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的上班族對於交通系統的未來有許多夢想,例如合理時間內開通新線路、更加頻繁可靠的地鐵服務等。然而,一項本應具體落實的安全措施——站台邊緣門(PSE)或站台闡門(PSD),如今卻淪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公共安全需求迫切,TTC卻將站台護欄列為「理想」項目
近年來,多倫多及全球多地陸續發生乘客被推落鐵軌的事件,民眾對於站台護欄的呼聲不斷高漲。TTC 早已考慮這項安全設施,但直到**安大略線(Ontario Line)**的預覽展示了站台護欄的實際運作後,公眾才真正相信它可能成為現實,就像巴黎、悉尼、聖保羅等大都市的地鐵系統一樣。
然而,最新的TTC董事會計劃預算顯示,雖然即將開通的安大略線、士嘉堡地鐵延長線及Bloor-Yonge 站將安裝護欄,但這些門的優先級遠低於外界預期。
但資金短缺、需求龐大,TTC 15 年內恐無法實現站台護欄計畫!
TTC 董事會的最新預算文件顯示,站台護欄項目被列為尚未獲得資金的「理想」計畫,其 15 年內的估算成本高達 41 億加元。
交通專家 Steve Munro 在分析預算時指出:「站台護欄和 TransformTO(多倫多氣候行動計劃)都被列為『理想』項目,兩者合計占 367 億加元未獲資助計畫中的 105 億加元。市議會將不得不在基本維護和發展需求之間做出艱難決定。」
👉🏻TTC:目前資源有限,護欄建設難以優先考慮
TTC董事會主席 Jamaal Myers 告訴 blogTO,該項目的成本確實非常高,且目前還有許多更迫切的基礎建設需求等待解決。
「全系統安裝 PSD 估計成本高達 40 億加元,這帶來了巨大的財務、物流及工程挑戰。考慮到目前的預算限制,以及更緊迫的安全與乘客體驗改善需求,PSD 現階段僅屬於『理想』範疇。」
雖然 Myers 重申支持地鐵系統的安全升級,並確認新線路如安大略線將配備站台護欄,但他補充指出,對現有車站進行改造的代價過於高昂,且可能對地鐵運行造成負面影響,例如降低列車行駛速度。因此,全球僅有少數地鐵系統選擇進行此類改造。
他表示:「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我希望進行適當的 成本效益分析,並將 PSD 與其他防止乘客擅自進入鐵軌的安全措施進行比較。」
Myers 也強調,應該從根源上解決軌道入侵問題,例如 無家可歸、毒品濫用、心理健康資源不足 等社會議題。
👉🏻TTC 將採取其他措施提升安全性,但站台護欄恐遙遙無期
目前,TTC 正在探索多種提升乘客安全的策略,並希望透過與政府及社會機構的合作,實現更全面的安全方案。然而,對於通勤者而言,站台護欄的落實依然遙遙無期,短時間內恐怕無法看到這項重大安全升級的實施。
一間來自美國的戶外教育機構申請使用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沿岸77個公共土地營地,引起當地居民、原住民社群及政策觀察者對加拿大主權及土地使用權的廣泛關注。
申請方為總部設於美國懷俄明州(Wyoming)的National Outdoor Leadership School(NOLS),該機構以提供荒野探險課程聞名。NOLS希望在2026年夏季為一個由華盛頓州(Washington)至阿拉斯加州(Alaska)的八至十人皮艇旅程續期並擴展其營地使用許可。該校自1990年代起已在卑詩省活動,並自2006年起持有省政府發出的土地使用許可。
然而,申請涵蓋的範圍廣達77個地點,每個營地面積由0.3至4.6公頃不等,引起溫哥華島(Vancouver Island)居民及原住民領袖的警覺,部分人更表示未獲事前諮詢。
居於埃斯奎莫爾特(Esquimalt,近維多利亞 Victoria)的Karen McCarthy表示,她是在社交媒體上首次得知此事。
