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一
皮爾地區警方正調查密西沙加一夜之間發生的槍擊案,三人中槍,一人被刺傷。
根據皮爾區警方消息,周一凌晨12:30左右,他們接報稱在Dixie和401高速公路附近的Tomken Road和Matheson Boulevard地區發生槍擊。
警方發言人Karen Meeker證實,這次槍擊案導致三名男子中槍,一名女子被刺傷。所有受害者均為成年人,傷勢嚴重但無生命危險。
目前,警方尚未提供嫌疑人描述或有關該事件的更多細節。
🔹案件二
多倫多警方通報,上周日晚上10:56,在士嘉堡Finch和Neilson的Neilson Park公園發生爭執並爆發槍擊。警方到場後發現槍擊證據,但暫無人員傷亡報告。
另外,多倫多約克區發生槍擊,37歲男子喪命。
上周日清晨,多倫多約克區發生槍擊事件,導致一名賓頓男子死亡。多倫多警方表示,早上6:30前,在Eglinton Avenue West和Times Road附近的夜總會旁小巷內,發現一名男子身中槍傷。該男子生命垂危,被緊急送往醫院,但最終不治身亡。警方確認死者為37歲的Triston McNally。
多倫多警方發言人Jeff Bassingthwaite表示,案發時有一家夜總會在營業,警方正調查該槍擊案與夜總會的關聯。目前未發現直接聯繫。警方最初以為是刺傷事件,但後來澄清受害者死於槍傷。
🔹案件三
此外,皮爾區警方表示,一名男子因8月30日凌晨1點前不久發生的槍擊案被控一級謀殺。該槍擊事件導致另一名男子死亡。警方在安省賓頓市的一處住所內發現該名男子死於槍擊。
在當天午夜前不久,警方逮捕了一名20多歲的賓頓男子。該嫌疑人已被拘留,正等待保釋聆訊,被控一級謀殺。警方應家屬要求未公布死者身份。
警方還表示,雖然他們仍在調查槍擊事件的動機,但相信此事件僅限於涉案人員之間,可能性較低的是隨機案件。
🔹案件四
而上周日早上,多倫多北約克區發生一宗駕車槍擊事件。警方稱,一輛汽車在Jane Street和Finch Avenue附近向另一輛汽車開槍。警方找到了槍擊證據,但表示沒有任何人員傷亡。
嫌疑車輛被描述為一輛藍色車。它最後一次出現在Jane Street上向南行駛。由於道路封閉,警方建議司機選擇其他路線行駛。
就在剛過去的星期五(11月1日)晚上,多倫多竟然發生了兩場火災!可怕的是,居然有人在華人聚集的商場戲院縱火!
Woodside Square 戲院疑遭煙花縱火 多倫多警方表示,周五晚上,有兩名嫌疑人進入一間戲院,點燃一個不明包裹,引發火災,場內人員緊急疏散。
週五下午6點,消防人員接報趕到位於McCowan與Finch交界的Woodside Square商場戲院。多倫多消防局向CTV新聞表示,消防員抵達後發現起火點位於戲院售票區。
大火隨後被撲滅,所幸無人傷亡。消防員在現場發現了煙花殘留物。警方目前將一個不明包裹交由爆炸物處理部門處理,暫無可疑人士訊息,案件仍在調查中。
Oakville民宅大火,三人被緊急送院 同日晚上,Oakville一民宅突發大火,兩名成人和一名嬰兒被救出後送往醫院。火災發生在Dundas Street East與Trafalgar Road交界的Georgian Road附近。約在晚上11時45分,車庫突然起火。
Oakville消防局長Paul Boisonnealt表示,民宅內共六人,四人獲救,另外兩人自行逃生。消防局長向本地新聞CP24表示:「一名男性傷者因手部燒傷送往Oakville Trafalgar紀念醫院,懷疑他在著火時試圖打開車庫門。另有一名成年女性和一嬰兒因可能吸入煙霧,送院作預防性治療。」
火災原因現正調查中。
多倫多19歲年輕媽媽涉嫌謀殺嬰兒並縱火 此外,早前多倫多亦發生一宗悲劇。10月25日凌晨1點,位於Eglinton與Trethewey Drive附近的民宅大火,一名4個月大的嬰兒不幸身亡,一名19歲女子嚴重燒傷、生命垂危。
據報道,這名年輕媽媽未婚先孕,生下嬰兒後涉嫌謀殺並放火,自己亦重傷。鄰居透露,這位年輕媽媽與媽媽、兄弟姐妹及外祖父母同住。鄰居表示,雖然她年紀輕輕便成為單親媽媽,但平時對孩子非常細心。
目前,這名年輕母親因重傷危及生命仍在醫院接受治療,但已被控謀殺親生子女及縱火。具體原因和案情尚待進一步調查。
近日,BC省政府正式廢除了《限制公眾場所使用非法藥物法案》(Restricting Public Consumption of Illegal Substances Act)。這項旨在平衡毒品非罪化與保障公眾安全的法案,自去年11月通過後一直未能生效。原因是法院支持了反對者的訴求,認為該法案會導致更多吸毒者孤獨死亡。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反對者的勝利。BC省政府已繞過省高等法院,從聯邦層面獲得支持,直接修改毒品非罪化試點計劃的規定,禁止在幾乎所有公共場所吸毒。
