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代表近12,000名多倫多交通委員會(TTC)工人的工會表示,已經與管理層達成了一項「框架協議」,避免了將造成數百萬通勤者混亂的罷工行動。
混合運輸工會(ATU)113分會在晚上11點30分左右發布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份框架協議使該工會得以暫緩原計劃的罷工行動。該工會原本計劃在週五午夜後立即罷工,如果未能與TTC達成協議的話。
因此,TTC的公交系統、有軌電車和地鐵將在週五正常運行。
「我們將繼續處理細節,以達成一份我們可以建議會員批准的公平合理的合同,」ATU 113分會在更新中表示。
「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我們要求TTC保證工作安全,保護我們工作不外包,改善在職成員和退休人員的福利。今天我們終於看到在這些關鍵問題上有所行動。」
該工會分會表示,將繼續提供最新進展的信息。
ATU 113分會主席Marvin Alfred告訴記者,儘管達成了框架協議,但談判桌上的氣氛仍充滿挫折感。
「這裡存在一種文化,我們的雇主阻礙進展,」Alfred說。「有時感覺他們並沒有真正與我們保持一致,以全面方式提供任何形式的交通機會。我們對此感到沮喪。」
Alfred表示,該框架協議涵蓋2027年3月前的三年期。
TTC董事會主席Rick Leary議員表示,雙方達成了一項「臨時協議」。
「最重要的是,這項協議將繼續維持多倫多的營運,」Leary說。
Leary表示,這份臨時協議對員工、城市和交通部門都是一個好消息。
「這對城市和我們勤懇的員工來說是一項好協議,」Leary說。「未來三年,我們有保證的服務。」
Leary稱,這份臨時協議是一個積極的進展。
「沒有人希望明天發生罷工,」他說。
該工會代表司機、收費員、車站員工以及其他前線員工,佔TTC全體員工的三分之二左右。
雙方從2月開始進行集體談判,工會代表此前表示,工資、福利和工作安全是談判的主要障礙。
工會成員在4月以壓倒性的多數支持了罷工行動,此前他們的集體協議在3月底到期。
這是自2011年以來TTC工會成員首次處於合法罷工狀態。去年,一名安大略省高等法院法官裁定,2011年禁止他們罷工的法律是違憲的。
一場具爭議性的反移民集會於週六在多倫多 (Toronto) 的Christie Pits公園舉行,引發社區強烈反彈及現場緊張對峙。警方證實共拘捕十人,事件亦引發對移民政策與公共言論自由的廣泛討論。
該集會由自稱「Canada First」的團體發起,主張大規模遣返及終止移民政策。宣傳海報上寫道:「停止大規模移民,開始大規模遣返。重新移居是必要的。」活動地點選在具歷史意義的Christie Pits公園,曾於1933年發生反猶太暴動,引起市議員及社區領袖批評。
多倫多市議員Dianne Saxe形容該集會為「仇恨示威」,並表示:「這場集會並不代表我們作為城市或作為加拿大人的價值觀。」她更批評選址「令人震驚」。
與此同時,數百名反示威者聚集於公園,表達對移民社群的支持。由工會、反法西斯組織及社區倡議者組成的反集會,強調該地點的反壓迫歷史。安省勞工聯盟(Ontario Federation of Labour)在聲明中指出:「至今,這裡仍是移民、原住民、性小眾、暴力倖存者、無家者、藝術家、學生及家庭的重要聚集空間。」
工人行動中心(Workers’ Action Centre)執行董事Deena Ladd亦有出席反集會,她批評「Canada First」的言論將社會問題不公地歸咎於新移民。
「我真心希望他們明白,不應將經濟問題歸咎於移民。」Ladd向CBC Toronto表示。 「他們將房屋難求、食物銀行資源不足、醫療服務短缺等問題怪罪我們的社群。但這些並不是移民造成的。」
警方於中午至下午,確認共拘捕十人,並出動騎警分隔兩方人群。示威隊伍其後沿Bloor Street West前進,途經市中心,導致部分道路短暫封閉。
集會主辦人Joe Anidjar為活動辯護,表示:
