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眾所周知,加拿大在基建方面的效率堪稱「緩慢」,尤其是道路建設。以往像是Eglinton大道的工程,修建了三四年之久。如今,多倫多加德納高速公路的第二期建設卻迎來了大好消息——工程進度將比最初計劃大幅提前。

安大略省交通部長Prabmeet Sarkaria在上週四稱這一進展為「關鍵時刻」,並將該項目獲得的7300萬加元省政府資助視為推進工程的關鍵動力。

Sarkaria表示:「這一里程碑意味著加德納高速的兩條東行車道已經完成修復並重新開放。」他還透露:「工人們最早將於明天開始拆除和重建兩條中央車道,隨後進行最後一階段的西行車道修復工作。」

該項目自春季開工以來,市中心交通堵塞情況明顯加劇,使人倍感困擾。然而,今年7月,安省政府宣布向多倫多市提供7300萬加元的資金支持,以便允許施工單位全天候施工,從而大幅縮短工期。根據新的時間表,完工日期將從原定的2027年4月至少提前至2026年4月。

上個月,多倫多市長Olivia Chow 表示該項目已較預計工期提前四個月完成。Sarkaria週四再次強調了這一進度:「這證明全天候施工模式切實發揮了成效,民眾也逐漸看到成果。」

省政府表示,目前每天約有14萬輛車經過加德納高速,而施工導致該路段通行容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Sarkaria強調:「我們確保一切盡快完成,因為交通堵塞對大家的影響不可忽視。」他還補充說,大約有100名工人全天候分批在現場和相關設施中施工。

根據安省政府的說法,該項目投資約3億加元,為一系列市議會決議通過的數十億加元「道路計劃」的重要一部分。

 

最新消息 2024-11-10

安大略省,包括多倫多在內的居民,每年都要經歷春秋兩次的時間調整。儘管福特政府早在2019年就已經通過法案,計劃永久實施夏令時,但這項法案的實施條件是美國的紐約州一同啟用,因此該法案一直未能生效。

如今,安省居民迎來了希望。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近日表示,他希望美國能夠永久實施夏令時。特朗普於12月13日(週五)在其社交媒體網站上發帖稱,他的政黨將在重返白宮後,努力結束時間調整的做法。

他在帖文中寫道:“共和黨將盡最大努力取消夏令時(Daylight Saving Time)調整,雖然夏令時的支持率很高,但不應該繼續這樣做!調整夏令時不僅不方便,而且對我們國家的成本也很高。”

夏令時最初於1942年作為戰時措施實行,將時鐘在春季撥快一小時,秋季再撥慢一小時,旨在最大化利用夏季的日照時間,但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爭議。

立法者偶爾會提議完全取消時間調整。最近最引人注目的嘗試是一項已被擱置的兩黨法案——《陽光保護法案》,該法案提議將夏令時永久化。此法案由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提出,特朗普曾任命盧比奧為其後任國務卿。

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里克·斯科特(Rick Scott)在參議院投票支持該措施時表示:“每年調整兩次時鐘已經過時,且完全沒有必要。”

健康專家指出,立法者應該推動永久保留標準時間,而非調整時間。一些健康組織,包括美國醫學會和美國睡眠醫學學會,表示,現在是取消時間轉換的時候了,堅持標準時間更符合太陽運行和人類生物學的需求。

事實上,大多數國家並未實行夏令時。對於那些實行夏令時的國家,調整時鐘的日期各不相同,造成了時差變動的複雜局面。

當選總統任命埃隆·馬斯克和維韋克·拉馬斯瓦米領導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他們最近也表態支持取消一年兩次的時間調整,這一變革需要國會的批准。

特朗普早前曾表示支持結束時鐘調整。他在2019年發推文說:“讓夏令時永久化對我來說沒問題!”

2022年,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將夏令時永久化的立法,但眾議院未能進行投票。去年,兩黨參議員再次提出立法,旨在將夏令時永久化。

目前,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均由共和黨控制,因此這項提案若再次提出,有很大可能會順利通過。

如果美國最終實施永久夏令時,對加拿大尤其是安省將產生重大影響。屆時,安省早已通過的法案將立刻生效,多倫多市民將不再需要忍受每年兩次的時間調整,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最新消息 2024-12-16

Taylor Swift 的演唱會究竟有多火爆?為了迎接她的演出,官方將Blue Jays Way更名為Taylor Swift Way,並且Rogers Centre附近的街道已經封閉,交通服務也相應增加。

Taylor Swift 的演唱會票價早在首輪發售時便一路飆升,而在轉售市場上的票價波動更是讓人驚訝,因此要準確量化她所帶來的轟動效應並不容易。不過,從一些數字上我們仍可見到這股狂熱的力量。以下是關於斯威夫特《Eras》巡演多倫多站的一些數據:

 