👉🏻毒品非罪化的初衷與現實背離
2023年1月,BC省成為加拿大唯一一個毒品非罪化試點地區,計劃為期三年,允許成年人在學校和機場以外的地方持有不超過2.5克的硬性毒品,包括海洛因、芬太尼、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且不會面臨逮捕、指控或毒品被沒收。此計劃旨在去污名化,鼓勵吸毒者克服恐懼,主動尋求幫助,以減少毒品相關的死亡事件。
然而,這一計劃的推行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批評。從溫哥華的公園到海灘,公開吸毒的場景頻頻出現,引發公眾的不安和不滿。市中心的街道被毒品煙霧籠罩,公園裡的孩子們與吸毒者僅距數米之遙。根據《溫哥華太陽報》報導,2023年BC省因濫用藥物致死的人數達到2511人,比上一年增長5%,創下歷史新高。
👉🏻試點計劃修訂,公共場所全面禁毒
為回應民眾的強烈關切,BC省政府向聯邦衛生部申請修改毒品非罪化試點計劃的規定。今年5月,聯邦政府批准了該請求,將公共場所排除在非罪化試點計劃之外。這意味著,即使沒有省級法律支持,警方現在也有權在公眾場所對吸毒者進行執法,並在取得同意的情況下,將其轉介至相關服務機構。
根據修訂後的規定,公園、海灘、遊樂場、公交站以及人流密集的商業區等地均禁止吸毒。而成年人在私人住宅、吸毒過量預防中心和毒癮治療機構內持有少量毒品則仍被允許。
👉🏻成效與挑戰並存
儘管BC省的毒品非罪化試點計劃將持續至2026年,但目前成效仍存在爭議。今年前10個月,因濫藥致死的人數同比下降約9%,然而城市街頭的環境改善尚不明顯。尤其是在溫哥華市中心東端,無家可歸者的毒品問題依然嚴重,吸毒、販毒等行為屢見不鮮。
BC省省長尹大衛(David Eby)強調,成癮問題應被視為一種健康問題,而非犯罪行為。同時,他承諾將繼續採取措施,在保障公眾安全的同時,為吸毒者提供實際幫助。這一試點計劃能否在毒品危機與公共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還需時間檢驗。對於BC省而言,這場關於毒品非罪化的探索仍在繼續,而最終結果將直接影響未來加拿大毒品政策的走向。
根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周一的報導,關稅和春季房市對加拿大的婴儿潮一代不利,但卻對年輕的潛在買家形成有利條件。
雖然貿易戰即將來臨,住房負擔能力看似是較低層次的經濟問題,但不論是否會有關稅,房價居高不下對收入微薄的年輕買家來說,無疑成為進一步進入市場的障礙,而這一代人也開始對加拿大作為宜居之地失去信心。
根據最新的RBC住房負擔能力報告顯示,儘管全國範圍內的市場趨勢逐漸向好,但對於普通加拿大人而言,購房仍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政治人物承諾建造更多的房屋來解決這一問題,然而這一問題仍需要更快速的應對措施。
然而,儘管這聽起來可能有些矛盾,貿易戰或許能帶來一定的助益。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貿易戰會透過裁員、減少收入、工作不穩定性、食品成本上升以及投資價值短期下滑等方式,對許多人的個人財務狀況產生負面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是,房價的停滯或下跌也有可能成為貿易戰的副作用,對於想要縮小規模的婴儿潮一代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壞消息,而對於感覺被住房市場排擠的年輕人來說,卻可能是好消息。
住房負擔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三個方面:借貸成本、房價和收入。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關鍵指標:房貸利率。由於貿易戰的經濟影響,市場預計這將對抵押貸款利率造成下行壓力。如果貿易戰爆發,固定和浮動利率的房貸利率可能會進一步降低,這將為購房者或續簽抵押貸款者提供折扣。