「這是關於將加拿大人放在首位,將我們的國家放在首位。當你容許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萬人湧入,會對我們的資源造成壓力。」
不過,學者指出此類言論過於簡化問題。多倫多都會大學(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移民與融合研究卓越講座教授Anna Triandafyllidou表示:
「移民是一個複雜議題,亦是加拿大社會與經濟的核心。」她向CBC Toronto指出。 「我們由缺少一百萬勞工的狀況,迅速轉變為感覺人太多、來得太快。這不只是加拿大,全世界都面對這種情況。」
她強調,將移民直接與醫療輪候時間及房屋危機掛鈎,並不全面:
「移民正支撐我們的醫療與照顧系統,他們並不是造成房屋危機的原因。所以某程度上,兩種說法都存在一定事實,但不能混為一談。」
隨著移民議題持續成為加拿大政壇焦點,是次Christie Pits事件突顯出民族主義言論與包容價值之間的張力,也反映社會對移民角色的深層辯論仍在持續。
🔗 資料來源: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toronto-police-arrest-10-people-at-christie-pits-1.7633379
溫哥華的氣溫正在急速攀升,而且比往年來得更早、更猛烈!加拿大環境部已發布特別天氣警報,提醒民眾即將迎來異常高溫,氣溫將遠超季節平均水平。
🌡️ 氣溫有多高?
一股強烈高壓脊正影響大溫地區,預計白天氣溫將飆升至 28°C 至 32°C,而夜間最低氣溫僅降至 10°C 至 15°C,這意味著夜晚也無法真正降溫,讓人難以散熱。
氣象學家 Michael Kuss 指出,如果這波熱浪發生在盛夏,影響可能不會那麼嚴重。但由於今年高溫來得異常提早,民眾尚未適應,這使得中暑風險大幅增加。
🔥 野火風險升高
隨著炎熱乾燥的天氣持續,卑詩省的野火風險也在上升。預計本週末南岸地區的火災危險等級將達到中至高風險,引發外界對野火季節提前爆發的擔憂。
🚨 如何應對高溫?
加拿大環境部建議民眾採取以下措施: ✅ 保持室內涼爽,拉上窗簾,減少陽光直射。 ✅ 補充水分,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 ✅ 留意中暑症狀,如大量出汗、頭暈、虛弱甚至昏厥。
🌅 何時降溫?
可惜的是,這波熱浪短時間內不會消退。高溫將持續至下週初,意味著溫哥華居民必須做好迎接連續數日酷暑的準備。
📢 你如何應對這波熱浪?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降溫秘訣!
🔗資料來源: https://vancouver.citynews.ca/2025/06/06/vancouver-weather-early-season-heat/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近日在社群媒體X上發表一則極具爭議性的言論:「加拿大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此話一出,立刻在加拿大社會掀起軒然大波,超過30萬人連署要求剝奪他的加拿大國籍,甚至高喊讓他滾出加拿大。
👉🏻馬斯克與加拿大的淵源
熟悉馬斯克的人都知道,他擁有加拿大與美國雙重國籍,並與加拿大有著深厚的聯繫。他的母親來自加拿大,他的第一任妻子與前女友也都是加拿大人。年輕時,他曾在加拿大生活,並以加拿大國籍為跳板移民美國。
然而,近期加拿大國內掀起了一場針對馬斯克的輿論風暴。加拿大新民主黨(NDP)國會議員查理·安格斯(Charlie Angus)更是發起網上請願,要求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撤銷馬斯克的加拿大國籍,理由是他「利用其在美國的財富和權力影響加拿大選舉」,並從事「違背加拿大國家利益的活動」。