- 在短短兩週內,將舉行六場演唱會,分別於11月14日至16日和11月21日至23日。

- 演唱會將展示Taylor Swift 職業生涯的十個“時期”,每個時期對應一張專輯,唯獨“Folklore/Evermore”時期包含兩張專輯。

- 每場在多倫多市中心Rogers Centre舉行的演唱會,預計將售出五萬張門票。

- Taylor Swift 特的官方T恤售價為60加元,連帽衫和針織衫價格在90加元至115加元之間,而水樽和手提袋等配件的價格為30加元。

- 在首場演唱會前一晚,轉售平台StubHub上的最便宜門票為2357加元,且為一個視線受阻的單人座位。儘管價格波動,但一些黃金座位的價格已經突破一萬加元。

此外,根據本週的報告,加拿大反詐騙中心已收到184宗關於Taylor Swift 的門票詐騙的報告,大部分報告來自於遭受財務損失的人。

多倫多的旅遊業組織Destination Toronto表示,音樂會預計將為多倫多帶來2.2億加元的經濟效益。

在多倫多大都會會議中心舉行的Taylor Swift 粉絲活動Version: Taylgate '24中,已經售出了500萬顆珠子。此活動的工藝品商店Michaels是串珠的贊助商。

為了應對音樂會的人流,三條GO火車線將增加服務。Metrolinx表示,將在演唱會前後增加湖濱東線和西線的服務,而Milton線則會在演出結束後加開列車。此外,當地交通機構還會根據Kitchener、Barrie和Stouffville線的音樂會日程,將當晚的最後一班列車延後一小時,但不會額外增加服務。

 

另外,多倫多旅遊局還舉辦了Swiftie尋寶遊戲,涵蓋了13個地點,旨在鼓勵音樂會觀眾探索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

 

最新消息 2024-11-18
 
Saanich Peninsula Hospital噩夢般的蟑螂侵襲事件引起廣泛關注。最近,這家位於溫哥華上的醫院內部出現了蟑螂問題,並對醫護人員和病人造成極大的困擾。
 
根據CTV News的報道,從本月初開始,Saanich Peninsula Hospital的多個區域,包括病房、護士站、藥物中心和盥洗室,都被蟑螂橫行。這些令人不安的小蟲子不僅在牆壁上自由爬行,甚至爬到了清潔的床單上,更讓人震驚的是,有病人身上也被發現了蟑螂的踪跡,這對病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和心理打擊。醫院的員工對此感到極為不安,甚至有些醫護人員因此陷入情緒失控。
 
報道稱,醫院管理層要求員工收集這些蟲子。雖然衛生局聲稱自4月22日起未再發現蟑螂,並已聯繫害蟲防治公司持續進行滅蟲工作,但情況的嚴重性仍令人震驚。
 
溫哥華島衛生局的官方回應似乎對此事件採取了冷靜的態度,並堅稱這些蟑螂「不會咬人也不會傳播疾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蟑螂不常咬人,但在某些情況下還是可能會咬人的,尤其是在人們睡覺時。此外,蟑螂也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並被認為是多重抗藥性病原體的潛在媒介。
 
儘管醫院聲稱已經採取了滅蟲和清潔措施,但一些員工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醫院對問題的處理過於輕描淡寫。
 
這場蟑螂侵襲危機無疑對醫院的公眾形象造成了重大打擊,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醫療衛生安全的深刻反思。這事件應該成為改善醫院管理和病人關懷的契機,以確保細節的注意和病人的健康與舒適。在這樣的醫療環境中,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對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最新消息 2024-05-03
BC省法庭最近宣判了一個相當離譜的案件,主角是個來自素裡的24歲的年輕歌手。
 
這小伙子因為自己的一首說唱歌曲,竟然被BC省最高法院的法官判了無期徒刑。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位歌手名叫Tyrel Hieu George Mahoney Nguyen,藝名T-Sav。 原來,這個年輕的rapper,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黑幫生活為靈感,創作了《我的生活》這首歌。 但誰能想到,正是這首歌,成了他犯罪的鐵證。
 
這起謀殺案源自於兩個幫派之間的鬥爭,分別是兄弟守護者和紅蠍。 法官發現,在影片中,他唱道:「Hop out the whip with a burner, bitch. Headshot. I'm dumping clips that's plural shit.」 。
 
在這裡,「burner」指的是槍,而「whip」就是車子。 而「headshot」這個詞,法官認為是指死者康(Randy Kang)頭部受到的多次槍擊。
 
不僅如此,T-Sav還被判謀殺另一名大學生和企圖謀殺康的兄弟Gary及其夥伴Camilo Alonso。 這兩個傢伙雖然倖免於難,但康就沒那麼幸運了。
 
就T-Sav可能原本只是想透過音樂裝個X,結果沒想到,自己的歌詞竟成了他犯罪的證據,這可真是諷刺。
 
除了T-Sav的歌曲,整起案件都充滿了戲劇性,發展過程堪比一部電影劇本。
 
此案的關鍵證人是A.B.,他曾是T-Sav的朋友,住在T-Sav家中。 由於A.B.與T-Sav在2019年發生爭執,他成為了警方的線人,並在一次跨省的臥底行動中提供了重要證據。
 