根據預期,加拿大央行在2025年上半年還有三次調整利率的機會。如果貿易戰使加拿大進入衰退,央行可能會加大降息的力度。如果沒有貿易戰,我們的利率或許早已達到或接近底部。2024年12月和1月的就業市場表現強於預期,而2024年最後三個月的經濟增長也給人以驚喜。
第二個指標是房價。雖然近期房價有所上漲,但增幅並不足以引發過多興奮。2024年1月,加拿大全國平均房價同比上漲1.1%,達到670,064加元,而多倫多和溫哥華的房價基本持平。然而,一些城市的表現較好,例如溫尼伯的房價上漲了8.2%,達到363,200加元。
因此,如果房價保持穩定或下降,較低的抵押貸款利率將顯著改善住房負擔能力。
最後一個影響因素是收入。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2024年1月的時薪同比上漲了3.5%。雖然工資增長有所放緩,並且可能在貿易戰中停滯不前,但目前工資增幅仍然遠超過略低於2%的通脹率。
然而,更易獲得的住房市場仍然面臨著持續的風險:三大負擔能力杠杆可能出現矛盾。例如,抵押貸款利率下降可能促使需求增長,進而推動房價上漲。
貿易戰既可能降低抵押貸款利率,又有可能壓低房價,收入增長可能不會顯著,但無法期待所有利好因素都能同時出現。
住房負擔能力問題目前在政治層面上與氣候變遷一樣被忽視,這是一個錯誤。在住房問題上,年輕人的焦慮和不安情緒已經導致對加拿大未來的信心減弱。
根據益普索的民意調查,77%的18至34歲人群表示,他們永遠不會投票支持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41個州,而35至54歲的比例為74%,55歲及以上的比例為87%。
然而,當加拿大人被賦予完整的美國國籍並將個人金融資產大量轉換為美元時,43%的18至34歲受訪者表示會投票支持加入美國,其中三分之一的35至54歲受訪者表示同意,而5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中也有17%表示同意。
更多的經濟適用房,包括出租房,將有助於重建民眾對加拿大的信心。
儘管在貿易戰期間或之後購買首套房需要堅實的財務基礎,當今就業市場上某些年輕人缺乏這種基礎,但任何經濟動盪都為加拿大提供了提高生產力和韌性的機會。
對於有長遠眼光的人來說,住房市場的低迷可能是一個買房的良機。
(以上評論轉自《加拿大環球郵報》╴不代表本報立場)
近日,加拿大保守黨黨領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在國會的一場演講引發轟動,被網友稱為“加拿大政壇最精彩的演講之一”。演講內容直指民生困境與政府政策缺失,被讚為“加拿大人最後的希望”。
👉🏻網友熱捧,點擊量破百萬
該演講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迅速走紅,吸引數百萬次觀看,評論區一片讚嘆聲。不少網友認為,博勵治直言不諱的表達道出了許多加拿大人的心聲,展現出領袖風範。
對沖基金Pershing Square創始人兼CEO Bill Ackman也轉發了這段演講視頻,並配文稱:“博勵治令人印象深刻,他應該成為加拿大的下一任領導人,而且越快越好。”
👉🏻馬斯克力挺:100%支持
這一推文迅速引來特斯拉CEO馬斯克(Elon Musk)的關注,他在評論區僅用“100%”表達了對博勵治的支持,這一簡短卻有力的背書再度點燃輿論熱潮。
博勵治在演講中,直面當前加拿大的經濟挑戰與政策困境,提出具體的改革主張。他以簡單有力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更具希望的未來畫面,這正是許多加拿大人期待的轉變。
在演講結束後,博勵治表示:“加拿大人需要一個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我們不能再讓現有的問題拖累未來。”
隨著馬斯克等全球知名人物的公開支持,博勵治的政治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此次演講將為他的政治生涯增添強大助力,甚至可能成為未來選舉的重要轉折點。
據Dailyhive報導,預計今年將有創紀錄的12.8萬名百萬富翁移居海外,而加拿大被認為是他們的首選之一。
據Dailyhive報導,2024年加拿大將淨增約3,200名富豪移民,較去年翻了一倍,使加拿大成為全球第四大最受富豪歡迎的目的地。多年來,加拿大一直是百萬富翁的熱門選擇,而且這種吸引力還在不斷增強。
🔹為什麼是加拿大?