這項請願獲得了來自卑詩省納奈莫(Nanaimo)的作家夸利亞·里德(Qualia Reed)等人支持,指控馬斯克是「試圖抹殺加拿大主權的外國勢力」。該請願書預計將在國會復會後正式提交至加拿大眾議院。
👉🏻30萬人連署請願 馬斯克一句話引爆輿論
從上週四開始,該請願書正式上線,短短幾天內便獲得超過30萬名加拿大人簽名支持,顯示加拿大民眾對馬斯克的不滿正在迅速升溫。
面對這場風暴,馬斯克在X(前Twitter)上回應:「加拿大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這番言論火藥味十足。然而,他很快刪除了這條推文,但截圖早已在網上瘋傳,引發更大爭議。
這番言論徹底激怒了加拿大人,社群媒體上充斥著憤怒的留言:
「既然加拿大不是個真正的國家,那你也別用我們的國籍了吧?」
「我們或許不喜歡杜魯多,但至少我們不會跟著特朗普跑。」
「滾出我們的國家!」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父子情」惹怒加拿大人
近年來,馬斯克不僅積極參與美國政壇,還與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關係密切。他曾在特朗普政府擔任顧問,甚至在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上做出疑似納粹敬禮的手勢,引發極大爭議。
特朗普多次公開聲稱想「吞併加拿大」,並稱加拿大為「美國的第51個州」。如今,馬斯克這位擁有加拿大護照的億萬富翁,竟也跟隨特朗普的調子批評加拿大,令不少加拿大人憤怒不已。
儘管加拿大人普遍對杜魯多政府不滿,但在面對馬斯克的挑釁時,許多人選擇站在杜魯多這邊,反對馬斯克的言論。
👉🏻馬斯克的爭議行為 讓特斯拉也遭殃?
馬斯克一向高調,頻繁發表政治觀點,並多次與公眾人物發生爭執,這也讓越來越多加拿大人對他產生反感。甚至,部分民眾將怒火轉向特斯拉,開始抵制這家由馬斯克領導的電動車企業。
此外,他的父親近日公開批評他「只會生孩子卻不照顧」,再度引發媒體熱議。
👉🏻馬斯克的加拿大國籍能否被取消?
儘管這場風波愈演愈烈,但要剝奪馬斯克的加拿大國籍並不容易。根據加拿大法律,只有在某人的國籍獲取過程涉及欺詐或虛假陳述的情況下,政府才有權撤銷公民身份,而這類案例極為罕見。
過去,馬斯克曾多次表示自己熱愛加拿大,並自稱是「半個加拿大人」。然而,如今他卻在美國發展後發表如此具爭議的言論,讓不少加拿大人質疑他的真心。
無論請願結果如何,這場風波已經讓馬斯克的形象在加拿大大打折扣,也使特斯拉等相關企業面臨更大的公關挑戰。
目前,加拿大政府尚未對此事做出官方回應,但未來是否會影響馬斯克在加拿大的業務發展,仍值得關注。
加拿大一家珍珠奶茶公司近日因被華裔漫威影星劉思慕指控文化挪用而引發爭議,隨後該公司公開致歉。
事件發生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的創業節目《龍穴》(Dragon's Den)中,來自魁北克的奶茶品牌「Bobba」創始人向包括劉思慕在內的投資者推銷他們的飲品。劉思慕對該品牌的產品包裝和文化背景提出質疑,認為其未能尊重珍珠奶茶的台灣起源,並指出創始人對亞洲文化的理解不足。
節目播出後,網友們在社交媒體上展開了激烈討論,指責該品牌對亞洲文化的剽竊行為。面對批評,「Bobba」公司於週一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聲明,對引起的傷害表示歉意,並承諾重新審視品牌包裝及市場推廣策略,以尊重台灣文化根源。
劉思慕也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儘管他對該產品提出質疑,但並不希望兩位創始人成為網絡攻擊的目標。他最終選擇不投資該品牌,而另一位嘉賓也取消了原定的投資計劃。
加拿大總理Mark Carney表示,加美官員正就關稅問題「磋商條款」,期望能結束持續的貿易戰。他強調,當雙方達成協議時,加拿大將取得「更好協議」。