警方為了讓A.B.出庭作證,也為他安排了證人保護計畫。 他們在A.B.的公寓裡佈置了白板和攝像頭,記錄下了A.B.和T-Sav的對話。
 
法官格羅珀(Miriam Gropper)在審理過程中,雖然需要權衡A.B.的犯罪記錄和動機,他在法庭上的證詞雖然有點瑕疵,但最終認為其證詞是可信的。
 
從罪犯的朋友變成了警方的眼線,這種從內部瓦解的情節,簡直就是電影中常見的橋段。
 
這起案件在法庭上鬧得沸沸揚揚,最後T-Sav被判了無期徒刑。 但這裡面有個爭議點,就是把藝術作品當作犯罪證據到底妥不妥?
 
其實,加拿大最高法院早在1996年就處理過類似的案件,那時是一首詩被當作證據。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案例。 例如新奧爾良的rapper Mac Phipps,他的歌詞也被當作了證據,結果被判了30年,後來才被證明無罪釋放。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推出了相關法案,限制在法庭上使用饒舌歌詞作為證據。
 
雖然這些藝術表達不可能單獨證明犯罪,但作為間接證據,它們確實有其價值。
 
最後,法官認為T-Sav在音樂錄影帶中聲稱自己是槍手,是康謀殺案中一級謀殺的主犯,或至少是共犯。
 
這個案子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一個饒舌歌手,把自己的犯罪行為唱進了歌裡,最後卻成了自己的罪證。 法律的長臂無所不在,即便是隱藏在音樂中的真相,最終也難逃法網。
 
 
最新消息 2023-12-14

近日,卑詩省上訴法院就一起財產糾紛案作出裁決,判定一對父母為兒子和前兒媳購買北溫房產提供的50萬加元是無償贈與,無需歸還。這一判決引發了廣泛關注,也讓許多「父母幹」的人心生警惕。

👉父母資助兒子買房,離婚後欲討回款項

這起訴訟的原告是Avtar Singh Johal,被告則是他的兒子Harvinder Singh Johal和前兒媳Susan Frances Little。

作為家境富裕的長輩,Avtar一直積極投資房地產,並帶著兒子參與開發項目。2000年代中期至2016年間,父子二人透過一家名為Ethical Real Estate Ventures的公司進行房產投資,Avtar甚至在2007年多次向兒子提供貸款,共計42.5萬加元,並在幾個月內全數歸還。

然而,命運的轉折點來得猝不及防。

👉兒子結婚買房 父母慷慨解囊

2007年12月,Harvinder的姐姐不幸去世,他繼承了一筆15萬加元的保險金以及一套穆迪港(Port Moody)的公寓。

一年後,Harvinder與Susan相識並開始同居,當時兩人住在Susan母親資助購買的溫東公寓。2009年,Harvinder賣掉了穆迪港的公寓,淨賺33萬加元,加上姐姐的遺產和Susan的教師薪資,兩人生活富足。

婚後,夫妻二人決定換一間北溫的獨立屋,但即便擁有75萬加元的現金與42萬元的貸款額度,仍不足以買下理想房產。Harvinder隨即向父母求助,表示**「出價總是不夠高,月供壓力太大」**,希望父母能借款資助。

最終,父親Avtar慷慨拿出50萬加元,透過其名下公司以銀行匯票支付給兒子。2010年6月,夫妻倆終於以130萬加元買下北溫Grand Boulevard的獨立屋,並育有兩名孩子。

👉婚姻破裂,父母討款 房產歸屬成爭議

2018年,這對夫妻婚姻破裂並申請離婚,Susan因健康狀況無法全職工作,希望賣房換一套較小的房子以撫養孩子。然而,Avtar卻堅持這50萬是公司房地產投資,自己是房產的受益人之一,應該能分得部分賣房款。

然而,Susan則堅決認為,這筆資金是無償贈與,不必歸還,並表示房子登記在夫妻名下,公公婆婆無權分錢。

最尷尬的是,Harvinder竟然與父母和前妻說法不一致,主張這筆資金其實是貸款。

👉法庭裁決:這筆錢是贈與,無需歸還

最終,卑詩省高等法院認定,這50萬加元是贈與,並非貸款或投資,無需歸還。

法庭判決的理由如下:

  1. 當時的情境支持無償贈與的可能性——Harvinder是父母唯一在世的孩子,且剛經歷喪姐之痛,父母自然願意幫助他。

  2. 父母過去有多次類似財務資助,而這些資助都曾幫助Harvinder獲利。

  3. 當事人的證詞可靠性——Susan的說法前後一致,而Avtar則在法庭上改變了自己的說詞,最初稱這是投資,後來又改口說投資和貸款是一回事,可信度受質疑。

  4. 銀行文件顯示 這50萬是贈與——Harvinder與Susan曾向銀行申請貸款,並在兩家銀行(Dominion & 豐業銀行)簽署了「贈與確認書」,表明這筆款項無需償還,且由直系親屬提供,沒有第三方利益關係。

最終,法庭判定Avtar的50萬加元是無償贈與,父母無權要求歸還款項或分得房產收益。Avtar不服,提起上訴,但上訴法院維持原判。

👉父母資助子女買房 這些細節不能忽視

事實上,在另一宗類似案件中,父母雖然沒有簽署任何貸款協議,但因為他們保留了一本詳細記錄貸款金額與還款日期的小帳本,最終法官裁定該筆款項是貸款而非贈與。

這起案件讓許多加拿大父母開始反思——幫助子女買房應該如何規劃,才能避免日後爭議?

律師建議:
✅ 明確書面協議——無論是貸款、投資還是贈與,一定要有白紙黑字的協議,避免日後爭議。
✅ 標明款項用途——在匯款備註或銀行記錄中明確標示,例如「房屋購買貸款」或「家庭資助」,以防未來分歧。
✅ 要求對方簽署還款計劃——若為貸款,可約定還款期限與方式,甚至要求支付利息,以確保這筆資金的法律效力。
✅ 涉及多人時,務必公平對待——若家庭中有多名子女,應事先規劃好資金分配,以免影響家庭關係。

 

最新消息 2025-02-08

加拿大國有客運火車公司VIA Rail近日再度陷入輿論風暴,不僅服務品質持續惡化,還面臨嚴重財務危機,業績持續虧損,數百萬加幣付諸流水。據CBC報導,VIA Rail去年列車準點率僅59%,遠低於疫情期間的68%,更與2013年的82%高峰相去甚遠。

👉🏻旅客淪為“災難現場”主角


乘客的不滿情緒不斷升級。今年早些時候,原定僅需3.5小時的車程竟被拖延至14小時。乘客在列車上經歷缺水、缺食物、缺廁所的窘境,猶如“人間煉獄”。

乘客Rudy El Maghariki描述當時的情況:“我們又累又餓又渴,車內無新鮮空氣,令人窒息。”他指出,列車工作人員僅在事故初期解釋機械故障,之後再無信息更新。他甚至不得不自掏腰包為妹妹買下6.5加元的貝果,對此深感不滿:“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原則!”

更令人震驚的是,VIA Rail已多次上演類似場景。去年12月,從渥太華開往多倫多的列車同樣因事故導致延誤25小時,一名旅客甚至絕望到攜行李下車,徒步8公里回到Cobourg。

👉🏻財務壓力與基建掣肘


VIA Rail的問題並非僅止於服務層面。由於97%的鐵路屬於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CN Rail),VIA Rail列車時常被迫讓路於貨運列車,導致延誤成為常態。

雖然VIA Rail管理層已承諾改善培訓、加強溝通並優化應急措施,但外界質疑,這些方案是否能真正解決問題仍未可知。

👉🏻政策與支援的落後現狀


相較於美國的Amtrak公司,加拿大的政策支持明顯不足。美國通過立法賦予Amtrak列車優先通行權,準點率高達75%,而加拿大則缺乏此類政策。專家呼籲,加拿大政府應學習美國經驗,立法保障客運列車的優先權,以提升服務水準。

目前,雖然聯邦政府正推動高鐵計劃,但距離實現仍需數十年時間。VIA Rail能否突破重重障礙,讓乘客重拾信任,仍是未知之數。

 

最新消息 2024-11-15

根據移民部長馬克米勒 (Marc Miller) 的表示,加拿大政府將首次為允許進入該國的臨時居民設定目標。 這項措施旨在確保進入加拿大的臨時居民人數能夠持續成長。

馬克米勒在渥太華對記者表示:“從今年秋天開始,我們將首次擴大移民水平計劃,將臨時居民抵達和永久居民抵達包括在內。”

根據馬克米勒透露,截至2023年,加拿大有250萬臨時居民,佔加拿大總人口的6.2%。 未來三年,政府計劃將該比例降低至5%。

為了設定這些目標,馬克米勒表示將與各省和地區以及其他相關部長在五月初舉行會議。 各省和地區了解其獨特的勞動力需求和能力,並需要對引進的人承擔責任。

馬克米勒補充說,他們還將確保為那些希望長期定居加拿大的人提供獲得永久居留權的穩健途徑,並避免陷入完全依賴臨時工的經濟陷阱。

就業部長蘭迪·布瓦松(Randy Boissonnault)表示,政府也正在改變加拿大企業僱用外籍勞工的方式。

他表示:「從5月1日起,我們實施的第一個改變是減少某些目標產業進入加拿大的臨時外國工人的數量。2022年勞動力解決方案路線圖中確定的雇主將透過低工資流下的 臨時外籍工人計劃將其勞動力數量從30%減少到20%。”