「我一睇就覺得唔對路。」她說,「大家講緊『第51個州』嘅言論、對我哋經濟主權嘅威脅——依家唔係容許美國公司喺我哋荒野橫行嘅時候。」
NOLS表示,申請地點主要用作緊急停靠及路線彈性安排,並非永久設施,亦不會興建任何建築物。該次旅程屬校友活動,並非軍事訓練。卑詩省水資源、土地及資源管理部(Ministry of Water, Land and Resource Stewardship)確認,該許可不涉及獨家使用,公眾仍可自由進入相關地點。
根據現行制度,此類許可費用為每年850加元,加上每日使用費1加元。省府表示,目前仍在與原住民社群初步接觸,並接受公眾意見至10月5日。
原住民, Kwikwasut’inuxw族的世襲酋長兼北溫哥華島(Northern Vancouver Island)戶外旅遊公司負責人Mike Willie表示,他也是透過社交媒體才得知申請內容。
「我覺得我哋應該優先保留啲地方畀本地人——唔論係原住民定非原住民——再諗外來團體。」他說。
多個原住民社群指出,申請涉及其傳統領域,但未獲充分諮詢,事件再次引發對土地權益及原住民參與機制的關注。
加拿大主權與「第51州」疑慮升溫
事件亦觸發更廣泛對加美關係的憂慮,尤其近年有言論指加拿大愈來愈受美國影響,甚至被形容為「第51個州」。
儘管NOLS以「不留痕跡」的環保理念著稱,批評者認為,即使是善意的外國使用,都可能逐步削弱加拿大對自然資源及文化遺產的主導權。
卑詩省政府在聲明中表示:「戶外及探險旅遊係卑詩省經濟重要一環,我哋歡迎可持續發展嘅國際生態旅遊。」
但對於偏遠地區及原住民社群而言,問題唔止係旅遊,而係邊個有權決定土地用途,加拿大是否做得足夠去保障自己主權,抵禦外來利益。
🔗資料來源:https://ca.news.yahoo.com/u-outdoor-groups-application-b-120048325.html
在溫哥華 (Vancouver) 高端房地產市場出現意外轉折之際,知名發展商Wesgroup Properties正式宣布取消其位於River District的豪宅項目Ardea,原因是面對經濟逆風及市場環境轉變,令項目不再具可行性。
Ardea原本規劃為一個204個單位的高端住宅項目,由五座沿河而建的大樓組成,其中一座獨立設施大樓命名為「Stil Haus」。根據Ardea網站的舊版本,Stil Haus設計靈感來自水療中心,設有蒸氣室、桑拿、熱水按摩池及冷水浴池,並配備健身室及「靜謐禪意花園」。
然而,隨著建築成本上升、利率持續高企,以及房地產市場降溫,Wesgroup決定取消項目。發展商指出,現時經濟環境已改變市場需求結構,令原定規劃難以繼續推進。
業界人士表示,Ardea的取消反映出溫哥華r整體樓市的趨勢——豪宅銷售因按揭規定收緊及經濟不明朗而放緩。此舉突顯買家偏好正在轉變,亦反映出發展商在適應市場現實方面所面對的挑戰。
目前溫哥華正逐漸轉為買家市場,市場供應增加、成交放緩、價格受壓,買家雖然擁有更大議價空間,但同時亦需承擔更高責任,審慎評估項目可行性及發展商的信譽。
分析師指出,儘管Wesgroup在業界享有良好聲譽及穩定交付紀錄,但今次事件提醒買家:「這並非失敗,而是策略調整。」一位地產顧問表示:「對買家而言,這是一個警示:發展商的信譽固然重要,但盡職審查更加不可或缺。」
目前Ardea項目網站已轉至Wesgroup主頁的River District專頁。Wesgroup表示:「根據合約條款,所有買家將獲全數退回訂金。」
儘管項目取消令部分準買家及投資者感到失望,Wesgroup強調,仍致力尋求符合市場需求的未來發展機會,並會繼續在Vancouver地區積極部署。
在房屋市場持續低迷之際,溫哥華(Vancouver)市議員 Sean Orr(COPE黨)提出大幅改革空置住宅稅(Empty Homes Tax,EHT),建議加稅並擴展至未售出新建單位,以應對住宅閒置問題並為可負擔房屋項目籌集資金。此舉引發外界關注:租金成本會否因此改變?
