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根據《Old Farmer’s Almanac》的長期天氣預測,今年十月安省(Ontario)將迎來多變天氣,包括陽光普照、雷暴、寒冷氣溫,甚至可能出現初雪。

該預測提供各省份的每月概況及逐週天氣走勢。安省本月平均氣溫預計為攝氏9度,較十月正常水平低約1度;降水量則預計為65毫米,較平均值少約10毫米

以下是安省十月的逐週天氣概況:

  • 10月1日至3日:南部地區天晴但氣溫偏低。

  • 10月4日至10日:全省將迎來零星降雨及持續寒冷天氣。

  • 10月11日至15日:西北部地區天晴,東南部則有降雨,整體氣溫偏暖。

  • 10月16日至20日:預計有雷暴及溫暖天氣。

  • 10月21日至31日:天氣以陽光為主,後期或有少量雨雪,氣溫逐漸轉冷。


展望十一月,《The Weather Network》指出安省可能會「更急速地進入初冬階段」。而《Old Farmer’s Almanac》則預測將有雨雪交替、溫度忽冷忽熱,甚至可能出現一場大雪。

《Farmers’ Almanac》補充,十一月安省將迎來廣泛降雪,標誌著冬季正式展開。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weekly-fall-forecast-october-reveals-183251785.html 

 

最新消息 2025-09-29

隨着夏季進入尾聲,多倫多(Toronto)市民紛紛反映黃蜂活動明顯增加,尤其在 Woodbine 海灘及後園露天空間等公共場所更為常見。昆蟲學專家指出,今季異常炎熱乾燥的天氣加快了黃夾蜂(yellow jackets)及紙蜂(paper wasps)的繁殖週期,導致牠們提早進入活躍期。

根據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昆蟲學家 Sandy Smith 的分析,高溫令毛蟲等獵食物種提早成熟並消失,迫使黃蜂尋找替代食物來源。由於天然食物短缺,牠們現時轉向人類食物,包括燒烤肉類及含糖飲品,以補充蛋白質與花蜜的需求。

被黃蜂螫傷會發生甚麼事?

黃蜂螫傷通常會即時引起刺痛、紅腫及局部發炎。與蜜蜂不同,黃蜂可重複螫人,每次注入毒素,對敏感人士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常見症狀包括:

  • 灼熱或刺痛感

  • 局部腫脹及泛紅

  • 痕癢或刺痛部位感到溫熱


如何保護自己免受黃蜂螫傷?

專家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以減低被螫風險:
戶外活動時保持食物及飲品加蓋,尤其是含糖物品 妥善處理垃圾並緊閉垃圾桶蓋 穿着淺色衣物,避免花紋圖案及濃烈香味 若黃蜂接近,保持冷靜,切勿揮手或突然動作 定期檢查住所附近是否有蜂巢,並尋求專業移除服務

 

Sandy Smith 特別指出,黃夾蜂反應敏感,稍有刺激便可能螫人。「千萬不要慌張亂揮,這樣只會令牠們更緊張。」。

 

🔗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432668/toronto-ontario-wasp-surge/ ; https://globalnews.ca/news/10734346/wasps-activity-canada-stung/ ; https://globalnews.ca/news/9973295/wasps-season-canada-sting/ 

 

最新消息 2025-09-19
代表約3000名約克大學教職員工的CUPE(加拿大公共雇員聯合會)工會於今日發起全日罷工。這些教職員工包括教師、助教、研究助理和兼職圖書館管理員。工會指出,自從上週五通過罷工決議以來,約克大學方面並未提出任何新的談判方案。
 
工會成員於今日在約克大學地鐵站外舉行了集會。從上週日(25日)晚上開始,教職員工已無法登入網上eclass課程平台。工會表示,他們在上週五通過罷工決議後仍願意進行談判,然而大學方面沒有提出新的談判方案,並批評對方缺乏誠意。
 
雙方已經進行了長達8個月的談判。據工會代表向《CP24》透露,工會要求今年和明年分別實行7%的加薪,之後的加薪幅度則需與通脹率相關或每年增加5%。此外,工會還要求廢除124號法案後的追溯加薪。
 
約克大學的發言人回應表示,大學已於本月7日和21日回應了加薪幅度的要求,但工會方面並未做出回應。校方強調將確保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果需要,學校將啟動應急措施,以盡快與工會達成合理且可持續的協議。
最新消息 2023-12-14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政府宣布,2026年度住宅租金加幅上限將定為 2.3%,較2025年3.0% 略為下調。這是卑詩省連續第二年將租金調整與消費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 CPI)掛鈎,反映政府致力確保租金加幅與通脹保持一致。