然而,臨時外籍工人數量的減少將不適用於建築和醫療保健領域。 至少在今年8月31日之前,建築和醫療保健行業的雇主將被允許透過臨時外籍工人計畫的低工資流僱用最多30%的勞動力。

這些措施對於防止弱勢移工受到剝削的問題可能無濟於事。 移民工人變革聯盟(MWAC)執行董事賽義德·胡桑(Syed Hussan)表示,問題不在於有多少移民,而在於他們在工作中是否受到剝削,受到房東的虐待,並且因為被剝奪永久居民身份 而被排除在醫療保健和教育等基本服務之外。

加拿大商會也表示,此舉可能對加拿大某些產業已嚴峻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產生負面影響。 加拿大商會高級總監Diana Palmerin-Velasco告訴《環球新聞》:「渥太華應該謹慎設定任意移民上限。臨時居民,包括臨時外籍工人,是我們經濟某些部門的關鍵人才庫。現實情況是,我們目前全國 有超過60萬個職位空缺,這對我們發展經濟的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cc

最新消息 2023-12-14

加拿大 (Canada) 政府正重新定義與中國 (China) 的外交關係,從過往的對抗立場轉向「務實合作」。外交部長Anita Anand近日表示,加拿大現視北京為「戰略夥伴」,此舉標誌著對全球局勢日益不穩的回應。三年前,加拿大曾在《印太戰略》中形容中國為「具破壞性的全球力量」。


Anand接受《The Canadian Press》訪問時指出,加拿大必須避免讓個別爭議影響整體雙邊關係,並尋求在經濟與安全層面上推進本國利益。「如果我哋要尋找合作空間,就必須先打好基礎。」她說。

此次政策轉向正值總理Mark Carney即將展開上任後首次亞洲訪問,行程包括馬來西亞(Malaysia)、新加坡(Singapore)及南韓(South Korea)。而Anand早前已與中國、印度(India)及新加坡高層官員會面,並在北京(Beijing)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會談,討論範疇涵蓋網絡安全、航空、能源及環境等議題。她形容會談「前所未有」,並已邀請王毅訪加。


雙方同意重新審視並更新2005年簽署的《戰略夥伴協議》,以配合當前需要。Anand表示:「我哋希望重新校準雙邊關係,令合作更具建設性與務實性。」

此舉亦反映出加拿大在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下的外交調整。加拿大早前配合美國(United States)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引發中國對加拿大菜籽油及海產實施報復性關稅。Anand強調,外交政策必須服務本國經濟:「中國係全球主要經濟體,呢點唔可以忽視。」

2024年,加拿大與中國的商品貿易總額達1,187億加元,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夥伴。Carney曾表示,加拿大可在商品、能源及基礎製造領域與中國「深入接觸」,但需設立清晰界線,避免涉及國家安全或私隱等敏感範疇。

Anand重申加拿大對台灣(Taiwan)的一貫立場:「我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同時堅守人權與國際秩序,呢點永遠唔會改變。」她補充,加拿大將繼續與台灣保持接觸,並以「以民為本」為外交原則。


不過,專家警告「選擇性接觸」策略或難以落實。亞洲太平洋基金會副總裁Vina Nadjibulla指出,中方一向反對將議題分割處理,並質疑「戰略夥伴」是否為合適定位。「政府需要向加拿大人清楚交代,呢段關係未來會點樣發展。」

Nadjibulla曾為被中國拘留逾1,000日的前外交官Michael Kovrig及顧問Michael Spavor爭取釋放。她認為,加拿大在重新定位中加關係之際,亦需妥善處理美國對中國貿易行為的關注。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490896/canada-strategic-partnership-china/ 

 

最新消息 2025-10-24

加拿大國會本週以微弱票數通過總理Mark Carney首份聯邦預算案,使其少數自由黨(Liberal Party)政府成功避過提前大選。預算案以170票贊成、168票反對通過,成為近年最接近的表決之一。


該財政計劃將加拿大赤字推高至預測的780億加元,為歷來第二高。來自反對黨的關鍵支持,包括綠黨(Green Party)黨魁Elizabeth May,成為通過預算案的關鍵。

曾任加拿大及英國(United Kingdom)央行行長的Carney形容預算案為「世代投資」,旨在提升生產力及長期經濟韌性。

自由黨目前在下議院擁有169席,距離過半數僅差兩席。若所有自由黨議員投下贊成票,仍需兩名反對黨議員支持或四人棄權。最終,兩名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 NDP)議員棄權,加上下議院議長Francis Scarpaleggia、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議員Shannon Stubbs及已宣布辭職的Matt Jeneroux亦選擇棄權。