根據 Orr 將於下週提交市議會審議的動議,他建議由 2026 年起,將現行 EHT 稅率由 3% 提高至 5%。以一個估值為 $100萬加元的空置單位為例,新稅率下每年需繳稅 $50,000加元,遠高於現時的 $30,000加元。
Orr 同時建議取消現時對空置新建單位的豁免,並於 2026 年起引入 1% 的新稅率。此外,他亦呼籲進行研究,探討對未售出的新建住宅徵收遞增稅率,由 1% 起逐年上調,以打擊長期閒置。
這些建議與市府職員及外部顧問(包括 Ernst & Young)過往多次提出的審慎立場有所不同。他們曾警告,進一步加徵 EHT 可能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甚至引發意料之外的負面影響。2023 年 5 月,由 ABC Vancouver 領導的市議會曾因上述憂慮而撤回原定加至 5% 的加稅計劃。
EHT 最初於 2017 年推出,當時正值房地產投機活動高峰。2017 至 2023 年間,該稅項為市府帶來約 $1.7億加元淨收入,主要用作推動房屋項目及鼓勵空置單位重投租賃市場。自政策實施以來,空置住宅數量持續下降,由 2017 年逾 1,000 個減至 2022 年僅約 100 個。
然而,自 2023 年底起,溫哥華房市明顯轉弱。高按揭利率、建築成本上升及銷售疲軟導致多個項目停滯、取消甚至開發商破產。一些發展商裁員或進入接管程序,亦有業界警告,聯邦及省級對外國買家的限制措施正加劇供應困境。
Orr 的提案旨在向發展商施壓,促使他們降低未售單位價格。不過,批評者認為此舉可能進一步動搖本已脆弱的市場。市議會預計將於未來數日審議該動議,屆時將就如何平衡房屋可負擔性、市場穩定性及市府財政收入展開辯論。
🔗資料來源: https://dailyhive.com/vancouver/vancouver-empty-homes-tax-eht-sean-orr-cope-hike-proposal
當大批加拿大人計劃今年夏天留在國內旅遊,著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近日公布的一份名單,為大家提供了不少新靈感。而在「加拿大最美麗的地方」中,卑詩省有兩個景點成功上榜,其中一個更是冷門秘境,令不少人驚喜不已。
海達瓜依群島(Haida Gwaii):深度文化 + 原始海岸線
排名第九的是位於卑詩省北部、由150個島嶼組成的海達瓜依群島。這片原名為「夏洛特皇后群島」的地方,近年因復興原住民文化而備受矚目。
《孤獨星球》特別點名位於Ḵay' Llnagaay的海達文化遺產中心,推薦作為探索當地海達族歷史與藝術的起點。此外,「海達風格探險」一日遊亦可帶領旅客深入瓜依哈納斯國家公園保護區(Gwaii Haanas National Park Reserve),走進由海達族守護的古村遺址。
編輯提醒:由於海達瓜依交通資源有限,特別是租車服務,計劃行程前記得提早預約。
Golden 小鎮:登山發源地 + 瑞士風小屋群
至於排名第十的Golden小鎮,位於卑詩與亞省交界處,雖然面積不大,卻是加拿大登山文化的搖籃之一。百多年前,為接待歐洲登山嚮導,當地興建了一條迷你「瑞士村」,至今仍保留有六幢經修復的瑞士風格木屋,屬雪絨花度假村(Edelweiss Village & Resort)的一部分。
Golden 更是進入四大國家公園的門戶,包括幽鶴(Yoho)、冰川(Glacier)、庫特尼(Kootenay)及雷夫爾斯托克山(Revelstoke Mountain)國家公園。戶外愛好者可在當地進行遠足、山地單車、激流皮划艇等刺激活動,更可以參觀踢馬灰熊保護區(Kicking Horse Grizzly Bear Refuge)或挑戰BC最長的吊橋之一──Golden Skybridge。
錯過美國之旅?今個夏天,BC省長就夠玩!
在美加關係持續緊張,加國人對南下美國意欲低迷的背景下,本地旅遊再度成為焦點。《孤獨星球》的這份「加國最美清單」無疑為大家提供了更貼地又具文化深度的選擇。
除了BC省的兩個上榜地點,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的格羅莫讷國家公園(Gros Morne National Park)亦榜上有名,成為東岸旅遊的新寵。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於9月10日發布了2024年全球最佳國家排行榜,該排名基於全球17,000名受訪者對89個國家的綜合印象進行評估。參與調查的公民依據歷史遺產、冒險性、文化影響力、國力與社會角色等10個類別,對各國的多項屬性進行綜合評價,最終得出的總分決定了排名。
🔹那麼,今年加拿大的排名如何呢?