儘管加拿大相比瑞士或美國等國家在稅收優惠上相對不足,但這並不是吸引富豪移居的唯一因素。富有的外國人通常希望尋求經濟和政治穩定的居住地,而加拿大正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加拿大特別吸引來自亞洲和歐洲的富豪移民。他們主要選擇多倫多和溫哥華作為定居地,而卡爾加里則被認為是未來值得關注的城市之一。
從2022年起,一些歐洲國家提高了對富人的稅收。今年,意大利將對富裕新移民的統一稅率提高了一倍,英國則計劃在明年終止容許個人規避對海外收入徵稅的長期政策。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今年吸引富豪的排行榜上位居首位,預計全年淨增6,700名「高淨值」移民,並通過新增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富裕人士。
美國和新加坡分別位居第2和第3位,預計全年將分別淨增3,800和3,500名富豪移民。
吸引百萬富翁的好處在於他們喜歡消費,這能促進經濟活動。但同時,他們的消費傾向也往往導致他們定居的地方生活成本上升。
安省醫療系統人手嚴重短缺問題再次浮上檯面——上週末,一對多倫多夫婦在Cortellucci Vaughan醫院急診室足足等待了14個小時才終於見到醫生,這段煎熬的經歷引發外界對本省醫療資源配置的廣泛關注。
事主Blawal Aleem與太太上週六傍晚約六時抵達醫院急診部,根據家庭醫生建議求醫。他們原本預計午夜前能夠回家,豈料這場等候卻整整跨越週六晚、週六深夜至週日清晨。
「在任何情況下,等超過十二小時都是不正常的。」Aleem向傳媒表示,「她(太太)不應該要猜,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見到醫生。」
他指出,現場擠滿病患,氣氛緊張,卻被告知整個醫院僅有一名醫生當值,無論你是癌症患者還是其他急診病人,都只能排隊等候這位唯一的醫師。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出去查看停車情況時,完全不知道還要延長多久的停車時間。最後我們直到早上八點半才離開醫院,這實在難以接受。」他無奈表示。
據他所述,不少病人在長時間苦候無果後,選擇自行離開,放棄診治。
》醫療危機非一朝一夕
醫護人員短缺問題已困擾安省多年,不少地區急診室更因人手不足而需臨時關閉。Aleem強調,雖然免費醫療制度令人感恩,但等候時間過長等同於另一種「殘酷」。
「我明白這是免費醫療,這是我們的福氣,但這不應該意味著我們就得坐足12小時等待。」
對此,安省衛生廳發言人表示,福特政府已將醫療預算增加31%,招聘了數千名新護士與醫生,並投資4,400萬加元應對急診室等候時間問題。
然而Aleem認為,遠遠不足。他呼籲政府應該針對長期護理院、家庭醫生等基層醫療單位作出實質改革,以真正為省民減壓。
》醫院回應:病患暴增 醫護超負荷
負責營運Cortellucci Vaughan醫院的Mackenzie Health向傳媒回應指,近日病人數量激增,醫護壓力爆棚。
「很多病人來到時病情已非常嚴重,需立即住院治療。」聲明中提到,「我們已按照病情輕重進行分流,務求最重症者能優先獲得治療。」
醫院亦強調,院內通常每天有10至11名醫生輪班,在凌晨2時至早上7時,每個地點至少有一名醫生當值,必要時可調配額外人手。
然而,面對日益嚴峻的醫療需求,單靠現有人力資源,恐難應對如洪水般湧至的病患。
加拿大約克大學近日鬧出大烏龍——一封原本只應發送給研究所獲錄取學生的電子郵件,竟被錯誤地群發給一大批尚未被錄取的申請者,讓不少學生空歡喜一場,直呼「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獄」。
事件曝光後,約克大學已緊急道歉,並澄清該封電郵並非正式的錄取通知。
》錯發電郵惹混亂 校方急忙滅火
據該校發言人向CTV多倫多新聞提供的電郵表示:「一封原意是邀請已成功錄取學生參加網上研討會的信件,不小心發送到了更廣泛的申請者名單上。」
雖然該封電郵並未明確表明錄取結果,但其內容誤導性極強,讓不少學生誤以為自己已經獲得錄取。
校方隨後火速發出補救電郵,澄清該錯誤,承認造成混淆,並為事件向受影響人士致歉。
校方表示,錯誤郵件共發送給「不到一半的研究所申請者」,但未具體交代本年度的研究所申請總數。
》校方強調錄取狀態不變 學生仍須耐心等待
校方已要求所有收件人忽略該封錯誤電郵,並強調「申請者的錄取狀態沒有任何變化」,同時提供專屬聯絡電郵,以便處理任何後續查詢。
「我們對這次不幸的疏忽深感遺憾,」發言人表示。
》18個課程停招 約克大學面臨財務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約克大學近月來亦面臨招生與財政雙重壓力。今年稍早,校方宣布暫停18個學士及研究所課程的新生招生,原因是報名人數減少及預算吃緊。
大學發言人Yanni Dagonas指出,此舉是為了在省與聯邦政府政策突變的情況下,維持學校的財政可持續性。