Elizabeth May表示,她是在獲得Carney承諾會支持氣候目標後才決定投下贊成票。「若非聽到總理今天的承諾,我會投反對票,」她向記者表示。

預算案亦引來反對黨強烈批評。保守黨黨魁Pierre Poilievre形容預算為「信用卡式預算」,指責政府未有正視生活成本危機。「總理的高赤字政策是在用國家信用卡賭未來,」他在表決前於國會發言。

即使在自由黨內部,亦有憂慮聲音。自由黨議員Nathaniel Erskine-Smith雖支持預算案,但指出其在房屋危機及氣候行動方面仍有不足。

預算案提出未來五年新增支出1,400億加元,用於升級港口及貿易基建,目標是十年內將非美國出口倍增。同時,亦向受美國關稅影響的企業提供直接支援,政府預計此舉將吸引1兆加元私人投資。


為平衡財政,Carney建議未來數年削減聯邦公務員人數10%,此舉引起公務員工會強烈反彈,警告政府運作將受影響。

預算案於11月初提出,已歷經兩次表決。期間,自由黨與保守黨之間的黨派角力成為焦點。來自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的Chris d’Entremont在預算案公布後跳槽至自由黨,批評Poilievre領導風格「過於負面」,並表示預算案切合其選區民眾的優先需求。

同週,來自亞伯達省(Alberta)的Matt Jeneroux宣布辭職,表示希望多陪伴家人,進一步引發外界對保守黨領導層的質疑。

儘管面對黨內動盪,Poilievre表示將繼續擔任黨魁。「我會繼續領導,為一個人人負擔得起的加拿大而戰,」他週三向記者表示。

 

🔗 資料來源: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p8531xvy26o 

 

最新消息 2025-11-18

根據加拿大地產協會(Canadian Real Estate Association, CREA)最新數據,加拿大樓市或正邁向穩定。10月份全國住宅銷售上升近1%,為過去七個月內第六次錄得增長。然而,專家指出,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下本拿比地區,包括大溫哥華(Metro Vancouver)及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情況更為複雜。

CREA首席經濟師Shaun Cathcart表示,樓市回穩主要受惠於按揭條件改善及買家信心回升。「目前大多數借款人獲報的利率為3字頭,相比一年前的5字頭,每月可節省約一千加元,」他說,並補充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釋出更明確訊號,有助穩定市場情緒。

儘管全國樓市呈現穩定趨勢,Royal LePage West地產代理Adil Dinani指出,大溫哥華地區仍然謹慎。「全國數據反映穩定,但本地市場因不確定性而停滯不前,」他說。他認為供應及市場情緒是主要因素,買家即使面對低利率與低樓價的罕見組合,仍然觀望。

Dinani補充,大溫哥華目前庫存接近十年新高,消費者信心則處於低位。「這為今年餘下時間帶來更令人憂慮的前景。」


至於菲沙河谷(Fraser Valley),市場活動則較為活躍。地產代理Caileigh Anderson表示,該區月度銷售按月上升17%,但按年仍下跌16%。「所有物業類型仍屬買家市場,且相當強勢,」她說。她指出,小型公寓供應過剩,按揭資格門檻高,是目前最困難的板塊。

不過,對於有意升級物業的買家而言,現時或是良機。「升級換屋能讓你淨得更多,」她補充。


展望未來,專家一致認為市場雖有動態,但未見爆發。Cathcart形容全國趨勢為「穩步前行」,而Dinani預期大溫哥華樓市在未來60至90日仍會偏弱,至春季或有望回穩。

Anderson則認為目前屬調整期而非崩盤。「如果真的會崩盤,早就發生了,」她說。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vancouver/article/canadian-home-sales-rise-again-in-october/ 

 

最新消息 2025-11-18

加拿大交通部(Transport Canada)近日更新一項安全召回通知,涉及近2,500輛Daimler 戴姆勒北美卡車公司 (Truck North America)生產的商用貨車,原因是部分車輛存在機械缺陷,可能導致轉向失控並增加交通意外風險。

該召回最初於11月4日公布,並於11月13日更新。根據通知,部分車輛的車軸夾緊裝置(axle clamp)可能未正確鎖緊,導致夾具鬆脫,進而令車軸移位,影響駕駛者的操控能力。

交通部指出,這項安全風險僅影響配備TufTrac Gen 2懸掛系統(TufTrac Gen 2 suspension)的特定車型。

Daimler Truck North America表示,現正制定維修方案,並將透過電郵通知受影響車主。召回範圍涵蓋2021至2026年間出廠的以下車型:

  • Freightliner(福來納) – 型號108SD

  • Freightliner – 型號114SD

  • Freightliner – 型號122SD

  • Freightliner – Business Class M2

  • Western Star(西部之星) – 型號47X

  • Western Star – 型號49X

當局呼籲車主留意後續通知,並在維修方案確定後安排檢查,以確保行車安全。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canada/article/nearly-2500-trucks-recalled-for-potential-loss-of-steering-control-transport-canada/ 