加拿大由2023年的第二位下降兩位,跌至第四,總分為94.1分。儘管如此,加拿大在靈活性與社會角色兩個類別中仍居領先地位,並在“友好度”和“宗教自由”方面獲得了最高分。報告指出:“加拿大人以鼓勵尊重多元文化而自豪。早在1971年,加拿大便通過了一項全國性的多元文化政策,慶祝國家的多樣性。”
與此同時,鄰國美國的排名繼續上升,較去年躍升兩位,首次反超加拿大,排名第三。美國在“國力”、“靈活性”和“創業精神”類別中表現突出,其強大的國際聯盟使其被視為全球領袖。這是美國在該報告歷史中的最高排名。
瑞士則連續三年穩居第一,總得分達100分。瑞士在“營商開放度”、“安全性”和“低腐敗水平”類別中表現尤為突出。報告中提到:“瑞士的文化影響力與其小國體量不成比例。該國公民人均獲得的諾貝爾獎和註冊專利數量均超過許多其他國家。此外,瑞士在衝突期間的中立政策也吸引了眾多偉大的思想家前來定居。”
日本今年排名躍升4位,取代加拿大成為僅次於瑞士的全球第二佳國。日本在“創業精神”類別名列第三,並在“創新”、“現代化”和“技術專長”方面領先。中國的排名也大幅上升,從去年的第20位升至第16位,成為前25名中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在“國力”和“未來潛力”類別中排名第二,“出口能力”排名第一,“軍事實力”則名列第四。
2024年全球最佳國家排名前十:
-
瑞士
-
日本
-
美國
-
加拿大
-
澳洲
-
瑞典
-
德國
-
英國
-
紐西蘭
-
丹麥
儘管大多倫多地區(Greater Toronto Area,GTA)樓市近期銷售數據略有回升,但整體仍處於持續調整階段,房價下跌、放盤量創新高,令業主、發展商及地產代理叫苦連天。
在這個一向競爭激烈的地區,供應充足本應是好事,但面對經濟衰退風險、關稅壓力及高昂投資成本,潛在買家依然保持觀望。不過,對於願意入市的買家而言,現時正是撿便宜的好時機——不少物業成交價遠低於叫價,甚至比數年前便宜得多。
根據數碼地產平台 Wahi 最新公布的每月報告,2025年9月大多倫多地區絕大部分住宅成交價均低於叫價。從地區分佈來看,92%社區屬「低價成交」區域,僅8%地區仍出現「超價成交」情況。雖然相比8月的98%低價成交比例略為回穩,但市場仍明顯偏向買家。
部分地區的折讓幅度尤為顯著。根據 Wahi 數據,以下社區平均成交價遠低於叫價:
-
Forest Hill(Toronto):低於叫價平均達272,500加元
-
Ledbury Park(Toronto):低於145,000加元
-
Lawrence Park(Toronto):低於約145,000加元
-
York Mills(Toronto):低於約126,888加元
-
Eastlake(Oakville):低於約105,000加元
相反,若以「最易被搶高價」為考量,以下地區則需留意:
-
Dovercourt Park(Toronto):平均高出叫價202,000加元
-
The Danforth(Toronto):高出127,000加元
-
Riverdale(Toronto):高出115,000加元
-
Syme(Toronto):高出78,100加元
-
Harbord Village(Toronto):高出65,000加元
值得注意的是,低價成交地區的平均售價遠高於高價成交地區。以 Forest Hill 為例,平均成交價達3,175,000加元;而 Syme 雖然出現超價成交,但平均售價僅約845,000加元,反映高端物業雖有折讓,總價仍然不菲。
Wahi 分析師指出,雖然最新數據顯示部分買家進入多重出價情況,表面上似乎反映市場回暖,但仍需考慮季節性因素,未宜過早判斷走勢。「單月的超價成交比例上升不應過度解讀,季節性波動影響甚大。不過,若趨勢持續,或可視為復甦初步信號。」
在經濟不明朗、利率高企及置業成本壓力持續的背景下,大多倫多地區樓市仍處於調整期。對於有能力入市的買家而言,現時或是罕有的入市良機——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資料來源: https://www.blogto.com/real-estate-toronto/2025/10/homes-under-asking-price-parts-gta/
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anada Border Services Agency,CBSA)與卡加利警察局(Calgary Police Service,CPS)於本週三突擊前往市內活動中心建築工地,進行一項移民合規檢查,引起現場工人關注與不安。
CPS表示,是次行動屬「預先計劃的法規合規行動」,其角色主要是確保現場安全,並協助CBSA人員執行職務。