他補充,這項暫停將讓學術單位有時間重新檢視課程設計,確保未來能以「可持續」方式繼續提供教學。受影響課程的現有學生可繼續完成學業,校方亦將提供支援。
以下為受暫停招生影響的課程完整名單:
-
英文(Glendon學院)
-
全球歷史與正義(Glendon學院)
-
西班牙與拉丁美洲文化(Glendon學院)
-
社會學(Glendon學院)
-
西班牙語
-
性別與女性研究
-
古典與古代研究
-
東亞研究
-
德國研究
-
希臘研究
-
意大利研究
-
原住民研究
-
猶太研究
-
葡萄牙與巴西研究
-
宗教研究
-
生物醫學物理學
-
環境生物學
》國際學生人數銳減 高教機構面臨寒冬
這起電郵烏龍事件,反映出加國高等教育體系正面臨結構性壓力。尤其自今年9月聯邦政府收緊國際學生簽證政策後,多所大專院校紛紛通報錄取人數下滑,預算亦受重創。
根據政策,加拿大計劃將2025及2026年度簽證總額下調至43.7萬份,相比2024年的48.5萬份有所減少。
高等教育戰略協會(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主席Alex Usher指出,約克大學是首間因應此情勢宣布暫停重大課程的學府。
隨著國際學生人數大幅下降,學費收入銳減,未來恐有更多高等院校步上相同命運。
一名加拿大女子近日分享了她在穿越美加邊境時的親身經歷,竟意外引起網絡熱議,甚至遭部分網民辱罵為「叛徒」,反映出近期加美兩國間的敏感局勢。
來自新不倫瑞克省蒙克頓地區的35歲女子艾琳・拉弗蒂(Erin Rafferty),是一名企業主兼內容創作者,自2019年起與丈夫在美國生活,開著拖車走遍多州。他們希望在孩子們上學前,盡情體驗旅居生活,並於2024年斥資購入新拖車、卡車,以及美國全境可用的露營會籍。
儘管出發前家人曾強烈勸阻,憂慮美加關係緊張可能帶來風險,拉弗蒂仍決定啟程:「我們已在這種生活方式上投入巨大資金,現在放棄實在太可惜。」
>>邊境經歷令人錯愕 官員提醒「今年不一樣」
3月29日,拉弗蒂於TikTok分享她與丈夫試圖經聖斯蒂芬—卡萊邊境口岸入境美國時,該口岸卻關閉。他們轉往另一過境點,並接受邊境官員盤問。當她表示計劃停留三個月時,該名官員突然要求檢查他們的拖車,並強調「雖然你們每年都這麼做,但今年不一樣」。
據拉弗蒂憶述,官員表示已在系統中標記他們,若停留超過90天需通報。隨後更補上一句:「祝你們旅途愉快,但別住在美國了。」
>>邊境新規:加國14歲以上公民赴美逾30天需申報
根據新規,自4月11日起,所有14歲及以上的加拿大公民若計劃在美國停留超過30日,必須填寫「外國人登記表」。此一政策進一步加深公眾對邊境管理趨嚴的關注。
>>網絡兩極反應 有人怒斥「叛徒」
拉弗蒂的影片在TikTok上迅速爆紅,觀看次數接近500萬,引來超過2.6萬則留言。支持者認為她的分享有助舒緩對赴美旅行的焦慮情緒,但也有網民表現出強烈不滿。
「我還被叫做『叛徒』,有人甚至留言說希望我被拘留或監禁,」拉弗蒂表示,「這只是帶著孩子去露營、準備去迪士尼而已,這些回應讓人不寒而慄。」
有網民批評她無視加拿大總理的提醒:「總理不是才剛警告我們嗎?為什麼要冒著孩子的風險去美國?」也有人感嘆:「加拿大人都在抵制美國旅遊,妳今年不能不去一次嗎?」
>>拉弗蒂澄清:並無敵意 感受到的是提醒
儘管網絡言論兩極,拉弗蒂強調,邊境官員的語氣平和:「他還我護照時笑著說那句話,我認為這只是善意提醒,加拿大人不能永久居留在美國。」她認為對話屬於「職責範圍內的正常互動」。
>>線上與線下溫差大 「第51州笑話」令人不適
「現實生活中,我們依然感受到美國人的友善,」拉弗蒂說,「除了那句有點刺耳的『你們是第51個州吧』的玩笑。」
她坦言,真正讓她意外的,是網絡上來自自己國家的敵意。「看到我們如此分裂、恐懼和憤怒,真的讓我感到悲傷。」
隨著加拿大政府大力提倡「購買本地製造」以對抗美國加徵關稅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全國掀起一股「愛用國貨」的熱潮。不少市民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懷,紛紛響應呼籲,將「只買國貨」作為購物首選。
然而,一些消費者近日卻發現,不少標榜「加拿大製造」的商品價格似乎悄然上調,引發社會熱議:「愛國的代價」是否就是默默承受價格上升?
🛒 價格悄升,民怨漸起:「這是在收愛國稅?」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不少網民表達了不滿與質疑。一位 Reddit 用戶就留言表示:「希望有人調查,‘買加拿大貨’會不會只是另一種營銷策略?」另有觀眾致信 CBC《Marketplace》節目,指出自己注意到部分本地品牌商品「幾乎每週都在漲價」。
《Marketplace》記者團隊深入多倫多一間大型超市,調查超過千件標示「加拿大製造」的食品商品價格變化,發現大約90%商品價格維持不變、約2%價格下調,但數百件商品確實出現上調,包括知名品牌如 Tim Hortons、St-Hubert、Swiss Chalet 及 Chapman’s。
📈 漲價是愛國紅利?或市場操盤?