 

最新消息 2025-11-17

根據Gallup(蓋洛普民調機構)最新調查,愈來愈多美國年輕女性表示希望永久離開美國,而她們最嚮往的移居地正是加拿大(Canada)。


調查顯示,40%年齡介乎15至44歲的美國女性表示若有機會,願意永久離開美國,遠高於同齡男性的19%。這21個百分點的性別差距,是Gallup自2007年開始追蹤移民意向以來錄得的最大差距。


在有意移民的年輕女性中,有11%選擇加拿大為首選目的地,超越紐西蘭(New Zealand)、意大利(Italy)及日本(Japan)。


Gallup世界新聞總編輯Julie Ray向 加拿大新聞社 (The Canadian Press)表示:「這是多年來比例最高的一次。」她補充,雖然許多人表達了移民意願,但實際計劃搬遷的人數遠低於表達意願者。


該調查於6月14日至7月16日期間進行,透過電話訪問1,000名15歲或以上的美國人,誤差範圍為正負4.4個百分點。

2014年,僅有10%的年輕美國女性表示想離開美國。Gallup指出,這一趨勢始於2016年,當時Donald Trump 首次參選總統,並與Hillary Clinton 對決,亦是Barack Obama 總統任期的尾聲。

Ray表示:「我們看到這個比例不斷上升。」她指出,過去移民意願與政治立場關聯不大,但自特朗普2017年上任後,支持與反對政府領導者之間的移民意願首次出現明顯差距。

雖然在Joe Biden 總統任內該差距略有收窄,但今年的數據顯示,支持與反對現屆政府者之間的移民意願差距擴大至25個百分點。

調查亦發現,59%的年輕女性自認為或傾向支持民主黨,相比之下,年輕男性為39%。然而,政治立場並非唯一因素。Gallup指出,年輕女性對制度的信任度下降幅度為所有年齡與性別群體中最大。

對美國司法系統(U.S. justice system)的信任度由2015年55%跌至2025年32%,Gallup認為這與美國最高法院(U.S. Supreme Court)於2022年推翻墮胎權的裁決有關。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其他38個成員國中,年輕女性的移民意願多年來維持在20%至30%之間。過去,美國女性比其他國家女性更少表示想離開家園,但這一趨勢正在改變。

有趣的是,Gallup亦發現,2023至2024年間,有20%的加拿大人表示想離開本國,而美國是他們最常提及的目的地。不過,2025年該比例已降至16%,但在仍有移民意願者中,26%仍選擇美國為首選。


特朗普重返白宮及多次呼籲「吞併加拿大」的言論,過去一年在加拿大政壇引發震盪,亦激起國民的愛國情緒。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canada/article/poll-shows-more-young-women-want-to-leave-us-their-top-destination-is-canada/ 

 

最新消息 2025-11-17

加拿大總理Mark Carney領導的政府正面臨關鍵時刻,因為國會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將於週一就一項重點預算案進行表決。該預算案提出增加借貸,以加強軍事建設及基礎設施投資。

預算案若未獲通過,將觸發提前大選。執政的自由黨(Liberal Party)目前在下議院擁有170席,距離過半數僅差兩席。截至週日早上,反對黨的投票取向仍未明朗。

綠黨(Green Party)唯一當選議員Elizabeth May向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CBC)表示,她目前傾向反對預算案,但仍未作最終決定。「我正處於兩難之中,」她說,並補充仍在與部長及總理辦公室(Prime Minister’s Office)代表磋商,希望在週一下午前找到影響其投票的方案。

 

該財政計劃於11月4日公布,預計未來五年將比原先預測多出1,673億加元赤字。Carney政府將重點投資於國防、房屋及港口擴建等基建項目,以協助加拿大減少對美國(United States)出口市場的依賴。

 

若政府未能爭取到兩名反對黨議員支持,仍可倖免於大選,只要至少有四名反對黨議員棄權。左傾的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 NDP)擁有七席,正處於黨魁更替及財政壓力之中,被視為最有可能支持政府的一方。

「我不擔心,」內閣部長Dominic LeBlanc接受Radio-Canada(加拿大法語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有很多理由讓不同議員或反對黨希望預算案獲得通過。」

Carney領導的自由黨在四月大選中贏得最多席位及普選票,當時選戰焦點集中於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對加拿大徵收關稅及其強硬立場。然而,最新民調顯示,自由黨與Pierre Poilievre領導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支持率不相上下。

Poilievre於週五表示:「我們所有國會議員百分之百反對這份昂貴的Carney信用卡式預算,它將推高加拿大人的食物、住房及生活成本。」

自1979至1980年以來,加拿大從未在12個月內舉行兩次聯邦大選。當年正是因預算案未獲通過而觸發第二次選舉。

財政部長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週五呼籲反對黨議員支持預算案,強調當前經濟形勢脆弱。「現在不是玩政治遊戲的時候,」他說,「這是為加拿大而戰的時刻,應超越黨派,攜手應對挑戰。」