Carney於週三在渥太華(Ottawa)國會質詢環節中回應反對派質疑其與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在白宮(White House)橢圓辦公室(Oval Office)會晤的成果。他指出,加拿大目前已享有「與美國最好的協議」,大部分產品仍可免關稅出口至美國,並補充:「我們將爭取更進一步的成果。」
他表示,雙方正就鋼鐵、鋁、能源等主要行業進行談判,亦在研究汽車協議的細節,以及解決懲罰性木材關稅的方案。「我們只會接受最好的軟木材協議,」Carney說。
雖然Carney離開華盛頓時未能帶回具體成果,加美貿易部長Dominic LeBlanc則留在當地,繼續敲定可能協議的細節。
Carney稍後在一場加美關係峰會上表示,他與Trump進行了「深入細節的討論」,並看見在部分行業關稅上「取得具體進展的路徑」。受美方貿易行動影響,加拿大鋼鐵及鋁出口大幅下跌,製造業亦流失數千職位。
儘管Carney支持與墨西哥維持《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協議》(Canada-United States-Mexico Agreement, CUSMA),但他指出,未來的貿易關係不會完全受該協議約束。「未來會有一些雙邊協議,」他說。
Carney重申,加美關係不再如過去般持續融合。「未來不會再是無止境的整合過程,」他說,「我們的關係不會再回到過去的模式。」
他表示,自己每天醒來並非只思考美加關係,而是如何令加拿大更強大。他讚揚貿易戰爆發後興起的「支持本地製造」及「本地旅遊」運動,認為這反映「加拿大人相信國家」,並希望「親自掌握命運」,形容這些發展「非常正面」。
然而,保守黨領袖Pierre Poilievre批評Carney在與Trump會晤時「卑微地送上一萬億加元的禮物」,形容他「向總統低頭示弱」。此言所指是Carney承諾,若雙方達成關稅協議,加拿大私人企業將恢復在美國的投資。
Carney在會晤中指出,加拿大是美國最大外國投資者,過去五年投資額達五千億加元,未來五年可能達一萬億加元。他此番言論亦回應Trump對外資投資美國的高度關注。
Poilievre批評Carney出賣加拿大工人,質疑其政綱何時承諾將如此巨額投資送往美國。
Carney則反擊:「我想提醒反對派領袖,世上有一樣東西叫做『私人企業』。投資決策由私人企業作出,」暗諷Poilievre長年從政。
Carney獲得亞伯達省(Alberta)省長Danielle Smith讚賞,她認為Carney以提出私人投資及重啟Keystone XL輸油管計劃的方式,成功「講出Trump的愛語言」。該項目曾獲Trump支持,但在其首任期結束後被繼任總統Joe Biden叫停。
據《CBC News》報導,Carney在與Trump會談中提出重啟Keystone XL計劃,該管道將把亞伯達省石油輸往美國中西部及南部地區。此舉不但回應Trump長期訴求,亦有助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煉油廠補充因制裁委內瑞拉而短缺的重油供應。
Smith 表示,Carney與Trump建立了良好關係,較前總理Justin Trudeau與Trump的緊張關係有明顯改善。「如果你去美國,只說『這對我有利』或『這對我有害』,這不是Trump的語言。他要聽的是『我可以如何令美國更偉大』,」她說。
她補充,Trump是「重視人際關係的人」,喜歡與他欣賞的人合作,而他對Carney的好感可能有助解決雙邊貿易爭議。「我們應該為總理打氣,希望他建立良好私人關係,」Smith說。
她形容Carney正在「為加拿大儲蓄外交籌碼,有助我們走得更遠」。
至於安省(Ontario)省長Doug Ford則表示對美方失去耐性。「我支持總理,但我們要強硬一點,」他說。
「我們減關稅,他加關稅。如果談不成,我們要加倍反擊,」Ford說,「我們永遠不應屈居人後。」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politics/carney-even-better-deal-9.6932036