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經濟學副教授 Colin Mang 解釋,加拿大人確有「支持本地」的傾向。根據 Caddle 為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所做的一項調查,近60%受訪者願意為本地商品支付較高價格。
Mang 指出:「當人們看到產品包裝上印有加拿大國旗時,購買意願自然提升。」這波「支持國貨」浪潮,無形中為生產商與零售商提供了漲價的空間。
☕ Tim Hortons 多項產品價格上升
數據顯示,2月初「購買加拿大製造」倡議提出後,Tim Hortons 多項產品價格上升:
-
某款熱巧克力粉由 $15.99 升至 $17.99,漲幅約12%
-
兩款香草卡布奇諾粉漲價 $0.50 至 $1
-
到了3月底,焦糖太妃咖啡膠囊由 $12.99 升至 $13.49
儘管 Tim Hortons 指出零售價由零售商決定,非由品牌主導,但經濟學家分析指出,近期可可原材料價格實際上呈下降趨勢,人工與運輸成本亦無顯著上升,或意味漲價更多源自市場需求與品牌效應。
🥧 St-Hubert 與 Swiss Chalet 冷凍食品同步漲價
3月中旬,St-Hubert 的雞肉餡餅與魁北克經典肉餡餅 Tourtière,以及 Swiss Chalet 的雞肉餡餅,全數由 $7.99 調漲至 $8.99。
薩省大學教授 Stuart Smyth 指出,這類產品以本地原料製成,不大可能受到進口關稅影響。價格上升,更可能反映市場對「國產品牌」的高度支持。
🍦 Chapman’s 冰淇淋也撐不住了?
以「不漲價、吸收關稅」形象深植人心的 Chapman’s,近期亦被發現旗下三款無糖與乳糖不耐產品於3月25日從 $7.99 漲至 $8.49。
雖然 Chapman’s 強調店內零售價非公司所定,並呼籲公眾勿對品牌動機妄下定論,但這波「愛國漲價潮」仍在消費者之間掀起波瀾。
💡 「支持國貨」不等於盲目買單,專家:冷靜看標籤,更要看成分
面對國產商品價格頻繁上調,專家呼籲消費者應理性消費:
-
Colin Mang 表示:「消費者願意支持國貨,但不代表能接受頻繁漲價。」
-
McGill 大學學者 Thériault 建議:儘量選擇加工程度較低的產品,可減低受原物料波動影響的風險。
📢 你最近在購物時有注意到國產品牌漲價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隨著氣溫回升,這些野生國寶級動物再次遍地開花,走上街頭,將人行道與公園「占為己有」,更時不時對路人發起「突襲」——民眾們苦不堪言!
📺 直擊現場!加拿大鵝霸氣現身!
多家媒體紛紛發出警告:「凶猛的大鵝來了,請民眾提高警覺,自求多福!」
雖然加拿大鵝是本國的象徵之一,亦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物種,但如今牠們的數量暴增、行徑囂張,已被不少民眾戲稱為「城市害蟲」。
卑詩省城市生物多樣性規劃師 Jennifer Rae Pierce 表示:「加拿大鵝已經佔領了不少北美城市地區的新棲息地。」
👉🏻從國鳥變街霸 形象大崩壞
曾幾何時,大家心中的加拿大鵝,是守秩序、懂禮貌的「好公民」——甚至會排隊等紅綠燈過馬路。
然而現實中,牠們卻經常爆走:一不高興就對路人張嘴狂叫、展翅攻擊。更有不少影片顯示,壯碩男子都能被鵝一掌撂倒,場面令人啼笑皆非。
「千萬別惹牠們!」——這幾乎已成為民眾的共識。
👉🏻春季繁殖期=危險期
每逢春季,加拿大鵝自南方飛回,在水邊築巢、產卵、育雛。此時進入繁殖期的牠們,警覺性極高,稍有靠近就可能遭到猛烈攻擊。
在多倫多,一名黑衣女子走在池塘邊的人行道上,與一隻加拿大鵝「狹路相逢」,最終被鵝撲倒在地,險些被疾駛而過的車輛撞上!