 

🔗 資料來源: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carney-searches-votes-pass-budget-174818051.html 

 

最新消息 2025-11-17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本拿比市(City of Burnaby)日前正式就歷史上對華裔居民的制度性歧視發表道歉,承認過往市政法例及政策曾禁止華人在市政府工作、擁有土地及經營生意,導致長期排斥與不公。

在週六舉行的特別市議會會議上,市長Mike Hurley表示,本拿比市政府及歷屆民選官員在1892至1947年間所施行的歧視行為,市府願意承擔責任。

「這些行動的目的就是排斥,」Hurley說。「我們承諾採取行動,修復歷史歧視所留下的創傷,為社區所有人建設更光明的未來。」


市府指出,這次道歉是經過數月研究及社區諮詢後作出,期間揭示多項由早期市議會通過的歧視性附例。當中包括1892年通過的一項法例,禁止華人及日裔居民在市政府或其承包商工作;其他法例則限制華人擁有土地,並設置障礙令其難以經營生意或維持生計。City of Burnaby亦曾支持剝奪華人參選及投票權的法案,涵蓋市級、省級及聯邦層面。

本拿比市的歧視政策與當時聯邦政府的做法如出一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批華人移民來加尋求更好生活,卻遭殖民政府針對,包括1885年實施的「人頭稅」,由最初的50加元升至1903年的500加元;及1923年推出的《華人排斥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幾乎全面禁止華人入境,直至1947年才被廢除。期間僅有不足50名華人獲准入境。

本地歷史學者兼教育工作者Debbie Jiang表示,這些政策對數以千計家庭造成深遠影響。「跨代創傷與家庭失序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她說。「那些失去的歲月永遠無法重來。」

她認為道歉雖具意義,但社區仍在承受歧視法例所造成的後果。「道歉有幫助,但受分離之苦的家庭仍需漫長復原之路。」


儘管歷史障礙重重,Hurley讚揚華裔社群在本拿比深耕細作,為城市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們堅韌不拔,成功創業、開墾土地、建設鐵路,並建立農場供應本地及周邊地區。」

本拿比市承諾將推動認識華裔歷史、為市府員工提供文化敏感度培訓,並推出以中文提供的社區安全服務。

本拿比市是繼新西敏 (New Westminster)於2010年及溫哥華市 (City of Vancouver)於2018年後,第三個就歷史歧視華人社群正式道歉的卑詩省城市。省政府亦於2014年就160項針對華人的歧視法例及政策發表道歉。


Hurley表示,這次道歉不僅是對過去錯誤的承認,更是確保「這段黑暗歷史不會重演」的承諾。

「我們承諾行動,」他說。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burnaby-apology-discriminating-chinese-descent-9.6980642 

 

最新消息 2025-11-17
【#那些年系列】 【昔日重温 - 余宜發】 對樂壇最新動向瞭如指掌,又識得用音樂牽動人心的余宜發,綽號「發仔」,香港商業電台DJ及節目主持人之一,於90年代末期加入商業電台,自小喜歡各類型音樂,對樂壇相當了解,後立志投身廣播界當DJ,現主持多個音樂節目。 ➤➤➤ 立即重温昔日發仔主持加拿大电台節目的搞笑情況!
最新消息 2025-11-15

多倫多市中心一項擱置多年的重建計劃近日重現動靜,或將改寫金融區天際線。

位於Front Street West 1號Dominion Public Building(多倫多聯邦大樓)由聯邦政府於1926至1935年間興建,採用Beaux-Arts古典風格設計,與Bay Street西側的Union Station(聯合車站)相呼應。這座五層高的石灰岩建築近百年來一直是市內地標。

早在1990年代中期,市府與聯邦政府達成協議,允許在原建築上方興建高達137米的塔樓。然而,隨後的辦公及住宅市場低迷,加上2006年市府劃定的歷史保育區(Heritage Conservation District)及2016年根據《安省文物法》(Ontario Heritage Act)所作的地產保育指定,令項目陷入停滯。


2017年,Canada Lands Company(加拿大土地公司)將物業出售予Larco Investments(拉高投資),後者於2018年提出由architects—Alliance(建築師事務所Alliance)設計的雙塔出租項目,包括酒店及零售空間。市議會於2020年批准興建49層及45層高的塔樓。

五年後,項目再度推進。市府建議批准的設計變更包括對Front Street立面18個開口中的14個作出調整,其中主入口周邊的七個窗戶將下移,以配合新增零售空間。

儘管多倫多房地產市場面臨不確定性,Larco以出租為主的策略顯得更具韌性,有望抵禦當前分層住宅銷售放緩的衝擊。

🔗 資料來源: https://www.blogto.com/real-estate-toronto/2025/11/15-richmond-st-e-toronto/ 

 

最新消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