在2018年政策改革之前,業主可在通脹基礎上額外加租2%,卑詩省政府表示,該做法曾對本地家庭造成不必要的財政壓力。

注意:租金加幅上限不適用於以下類型物業 此加幅限制不適用於商業租賃、按收入計算租金的非牟利房屋、合作社房屋及部分輔助生活設施。

生效日期及通知要求 新租金加幅上限將於 2026年1月1日 起正式生效。業主如欲加租,須根據《住宅租賃法》(Residential Tenancy Act)規定,至少提前三個月向租戶發出正式的《加租通知書》(Notice of Rent Increase)。每年最多只可加租一次,並須遵守上述加幅限制。

政府支援措施 卑詩省政府同時公布多項保障租戶的措施,包括打擊非法翻新驅逐(renovictions),以及向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家庭提供每年 $400加元 的租戶稅務抵免(renter’s tax credit)。


卑詩省歷年租金加幅上限回顧

  • 2025年:3.0%

  • 2024年:3.5%

  • 2023年:2.0%

  • 2021年:0%(因疫情凍結)

  • 2018年:4.0%(政策改革前)

隨着新政策公布,租戶與業主可開始為2026年的租金調整作出準備。如欲了解更多詳情,可瀏覽卑詩省政府官方網站。

 

🔗 資料來源:  https://dailyhive.com/vancouver/bc-rent-increase-2026

最新消息 2025-07-14

據央視新聞報導,2024年11月24日,中國著名古典文化學者、詩人葉嘉瑩辭世,享年100歲。這位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學者,不僅以其卓越的學術成就享譽海內外,更因大愛無私捐出3568萬元畢生積蓄,而成為一代傳奇。

👉🏻學術巨擘 傳播詩詞之美


葉嘉瑩女士出生於1924年的北京,是滿族葉赫那拉氏,畢業於輔仁大學,後移居加拿大溫哥華,擔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終身教授,並在南開大學設立講席。1991年,她成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並以英語教授唐詩宋詞,讓無數外國人愛上中國詩詞。

她教學生涯長達70多年,白先勇、陳映真、席慕蓉、蔣勳等文學名家皆出自她門下,被尊稱為“大師的老師”。

👉🏻裸捐3568萬 支持祖國教育


90歲時,葉嘉瑩女士毅然決定將其所有積蓄、藏書及書畫全數捐贈給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國古典文化研究與傳承。2018年,她完成首期捐款1857萬元人民幣,次年又捐贈1711萬元,累計捐款達3568萬元。她的無私舉動讓人敬佩,並在社會上掀起廣泛讚譽。

👉🏻苦難人生 坦然面對


雖然一生成就輝煌,但葉嘉瑩的人生歷經坎坷。少年時代家境飽受戰亂影響,17歲母親病逝,成年後丈夫因政治原因入獄,她與幼女一度寄人籬下。1976年,她的長女與女婿在車禍中不幸離世,這對她造成了致命的打擊。然而,經歷悲痛後,她決心將餘生投入詩詞教學,回到中國南開大學培養後輩,傳承古典詩詞的精神與美學。

👉🏻傳承文化 奉獻一生

葉嘉瑩女士在UBC與中國多所高校之間往返授課超過30年。她用英語講解中國詩詞的意境與精髓,啟發了無數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其生活極為簡樸,日常飲食僅為簡單的麵包與蔬菜,卻始終專注於學術研究與教學。


葉嘉瑩曾說:“我一生只為一件事而來,那就是中國詩詞的創作、研究與教育。”從溫哥華的講台到南開的課堂,她以畢生心血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無私奉獻,啟發無數後學。

葉嘉瑩女士的一生,雖歷經磨難,但她以優雅、高貴與無私的精神,成為溫哥華華人社區的驕傲,亦是中國文化傳承的燈塔。願這位真正的國民女神安息,她的精神與詩詞將永存於世。

 

最新消息 2024-11-25

卑詩省政府宣布,將於 2026 年秋季實施全新《按揭服務法》(Mortgage Services Act),全面改革本地按揭業監管制度,以應對房地產市場中的洗黑錢問題。

主要改革重點包括:

  • 全省約 7,000 名按揭從業員須持牌、通過考試、具穩健財務背景,並須向監管機構通報任何刑事紀錄、破產或紀律處分

  • 引入四類新牌照制度,涵蓋按揭經紀、貸款人及管理人

  • 罰款上限由 $50,000 增至 $500,000,累犯最高可罰 $2,500,000

  • 2024 年 10 月起,按揭從業員須向加拿大金融情報機構 FINTRAC 報告可疑交易


業界支持改革 加拿大按揭專業協會(Mortgage Professionals Canada)主席兼行政總裁 Lauren van den Berg 表示:

我們業界強烈支持提升消費者保障及打擊房地產欺詐行為,包括收入文件造假及洗黑錢。

 