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週二公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8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至63.2億加元,主要因出口金額及數量下跌幅度遠高於進口增幅。
出口下滑不僅影響與美國(United States)這一最大貿易夥伴的往來,加拿大對其他地區的出貨亦同步減少。8月出口總額按月下跌3%,而進口則微升0.9%。
對美國的出口錄得44.18億加元,按月減少3.4%,主要受未加工黃金出口減少影響,木材、機械及設備等類別亦有下跌。加拿大出口至美國的佔比曾一度跌穿70%,8月回升至73%,但仍低於去年同期的75%。
與此同時,加拿大對美國的進口亦下跌1.4%,令雙邊貿易順差由7.42億加元收窄至6.43億加元。
對美國以外地區的出口連續第三個月下跌,8月減少2%,主要受原油及核燃料出口減少拖累。不過,加拿大自其他地區的進口則上升4.2%,創下單月新高,令該月對非美地區的貿易逆差由112億加元擴大至128億加元。
今年初,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對加拿大實施多項行業性關稅,迫使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儘管部分行業已作出轉型,但整體貿易表現仍顯波動。
加拿大總理Mark Carney將於本週二與Trump在華盛頓(Washington)會面,面對國內要求他就鋼鐵、汽車及木材等受關稅影響行業爭取突破。不過,專家普遍認為短期內達成重大協議的可能性不高。
🔗資料來源: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canada-merchandise-trade-deficit-1.7652984
卑詩省 (British Columbia, B.C.) 公共服務工人罷工行動進一步升級,卑詩省政府營運的所有酒類及大麻零售店現已全面被工會設立的糾察線包圍。卑詩省一般僱員工會(B.C. General Employees’ Union,BCGEU)同時將行動擴展至所有Service B.C.員工,令參與罷工的工會成員總數接近25,000人。
BCGEU主席Paul Finch發表聲明表示,工會對行動對社區造成影響感到遺憾,並強調成員並非輕率升級行動,但在政府拒絕重啟談判的情況下,工會「別無選擇」。
「政府可以選擇與我們坐下來談判,或者讓混亂持續擴大。」Finch表示,「我們隨時準備好談判,主動權在他們手上。」
目前工會談判單位共有34,000名成員,其中部分屬於法定必要崗位。雖然卑詩省的私營酒類及大麻零售店仍然營業,但其供應來源——省政府配送倉庫——亦已被糾察線封鎖。
隨着罷工持續,酒吧及餐廳面臨存貨短缺困境。由於現行法例禁止私營零售店向持牌餐飲業者供貨,業界呼籲政府放寬限制。卑詩省酒類牌照聯盟(Alliance of Beverage Licensees)執行董事Bo Chen表示,若不改變規定,餐飲業將難以撐過罷工期。
Service B.C.提供多項民生服務,包括駕駛執照、收入及傷殘援助、狩獵及釣魚牌照、身份認證、交通罰款繳費、學生貸款及法院罰款等。
工會週三表示,目前已有431個省政府工作地點被糾察線包圍。週一,工會成員於卑詩省議會(B.C. Legislature)外集會,要求提高薪酬,正值省政府秋季會期展開。
卑詩省財政廳長Brenda Bailey代表政府回應工潮,她表示政府希望在財政可承受範圍內達成公平協議。Finch則強調,工會訴求不僅限於薪酬調整,更希望政府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資。
「這不只是加薪問題,而是關乎整個省份居民所依賴的公共服務。」他說。