「CPS一向與其他執法機構合作,確保大型行動期間的社區安全,」警方向CTV News發表聲明指出。
CBSA則證實人員到場,並表示行動屬於《移民及難民保護法》(Immigration and Refugee Protection Act,IRPA)下的調查工作。
「當CBSA獲悉可能違反IRPA的情況時,會根據加拿大法律展開調查並採取適當行動,」CBSA在聲明中表示。
「CBSA人員於今日前往位於12th Avenue S.E.與Stampede Trail交界的建築工地,行使和平官權力,進行身份核查,以識別可能違規人士。」
由於工地規模龐大,CBSA特別要求CPS到場支援,以加強公共及人員安全。
建築工人Tamara Watson表示,工人當時被要求撤離並排隊出示身份證明文件。
「我們見到大量警察與移民官員,然後被告知要拿身份證,在前門接受核查與問話,」她說。
「部分人之後返回工作崗位,但亦有人未有回來。」
Watson形容突如其來的檢查令現場氣氛緊張,工人感到困惑與擔憂。
「我們回到工地時,大家都好擔心——有人憤怒,有人打電話。我甚至訊息我媽媽。我是原住民,土生土長,但都感到不安。很多人都難以置信。」
移民律師Raj Sharma指出,類似CBSA行動近月在加拿大愈趨頻繁。
「這類行動在加拿大並不罕見,但在卡加利就比較少見,」他說。
「我們見到愈來愈多這類行動——去年底CBSA曾針對南亞建築公司進行突擊。CBSA現已獲得更多資源與權力,包括額外1,000名內陸執法人員。加拿大移民政策已由『融合』轉向『執法』。」
Sharma補充,CBSA行動往往基於情報或舉報,對工人與僱主均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很多行動源自舉報——可能來自競爭對手、工會或CBSA情報部門。若僱主聘用未獲授權工人,可能面臨罰款;而外籍人士若違反工作許可條款,亦會受到處分。」
Shory Law LLP合夥人及加拿大律師公會全國移民事務委員會主席Jatin Shory表示,CBSA行動通常與特定調查有關,並非隨機抽查。
「CBSA若親自到場,情況就比較罕見,」他說。
「通常CBSA會有調查或合理原因才會到場。我不認為CBSA有足夠資源隨機進入任何商業場所或工地進行檢查,因此他們到場應該是有原因。」
Shory指出,大型建築項目涉及眾多分判商,令合規監管更為複雜。
「總承建商可能遵守規定,但他們分判的工作太多,難以確保所有層級都合規。」
他亦認為CBSA資源增加,可能令內陸執法行動更頻繁。
「CBSA人手增加後,行動效率提升,亦更有能力定期進行這類檢查。」
CBSA表示,調查仍在進行中,並強調所有移民及邊境資料均受《私隱法》(Privacy Act)保障。該機構亦呼籲公眾舉報任何可疑跨境活動。
加拿大聯邦政府近日批出一筆高達7.63億加元的貸款,用以支持卑詩省本拿比(Burnaby)一項大型住宅項目,預計將興建近1,300個租住房屋單位,以紓緩當地住房供應壓力。
該筆資金由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CMHC)透過「公寓建設貸款計劃」(Apartment Construction Loan Program,ACLP)提供,將用於本拿比Lougheed Highway夾Alpha Avenue與Beta Avenue之間的Brentwood Block項目。
發展商Grosvenor表示,是次貸款將加快興建1,279個租住房屋單位,項目亦包括分層住宅(strata homes)、零售商舖及一座由本拿比市政府營運的社區中心。當中更將興建一座全租用住宅大廈,預計成為西加拿大(Western Canada)最高的全租用住宅樓宇。
素里 (Surrey)國會議員Randeep Sarai在記者會上表示:「這項投資將對Burnaby居民生活帶來實質影響,為社區提供1,300個急需的住房單位,有助紓緩現時的房屋壓力。」
Grosvenor指出,該筆貸款是ACLP計劃中全國第二大宗個案,將有助加快項目進度。CMHC則形容ACLP是一項全國性低息貸款計劃,專為標準租住房屋、長者住宅及學生宿舍等項目提供資金支援,以應對加拿大租屋供應不足的問題。
根據CMHC資料,ACLP總規模達550億加元,目標於2032年前在全國興建131,000個新租住房屋單位。截至2025年6月,已批出250億加元貸款,支持建造逾63,500個租住房屋。
Grosvenor補充,Brentwood Block項目最終將提供約3,500個住宅單位,其中2,450個為專門建設的租住房屋。目前部分分層住宅項目已開始施工。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federal-loan-1-300-burnaby-apartments-9.6937955