不只如此,美國密歇根大學亦有女學生遭鵝追擊,雖然拔腿狂奔仍難逃鵝掌,一樣摔倒在地。
👉🏻大鵝猛如虎 孩子、軍人照打不誤
外表呆萌實則兇狠,加拿大鵝的戰鬥力驚人。有說法稱牠們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肉食動物之一」,堪稱「加拿大戰神」。
不少影片記錄了大鵝單挑群牛、嚇退大猩猩,甚至擊退白頭鷹的驚人畫面。
就連美國俄亥俄州的「加拿大鵝控制中心」也嚴正提醒民眾不要飼養牠們為寵物——因為攻擊案例實在太多,導致鼻骨斷裂、肋骨骨折,甚至有死亡案例發生。
👉🏻環境破壞 不容忽視
除了攻擊人類,加拿大鵝的排泄量亦極為驚人:每12分鐘一次,一天最多可排出2磅糞便,對草地、灌溉系統、農作物以及水質皆構成破壞。
卑詩省生態規劃師指出,那些不再遷徙的「常駐鵝」更為惡劣——牠們不僅啃草、挖洞,還污染海灘與泳池,破壞魚類棲地。
若不及時控制,恐將對整個城市生態系統造成長遠影響。
根據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統計,北美地區約有700萬隻加拿大鵝,其中450萬棲息在加拿大。
👉🏻人類無力反抗 警察也無計可施
面對「鵝大爺」的橫行霸道,人類實在難以招架。此前甚至傳出警察被大鵝重創受傷的案例,讓人感嘆「連執法人員都沒輒」。
萬一你見到大鵝扭脖瞪眼、向你衝來,還擺出一副準備拼命的架勢,記住:千萬別硬碰硬——能跑多遠就跑多遠!
加拿大電訊界風波再起!魁北克媒體集團Quebecor旗下的電訊公司「維多通」(Videotron)正式向安大略省高等法院入稟,控告電訊巨頭「羅渣士通訊公司」(Rogers Communications Inc.)違反兩年前簽訂的協議,索償高達9,100萬加元!
📍案件起因可追溯至2022年,當時羅渣士為完成對Shaw Communications Inc.的天價收購交易(總值260億加元),須出售旗下Freedom Mobile,以紓緩市場壟斷疑慮。維多通遂以28.5億加元接手該品牌,並於2023年3月獲最終批准。
📄根據上周提交的法院文件,維多通指控Rogers違反誠信義務、違約、及發出具誤導性的陳述,並要求法院下令對方「履行協議中列明的具體責任」。
然而,訴訟通知未有披露Rogers具體違約的細節。根據法律程序,Rogers需在30日內提交正式索償回應。
📢【舊網要加錢?Rogers、Fido宣布5月起向3G用戶收「維護費」】
另一邊廂,羅渣士與旗下品牌Fido亦因網絡升級引來爭議。公司宣布自2025年7月31日前全面關閉3G網絡,並於本年5月起,對仍使用2G或3G網絡的客戶額外徵收每月$3加元的「舊網使用費」(Legacy Network Usage Charge)。
📨受影響用戶近日已陸續收到電郵通知,官方表示該費用旨在補貼舊系統的維護成本。若整個帳單周期內僅使用舊網絡,便會自動收費。
🏃♂️如不想被收費,用戶可:
-
調整手機網絡設定
-
更換新SIM卡
-
升級至支援4G或5G的手機
💬Rogers官網指出,這項政策不同於一般加價——若受影響用戶選擇升級設備,公司將免除每月$3的費用,並保證新方案價格與現有方案「相近」。
目前,包括Telus、Koodo在內的其他電訊商亦已推行類似政策,意在逐步淘汰過時網絡,邁向全面4G、5G時代。
加拿大汽車盜竊問題持續惡化,根據最新數據,平均每 6 分鐘就有一輛車被盜,令許多車主苦不堪言。特別是華人車主,頻頻成為「下手目標」。
根據加拿大防止保險詐騙機構Équité協會於2024年11月發布的最新「年度被盜車輛排行榜」,**豐田漢蘭達(Toyota Highlander)**榮登全國最常被偷的車款,成為竊賊眼中的「黃金獵物」。
📌Équité指出,豐田在本地及海外轉售價值高,維修方便,需求殷切,因此成為犯罪集團鎖定對象。而這類熱門車款多配備無匙啟動系統,但不少未達防盜標準(ULC 338),防護力不足,極易被破解盜走。
值得注意的是,SUV 車款幾乎壟斷榜單前十名,其中七個皆為SUV,更顯其成為盜竊高風險車型。
🚗【安省RX系列淪陷 華人車主怒喊「再也不開了」】
在安大略省,最常被偷的車輛則是雷克薩斯RX系列,成為車主心中的夢魘。
小紅書用戶「我是柴小白」近日發文控訴,自己停在Sheppard/Don Mills Fairview Mall 二樓停車場的2020款一手RX350,竟在買菜期間被盜!