餐飲業界亦向政府施壓,要求允許酒吧及餐廳向私營零售店購買酒類產品。加拿大餐飲業協會(Restaurants Canada)西部副總裁Mark von Schellwitz表示:「情況已到臨界點,持牌餐廳或酒吧若無法售賣酒類,根本無法營運。」
他警告,營業時間將被迫縮短,員工工時亦會受影響。
Bailey在維多利亞(Victoria)省議會走廊受訪時表示,政府明白罷工對商界造成影響,但目前重點仍是重返談判桌。
「我們認為政府提出的方案是合理的。」她說。
卑詩省衛生廳長Josie Osborne則表示,罷工預料不會影響秋季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安排。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bc-liquor-cannabis-stores-bcgeu-pickets-9.6931990
加拿大正準備展開一項全國性組合屋(modular housing)建設計劃,期望借鑑瑞典 (Sweden)、日本 (Japan) 等地的成功經驗,同時避免美國 (U.S.) 及紐西蘭 (New Zealand) 的失敗教訓。聯邦政府新成立的建屋機構Build Canada Homes將於2026年起,在六個城市的聯邦土地上興建4,000個工廠預製住宅單位,並有望擴展至45,000個。
雖然距離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預測至2030年需建4.8百萬個新屋的目標仍遠,但政府期望組合屋能成為解決可負擔住房短缺的重要一環。
組合屋以施工快速、成本效益高及環保著稱,在全球多地已逐漸成為主流建築方式。瑞典大部分住宅均採用預製組件建造,日本的組合屋市場預計至2030年達2,300億美元規模,而新加坡(Singapore)亦興建出高密度模組建築,單一項目可容納近千戶。
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能成功將組合屋擴展至可負擔住房領域。美國1960年代推出的「突破行動」(Operation Breakthrough)最終未能落實,近年多間美國及英國初創企業亦因疫情延誤、監管障礙及市場觀感不佳而倒閉。紐西蘭2018年推出的KiwiBuild計劃原定建屋10萬個,但至2024年底僅完成2,300個單位,最終於10月終止。
「這並非萬能解方。」Desjardins副首席經濟師Randall Bartlett表示。他指出,組合屋雖具效率,但若缺乏實際需求及合理目標,成效有限。BMO首席經濟師Douglas Porter則警告,政府若介入過深,可能打擊私人投資意欲。
加拿大的組合屋產業仍處起步階段,面對地理幅員廣闊、運輸成本高昂及省際貿易壁壘等挑戰。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 in Montreal)環境設計教授Carlo Carbone指出,加拿大及北美地區仍習慣傳統現場施工方式,與瑞典、日本的標準化及供應鏈協調模式存在差距。
多倫多(Toronto)組合屋設計公司Assembly Corps正與瑞典企業Lindbäcks合作,並於本地設廠。該公司策略夥伴經理Lesley Herstein表示:「我們參考瑞典的技術與自動化,也研究日本的先進模式。」她強調,成功的前提是有強烈的可負擔住房需求,例如瑞典戰後嬰兒潮帶動的建屋熱潮。
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規劃學院副教授Brian Doucet則指出,加拿大已有多個組合屋項目,包括蒙特利爾(Montreal)為無家者興建的住宅,以及努納武特(Nunavut)偏遠地區的家庭公屋。他認為:「若我們能在全國推動數以千計的非牟利及真正可負擔的住宅項目,將可建立一套平行於市場的住房系統,真正回應居民所需,而非只建造市場最有利可圖的項目。」
🔗資料來源:https://www.cbc.ca/news/modular-housing-sweden-u-s-canada-1.7647182
