府亦推出措施。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推出「BC Builds」計劃,利用閒置土地興建中產可負擔住宅,目標是令住戶租金不超過收入的 30%。省府亦簡化審批程序,鼓勵加建副單位,並打擊炒賣行為,包括提高海外買家稅及對 730 日內轉售物業徵收新稅。
市政府在房屋供應中扮演關鍵角色,負責土地規劃、城市設計及基建審批。加拿大經濟分析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Economic Analysis)主席 Paul Smetanin 指出,2020 至 2024 年間,市政府徵收的開發費用上升約 65%,成為推高樓價的主要因素之一。
聯邦市政聯盟(Federation of Canadian Municipalities)主席 Rebecca Bligh 表示,支持聯邦建屋目標,但要達標需大量資金支持。她指出,全國市政基建(包括道路、橋樑、交通、水務等)已累積約 2,400 億加元投資缺口。
部分城市已採取行動,例如多倫多地區逾十個市政府暫時減免開發費用;愛民頓(Edmonton)則引入即日自動審批制度,加快未開發土地上的獨立屋及半獨立屋建設。
市場供應仍遠遠落後 金融機構高層的故事反映現實
32 歲的 Eddie 是一位在渥太華(Ottawa)工作的金融機構高層,收入達六位數,擁有股票、零債務及一個每月帶來逾 5,000 加元租金的物業。他生活節儉,積極投資,希望在市中心附近置業,預算約 90 萬加元。
他的要求並不過分:三房、後園、好社區,為未來家庭作準備。但他已尋找逾七個月,仍未找到合適物業。「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經歷。」Eddie 說。
Eddie 的困境並非孤例。全國各地,尤其城市地區,許多家庭面對樓價高企、選擇有限的市場。有些人像 Eddie 一樣,財務穩健但仍難以入市;更多人則被迫在狹小昂貴的單位中生活,通勤時間長,生活質素受影響。
供不應求 建屋速度未見突破
根據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CMHC)預測,2024 年全國新屋動工量為 245,367 間,但至 2027 年將跌至 220,016 間。平均新屋售價已達 107 萬加元,租金佔收入比例最高的城市為溫哥華(Vancouver),其次是多倫多。
Smetanin 指出,加拿大需將建屋量翻倍,才能穩定樓價。他認為問題源於土地供應不足、技術工人短缺及成本上升。現時新屋售價中,稅項及費用佔比高達 35.6%,其中七成為開發費、土地轉讓稅及 HST,其餘三成則來自供應鏈上的企業及個人所得稅。
其他成本亦不斷上升,包括土地及建材(佔 21.2%)、裝修工人(16.9%)、建築工人(12.9%)、發展商利潤(9.1%)及供應商利潤(4.2%)。
長遠改革才是關鍵
人口增長、移民、城市化及家庭規模縮小,令需求持續上升。Soper 表示,對許多家庭而言,物業仍是主要財富來源。
專家一致認為,加拿大樓市危機源於多年忽視基建與政策協調,解決問題需至少十年。Smetanin 建議,應預先投資水電交通基建、統一建築標準及提供穩定融資,讓發展商、市政府及工人可作長遠規劃。
但他警告,現時決策者過於短視,政治周期短於樓市改革所需時間。「政策推出至真正有人入住,往往需十至十二年。」他說,「這不是可以即時修復的問題。」
Eddie 的感受或許最能反映現況:「我以為選擇會多一點。」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