加拿大McGill大學(McGill University)教職員本週投票通過抵制以色列的學術與文化機構,事件引發學術自由與政治表態界線的廣泛討論。
代表教師與圖書館員的McGill大學教師協會(McGil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MAUT)於週五通過決議,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實施對以色列學術機構的抵制」,並強調抵制僅針對機構層面的合作與協議,不涉及個別以色列學者。
在114名出席的教職員中,104人支持抵制,8人反對,2人棄權。
政治學教授William Roberts是MAUT成員之一,他表示,決議反映出對以色列學術機構言論審查的關注。「以色列學者並不享有我們所擁有的學術自由,」他向CTV News表示,「雖然他們在研究與教學上有一定自由,但一旦觸碰某些界線,就可能被迫離職甚至流亡。」
MAUT在聲明中指控以色列學術機構在加沙戰爭中「共犯」,並表示:「此項抵制決議反映McGill的教授與圖書館員不會對以色列在醫療、圖書館與大學中殺害及綁架我們的同行坐視不理。」
Roberts本人亦因社交媒體言論而成為爭議焦點。他曾在X平台發文:「除了全面經濟與軍事支持哈馬斯(Hamas)與真主黨(Hezbollah),別無選擇。」其後他澄清,該言論是對以色列入侵加沙的批評,而非支持任何組織。他表示:「我並不認同神權政府,我希望黎巴嫩與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能成為世俗自由的國家。」
Roberts因該言論被撤出McGill學生紀律委員會,他批評校方處理手法不誠實。他補充,雖然網上出現反對聲音與仇恨訊息,但不少同事與學生都願意理性討論。
不過,來自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UdeM)的政治哲學教授Charles Blattberg則認為,Roberts的言論不屬於學術自由範疇,並令猶太學者如他感到不安。他因此辭去一個跨大學研究小組的職務。
「這些組織明言要殺害像我這樣的猶太人,不只是中東地區,而是全球,」Blattberg向CTV News表示,「這不只是我個人感到冒犯,而是我認為這威脅到我的學術自由與安全。」
McGill政治學系則發表聲明,重申對學術自由的承諾:「本系作為機構不會就政治議題表態,也不會發表譴責、讚揚或關注世界事件的聲明。」聲明亦指出,該系成員在學術與私人身份上均持不同立場。
該立場亦延伸至社交媒體:「本系支持所有成員進行學術研究與政治言論的自由,並會在需要時重申此承諾。」
Blattberg則表示,他希望能在研究小組內討論此事,但其他成員選擇不作回應。「Roberts有權發表我完全不同意的立場,但問題在於他支持的組織,已明確地威脅猶太人的安全。」
隨着事件持續發酵,McGill校園內對學術自由與政治表態的界線仍在激烈辯論中。
感恩節長週末期間,多倫多(Toronto)市中心街道突然「鋪滿白雪」,令不少市民以為冬天提早報到。不過,氣溫仍維持在攝氏十多度,這場「雪景」其實係場誤會。
星期日,多個市中心路口,包括King與Victoria交界,以及Bay與Temperance一帶,被厚厚「白雪」覆蓋,令不少途人以為錯過咗一場突如其來嘅暴雪。
原來,呢場「雪」係為Nissan拍攝廣告而設嘅人工造雪,場景逼真得令人以為真係落雪。有網民留言:「幾時落雪?我住喺多倫多都冇見過雪。」亦有人笑言:「唔等多個星期拍,真雪就免費有啦。」
部分人甚至懷疑影片係AI生成,留言:「太真啦,睇到都有啲創傷後壓力。」
雖然呢場「假雪」引起唔少冬季焦慮,但根據天氣預測,多倫多未來兩星期日間氣溫仍會維持雙位數,夜間最低約攝氏5度,真正嘅寒冬仲有排先到。
🔗資料來源: https://www.blogto.com/film/2025/10/downtown-toronto-covered-snow-dont-freak-out/
大溫哥華(Metro Vancouver)地區的新建住宅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過剩。隨着投資者撤離、實際買家卻步,數以千計的全新單位空置待售,業界憂慮情況將影響未來樓市發展。
根據地產數據公司 Zonda Urban 的統計,2025年第一季,大溫地區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公寓及排屋(townhome)單位達2,304個;至第二季,數字升至3,215個。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則指出,該區未售出的公寓數量已較去年翻倍,約為2,500個,預計年底前仍有上升空間。