一隻罕見的白海狸近日多次在安省(Ontario)Perth附近河流出沒,令當地野生動物觀察者和攝影師驚喜不已。這隻外貌獨特的海狸被認為患有「白化變種症」(leucism),而非真正的白化症(albinism),成為本地自然界的焦點。
在一個秋季傍晚,加拿大自然學者Michael Runtz、其妻子兼專業攝影師Britta Runtz,以及渥太華(Ottawa)攝影師Dennis Jackson乘船悄悄前往河上,希望再次目睹這隻神秘動物。果然,白海狸在黃昏時分現身,先在水下滑行,然後在蘆葦叢中浮出水面,並登岸梳理毛皮。
觀察期間,眾人注意到牠左前腳有一小塊深色毛皮,眼睛亦呈深色,排除白化症可能。Michael Runtz表示:「真正的白化症動物無法產生任何深色素,眼睛必定是粉紅色。這隻應該是患有白化變種症的海狸。」
這位剛從Carleton University退休的教授對這次目擊感到興奮:「能看到一隻全白但有深色眼睛和腳掌的海狸,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更令人高興的是,他們成功拍下珍貴照片。Runtz笑言:「即使沒拍到照片我也很高興,但能拍到,當然更開心。」
雖然野生動物偶爾會出現色素突變,但淺色毛皮會令牠們更易被掠食者發現。白海狸罕見程度之高,加拿大自然博物館(Canadian Museum of Nature)至今仍收藏一張1918年於安省Rainy River採集的白化症類似海狸皮毛。
該館哺乳類研究員Dominique Fauteux指出,這種基因突變在演化上並不具優勢:「數百萬年來,這類突變未成為常見基因,演化壓力不強,自然界亦未保留此特徵。」
對Jackson而言,科學意義固然重要,但這次邂逅的獨特性才是最難忘的。「這絕對是我見過最酷的野生動物之一。」他在返航途中如是說。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ottawa/rare-white-beaver-wows-ottawa-area-wildlife-watchers-1.7653588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CFIA)近日發出多項召回通知,警告市民部分開心果及相關產品可能受沙門氏菌(Salmonella)污染,呼籲勿食用、銷售或分發受影響貨品。
過去兩星期,CFIA已發出九項召回通告,並表示有關行動與一宗食源性疾病爆發調查有關。CFIA指出,隨着調查持續,未來或會有更多產品被列入召回名單。
「CFIA正核實業界是否已將受影響產品撤出市場。」官方聲明指出。
首宗大規模召回於9月24日發出,涉及九款開心果產品,包括生開心果、無鹽開心果、開心果仁及去皮開心果,於卡加利(Calgary)、愛民頓(Edmonton)及聖湯馬士(St. Thomas, Ont.)等地銷售。翌日,CFIA再召回於渥太華(Ottawa)一間店舖出售的含開心果產品,包括Paleo及純素開心果能量棒、巴卡拉(Baklava)及庫納法(Kunafa)等甜品。
第三輪召回涵蓋更多含開心果食品,如朱古力開心果蛋糕、曲奇、士多啤梨芝士蛋糕及雪糕,於密西沙加(Mississauga, Ont.)及渥太華出售。部分產品亦曾於Loblaw及Zehrs等安省(Ontario)連鎖超市上架。
9月27日,CFIA召回於多倫多(Toronto)一間店舖出售的生開心果仁;兩日後再召回於布蘭普頓(Brampton, Ont.)出售的綠色開心果。9月最後一宗召回涉及紅莓味開心果粒。
進入10月,CFIA於週四發出新一輪重大召回,涵蓋八款於多倫多、康科德(Concord, Ont.)及雷灣(Thunder Bay, Ont.)出售的開心果產品。週五再有一宗小型召回,涉及渥太華(Ottawa)一間店舖出售的生開心果。
市民應如何應對?
CFIA建議市民定期查閱其官方召回網頁,以確認所購產品是否受影響。若食用後感到不適,應立即聯絡醫療人員。
受影響產品應棄置或退回原購買地點。
什麼是沙門氏菌?