📞報案後,她迅速聯絡Lexus及SiriusXM啟動GPS追蹤服務,並與警方分享信息。不過警方表示「出於安全理由,不能透露車輛具體位置」。最終她只能無奈向保險公司申報理賠。
她寫道:「萬幸狗狗沒帶出門,菜也不用退了,只能等保險賠償。」
🗣【網友共鳴強烈:「在加拿大,沒人真正擁有RX350」】
這起事件引發網友熱議:
-
「一聽說被偷,第一反應就是加拿大,點進來果然沒錯」
-
「早就說過,RX350在加拿大100%必偷」
-
「我前年一年內被偷兩次,第二次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
「我朋友的車被偷兩次,第二次警察連現場都沒來」
更有網友表示,保險公司如今都在勸客戶換車來壓低保費:「以前RX350的理賠率較低,現在卻成了保險漲價的犧牲品。」
💥【連偷三次!女車主發誓:「再見了RX350」】
類似情況層出不窮。今年1月,小紅書用戶@領潔家居清潔Emma 發文,自曝自己 連續兩年三次被偷RX350,直言「絕不再開這款車」。
她描述:
-
2022年RX350失竊,未找回,保險全賠
-
買了2023年新款RX350,2024年9月再度失竊
-
11月剛修好,12月26日凌晨再次被偷
她表示:「報警後10幾分鐘,約克警方出動直升機搜查,20分鐘內找回愛車。但我又心疼又恐懼,決定徹底告別RX350。」
在美國貿易政策反覆、外界預期加拿大央行暫停減息的雙重推動下,加元於本週五(4月11日)強勢走升,兌美元匯率創下五個月以來新高,市場為之震動。
根據外匯數據,加元當日升值0.7%,報1美元兌1.3880加元,折合每加元約值72.05美分,盤中更一度觸及1.3840,為去年11月6日以來最強勢水準。全週計,加元已累計上漲2.4%,不僅連升六日,更寫下自2020年6月以來最大單週漲幅,創五年新高。
與此同時,加元兌人民幣亦於近日大幅攀升,早段曾高見5.2810,雖稍後回落,仍站穩於去年8月以來的高位。
RBC資本市場首席技術策略師喬治·戴維斯指出,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搖擺不定,已令市場對其政府公信力產生疑慮,加劇對美國經濟前景的憂慮,導致美元承壓,加元因而受惠。
美元指數(DXY)當天對一籃子主要貨幣普遍走弱,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正邁向近20年來最大單週升幅。同期,美國4月消費者信心大幅下滑,未來12個月的通脹預期亦飆升至自1981年以來新高。
👉🏻加拿大央行政策走向成焦點
鑑於股市波動及美國關稅正式生效,加拿大經濟前景愈發充滿不確定性。市場普遍預期,加拿大央行將於4月16日的政策會議上有六成機率暫停減息。該行上月已將基準利率下調至2.75%,並表示未來將「審慎行事」,以平衡通脹壓力與需求疲弱間的矛盾。
不過,TD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詹姆斯·奧蘭多指出,加拿大央行未來進一步減息的可能性持續升溫,他認為未來幾個月應再降至少50個基點,以緩衝關稅衝擊。
Capital Economics副首席北美經濟學家布朗則預測,加拿大雖不致陷入衰退,但經濟增長幾近停滯,通脹壓力上升,央行或將再減息三次,將利率下調至2%。他強調,加美利差恐進一步拖累加元,或再度跌破70美分,回落至0.69美元水平。
👉🏻汽車業重創!逾萬工人失業
受美方對加拿大徵收汽車關稅影響,加拿大汽車業近期動盪不安。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宣佈,位於安大略省溫莎、美國密西根州沃倫及墨西哥的工廠將停產,估計影響約1.2萬名汽車零件工人。
Stellantis位於溫莎的工廠已通知員工,將自4月7日起停工兩週,未來或根據生產安排作進一步調整。公司指出,此舉與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直接相關。
同時,通用汽車位於安省英格索爾的CAMI工廠亦受影響,宣布暫停電動車生產至10月,預計500人將被裁員。工會表示,廠方計劃自4月14日起進行臨時裁員,雖於5月短暫復工,但隨後將再度停產,直至2025年10月。
未來,該廠將升級設備,迎接2026年新車型,並改為單班制運作。
👉🏻加美5月展開新一輪談判
鑒於雙邊貿易摩擦升溫,加拿大總理卡尼於週五證實,已與美國總統達成共識,雙方將於5月初啟動新一輪貿易談判。
卡尼在社交媒體表示,內閣美加關係委員會已於當日上午召開緊急會議,以回應美國最新的關稅政策。他坦言:「這些轉變已對我國經濟構成影響,特別是對就業市場。」
他強調,政府正積極保護汽車產業及勞工權益,並宣佈取消就業保險(EI)等待期,讓受影響工人可更快獲取援助。
「我們已擬定戰略,無論大選結果如何,加拿大都將以強勢姿態迎戰美方,守護國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