Rennie Intelligence 的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大溫地區共有2,503個已落成但未售出的公寓單位,另有2,337個接近完工的單位,合共達4,840個,較1月的4,700個有所上升。該機構其後修訂統計方法,改以實地施工進度為準,將第二季接近完工的單位數量下調至412個,總空置量亦降至3,059個。
空置單位主要集中於高層公寓,佔第二季總量的66%(2,121個);排屋佔20%(637個);低層公寓則佔14%(457個)。
地區分佈方面,空置單位集中於:
-
本拿比/新西敏(Burnaby/New Westminster):930個
-
列治文/南三角洲(Richmond/South Delta):655個
-
三聯市(Tri-Cities):387個
-
溫哥華西區(Vancouver West):313個
-
蘭里/Cloverdale(Langley/Cloverdale):205個
-
素里中部/北三角洲(Central Surrey/North Delta):191個
Zonda Urban 指出,約六至七成空置單位屬中高價位,呎價介乎每平方呎1,000至1,400加元,面積多為790至870平方呎,售價約為80萬至120萬加元。
投資者興趣大減。根據 Rennie Intelligence,2021至2023年間,投資者佔買家比例約五成;至2024年跌至26%,2025年第一季更僅佔7%。隨着租金回報未能抵銷按揭、稅項及保險成本,部分投資者已轉向其他資產。
另一方面,真正自住買家則傾向選擇樓齡較高、面積較大的二手公寓,或新建低層公寓項目。市場供需錯配,令大量新盤滯銷。
城市發展協會(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e)主席 Anne McMullin 建議政府推出新政策,包括擴大GST退稅至所有買家(而非僅限首次置業者),適用於高成本地區(如大溫)售價不超過150萬加元的住宅。她亦建議容許以RRSP持有住宅租賃物業,並調整聯邦及省級外國買家稅,容許投資者購買附有五年租賃承諾的新建住宅。
不過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房屋廳長 Christine Boyle 表示,政府不會改變外國買家稅政策:「我們不會回到公寓大量空置、外資炒賣橫行的『狂野西部』時代,這對社區及住宅可負擔性都造成傷害。」
至於另一個解決方法,則是減價促銷。McMullin 指出,開發商已普遍提供折扣及優惠,但價格下調空間有限:「部分項目已減至每售出一個單位就虧損,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無法恢復資金,影響未來項目及就業。」
目前大溫地區共有90個公寓項目涉及空置單位,其中15個項目已佔整體近半。業界憂慮,若情況持續,樓市將面臨更深層挑戰。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condo-sales-slump-surrey-b-120000716.html
隨着多倫多(Toronto)樓市在過去一年持續下滑,租客與買家現時能以更低價格租住或購入更理想的單位,而業主、發展商及物業持有人則面臨潛在重大財務損失。
在租金及樓價逐步回落的情況下,許多市民對「合理租金」的定義感到困惑。blogTO 近日走訪市區,訪問市民對現時租住一房單位的「最高可接受租金」有何看法。
受訪者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些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有些則過於理想化。一名受訪者表示,願意支付每月2,800至3,000加元,另一人則堅持3,000加元。這遠高於2025年9月一房公寓的平均租金——約2,295加元。事實上,這個價位更接近現時多倫多兩房單位的租金水平。
因此,若以此作為一房單位的合理租金,確實偏高。另一名受訪者坦言對租金行情毫無概念,只提出「可能一千多加元?」的估算。
其他受訪者則提供較中肯的數字,包括1,200、1,500及2,300加元不等。其中一人指出,所報金額是他認為「合理」的價位,而非自己能承受的最高租金。
亦有市民表示,租金應視乎收入而定,建議不應超過月入的35%,這亦是衡量「生活工資」的常見標準。