根據加拿大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PHAC)資料,沙門氏菌是一種因食物污染而引致的細菌感染。PHAC指出,受污染食物未必有異味或變壞,但仍可引致疾病。
健康人士可能出現短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嘔吐、噁心、腹痛及腹瀉;而兒童、孕婦、長者及免疫力較弱人士則面臨更高風險,長期併發症可能包括嚴重關節炎。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464697/pistachio-products-salmonella-risk/
加拿大總理Mark Carney本週二將再度訪問美國首都,目標是重啟與美方陷入停滯的貿易談判。這是他今年第二次訪問華府,雖然期望不高,但行程仍具關鍵意義。
雙方原定於八月前達成協議,但談判整個夏季未見突破,亦未公開具體分歧所在。加拿大是七大工業國(G7)中唯一尚未與美國總統Donald Trump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不過,由於美加墨協定(USMCA)下的豁免條款,加拿大並未如其他盟友般急於簽署新協議。
此次會面正值Trump再度提及「將加拿大納入美國」的言論之際,而Carney的主要反對派領袖則表示,若此行未能達成協議,將被視為「失敗」。
加拿大-美國貿易部長Dominic LeBlanc上週表示,雙方在協議方面「已有進展」,媒體報導亦指美方可能考慮放寬對加拿大鋼鐵的懲罰性關稅。不過,知情人士透露,白宮對貿易及安全協議的具體方向仍未明朗,令談判進展受阻。
「以Trump目前處理的事務來看,加加貿易是否排在優先位置?可能不是。」Carleton University加拿大-美國關係專家小組成員、前外交官Colin Robertson向BBC表示。
「這亦是Carney親赴華府的原因之一——希望美方能正視我們的訴求。」Robertson補充。
Carney辦公室形容週二的會面為「工作訪問」,重點在於尋求經濟與安全上的共識。白宮官員則向BBC表示,預料不會有重大突破。
華府智庫「北美繁榮與安全中心」(Center for North American Prosperity and Security)執行總監Jamie Tronnes指出,Trump重視人際關係,面對面交流或有助打破僵局。「Trump一向表明,希望各國領袖親自來見他。」
Trump週一在白宮表示:「我猜他(Carney)會問我關於關稅的事。」他又稱:「好多加拿大公司都搬去美國,大家都回流美國。」
當被問及是否會改變對關稅的立場時,Trump迅速回應:「我係啱嘅。」
Carney在國內亦面臨壓力,要求他與美方達成協議,減輕鋼鐵、木材等受影響行業的負擔。保守黨領袖Pierre Poilievre週一在Carney出發前發公開信,促請他「談出成果」。
「如果你只帶回藉口、失信與合照,你就辜負咗我哋嘅工人、企業同國家。」Poilievre寫道。
目前美方對加拿大進口徵收35%關稅,另有行業專項關稅,包括鋼鐵50%、汽車25%。Carney強調,85%的加美貿易仍因USMCA豁免而免稅,但仍需爭取更廣泛的減免。
自上任以來,Carney被批評放棄選舉期間「Elbows Up」強硬立場,改為作出多項讓步,包括取消美方不滿的數碼服務稅、撤回對美國的報復性關稅,以及終止兩宗長達二十年的軟木材貿易法律爭議。
Robertson形容這些舉措是「維持談判的入場費」。隨着Carney展開訪美行程,加美雙方能否打破僵局,備受關注。
🔗 資料來源: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n76424yd2mo
隨着利率持續高企,加拿大約三分之一按揭持有人預計在2026年底前面臨每月供款上升。不過,加拿大中央銀行(Bank of Canada)最新報告指出,大多數家庭已累積足夠財務儲備,有能力應對潛在壓力。
根據央行數據,加拿大約60%按揭將於2025至2026年間到期,其中三分之一的按揭持有人將面臨供款增加。
儘管財務壓力上升,加拿大人近年儲蓄有所增加。報告於週五發表,分析了包括支票戶口、儲蓄戶口、保證投資證(guaranteed investment certificates, GICs)、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s, ETFs)、股票、債券及互惠基金等流動資產,涵蓋業主及租戶。
2019至2024年間,持有按揭的家庭流動資產由相當於4.7個月收入增至4.8個月;租戶則由1.7個月增至2個月。
報告指出:「整體而言,我們發現大部分家庭在有需要時,可透過其金融資產應付按揭供款增加。」
在2025及2026年續期的家庭中,94%可利用其金融資產應付加幅至少12個月;其中83%僅靠流動資產亦可應付。
不過,報告亦警示,約一成家庭的流動資產僅足夠應付一個月或更短時間,反映部分按揭持有人在續期後或面臨財務壓力。
報告整體呈現審慎樂觀態度,認為儲蓄有助家庭在高利率環境下保持財務穩健,同時提醒政策制定者關注潛在弱勢群體。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464525/household-savings-buffer-higher-mortg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