至於購買一房單位的合理樓價,受訪者的答案同樣分歧。有些人直言「唔知道」,亦有人估算為40萬、50萬或60至70萬加元。一名受訪者更提出「50,000加元」的離地估價,令人莞爾。
有人認為一房公寓應售40萬加元,亦有人表示60至70萬加元較為實際。另一人則直言:「樓價太貴,根本唔係普通人負擔得起。」
這些回應反映出市民對樓市走勢的理解與感受仍然混亂。隨着市場持續調整,公眾對「合理價格」的認知亦在不斷變化。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正向加拿大遞出橄欖枝,提出一項可能改變本國數碼基建的合作計劃——但亦引發對國家主權的激烈討論。
OpenAI,即開發ChatGPT的公司,正考慮在加拿大興建數據中心,以支援其全球擴展計劃,包括美國(United States)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Stargate」項目。加拿大的低成本能源及穩定基建令其成為理想選址。
「加拿大擁有建構AI模型所需的各種要素——無論是能源、資源,甚至是技術實力與意願,」OpenAI美加公共政策及合作主管Chan Park在多倫多(Toronto)Elevate Fest受訪時表示。他已與包括人工智能部長Evan Solomon在內的多位官員會面,商討潛在合作。
OpenAI此舉正值加拿大積極推動「數碼主權」——即確保本國能掌控自身的數據與科技基建。面對美國日益保護主義的政策,加拿大正加快本地AI發展,以減少對外依賴。
然而,OpenAI則主張其在加國的投資可協助推動「民主AI」,並透過「OpenAI for Countries」計劃協助各國建立本地能力,即使基建由美國公司擁有。
主權與合作的兩難局面
專家警告,與外國企業合作可能削弱加拿大對數據的掌控力。「大部分加拿大數據實際上由美國公司處理,」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政治學副教授及加拿大研究講座教授Jennifer Pybus指出。「加拿大希望擁有更多自主權,掌控本地人的數據。」
問題更複雜的是美國2018年通過的《CLOUD法案》,容許美國政府存取由美國公司擁有的伺服器上的數據,即使該伺服器設於海外。加美雙方已就此法案談判三年,但仍未達成協議。
魁北克市(Quebec City)國家行政學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publique)政治學教授Guillaume Beaumier指出,加拿大現有的雲端儲存與數據中心多由Microsoft、Amazon及Google等美國企業擁有。「即使數據在加拿大處理,法律上仍受美國管轄。」
Microsoft高層早前在法國聽證會上亦承認,因受《CLOUD法案》約束,無法向歐盟成員國保證數據主權。
環境與政策考量
除了法律問題,數據中心亦極為耗能。Pybus估算,一個大型設施的耗電量相當於800萬至1,000萬個加國家庭,冷卻系統每年更可能耗用達10億加侖水。
儘管如此,OpenAI仍強調其在加國的設施將遵守本地法律與私隱標準。「我們理解加拿大政府與企業的關注,並希望AI生態系統能植根於加國價值,」Park表示。
Solomon部長辦公室則澄清,與OpenAI的會面屬例行交流,並不代表任何合作或立場。「部長定期與本地及國際科技領袖會面,以推動加拿大的數碼與AI策略。所有基建項目——無論由本地或外國企業承建——均須完全符合加拿大法律及監管框架。」
創新與自主的平衡點
儘管疑慮重重,專家亦認為加拿大不能因顧慮而阻礙自身AI發展。「我們要務實,不能築起數碼圍牆,幻想本地企業能獨力完成所有基建,」加拿大創新者協會(Council of Canadian Innovators)主席Benjamin Bergen指出。
他認為與外國企業合作可帶來「淨效益」,但亦提醒任何主權上的讓步都需審慎考量。他與Beaumier均強調,加拿大應投資本地技術,減少對外依賴。
例如,多倫多(Toronto)AI企業Cohere最近已與聯邦政府合作,其他公司亦正推動政府採用本地雲端服務。「這些企業雖未達Amazon或OpenAI的規模,但我們要由支持本地技術開始,」Bergen說。「這些技術是不可妥協的主權資產。」
在全球AI競賽中,加拿大正面臨抉擇:是否能在不犧牲主權的情況下,善用外資力量推動本地創新?答案仍待揭曉。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open-ai-canada-data-centres-digital-sovereignty-9.693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