此次改革是卑詩省政府落實 Cullen 專責委員會建議的一部分。政府已推出 土地實益擁有權登記冊及 無法解釋財富令,提升交易透明度。不過,委員會建議設立的 獨立洗黑錢專員及 專責調查部門尚未落實。

財政廳長 Brenda Bailey 表示,新法例將「提升行業標準、加強問責,並保障消費者與貸款人」。

 

🔗資料來源: https://vancouversun.com/news/bigger-penalties-tighter-licensing-coming-to-b-c-mortgage-industry-to-combat-money-laundering 

 

最新消息 2025-07-14

亞伯達省 (Alberta)政府宣布,將成為全加拿大首個在駕駛執照及省級身份證上加入公民身份標示的省份,預計新制度將於2026年底正式推行。


省長Danielle Smith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增的「CAN」標示將有助簡化申請政府服務的流程,包括學生資助、醫療福利及殘障支援等。她指出:「這項改動意味著,當 亞伯達省居民 (Albertans)需要同時證明身份及公民身份時,只需出示一張證件便可。」

此舉亦被視為加強選舉安全的措施之一。Smith強調,改革是為了「保障我們的民主」,更清晰的身份認證有助維護選舉誠信。

非公民(包括永久居民)將不會在證件上顯示公民標示。申請人需在申請或更新證件時提交相關公民或移民身份證明。

同時,Alberta政府亦計劃將省級醫療卡號碼整合至駕駛執照中。Smith指出,目前省內醫療卡號碼比實際人口多出逾530,000個,反映系統存在漏洞。

亞伯達省服務及減少繁文縟節部 (Service Alberta及Red Tape Reduction)部長Dale Nally表示,現行制度缺乏足夠保障。他指出:「到2026年秋季,我們將清楚知道誰擁有Alberta醫療卡,不會再有五十多萬個虛假帳戶,這些漏洞正是濫用的溫床。」


Nally補充,聯邦政府在規劃過程中曾被諮詢,但未能提供統一的公民身份資料來源。他表示:「這正好證明我們有必要自行處理。」


然而,此舉亦引起私隱及歧視方面的憂慮。哈利法克斯 (Halifax)律師David Fraser形容此舉「前所未見」,並警告在日常生活中公開公民身份可能導致歧視。他指出,警方或其他機構在進行交通檢查或年齡驗證時,並不需要知道市民是否為公民。

Alberta 新民主黨(NDP)移民事務評論員Lizette Tejada亦批評此措施屬不必要的繁文縟節。她表示,大部分省級服務並不限定公民使用,並擔心沒有護照的居民可能需額外提交出生證明等文件以更新證件。

目前政府尚未公布新證件的設計樣式,但已確認申請人無需支付額外費用。隨著Alberta邁向身份認證制度改革,社會各界正就如何在保障安全與尊重公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展開辯論。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calgary/alberta-drivers-licence-identification-card-citizenship-1.7634163 

 

最新消息 2025-07-14

溫哥華沿岸近日多了一位人氣「明星」——牠不是名人也不是網紅,而是一頭名為**「小斑塊」(Little Patch)**的灰鯨。牠以可愛模樣與罕見的近岸停留,引來不少本地居民及遊客「朝聖」圍觀。

據《Richmond News》報道,小斑塊屬於一群脫離傳統遷徙路線的灰鯨,牠們原本應該北上遷往阿拉斯加,但卻選擇在華盛頓州普吉特灣一帶覓食,而小斑塊更於今春首度「打卡」溫哥華水域,瞬間成為「網絡寵兒」。

近距離呼吸聲震撼人心 市民讚如聖誕驚喜

今年4月9日,北溫居民Cari Siebrits首次到西溫海堤守候小斑塊蹤影。她憶述,當日小斑塊離岸僅數十米之遙,甚至可清晰聽到牠浮出水面時的呼吸聲。

「實在難以形容那種興奮,好像小朋友過聖誕節一樣!」她說。

隨後她致電父母,一家人坐在海邊望着小斑塊浮沉,一坐便是數小時,直至日落西山。期間還有不少民眾與她們一同守候,「大家全都着迷了,看着牠進食、潛水、浮出、再消失……那是一種與自然深層連結的感覺。」

三十多年老朋友 今春首現溫哥華

據「海洋智慧鯨魚計劃」高級經理Jessica Scott表示,小斑塊其實是個老朋友——研究人員最早於1991年已紀錄牠的出現,估計牠今年已有約35歲,仍屬灰鯨壽命中的壯年期(灰鯨平均壽命為50至60歲)。

Scott稱,「小斑塊」之名源於牠體側的一個明顯白色斑塊,極具辨識度。雖然每年溫哥華港亦偶見灰鯨出沒,但如此長時間停留實屬罕見,難怪牠能迅速圈粉成為地區級「吉祥物」。

小斑塊成城市療癒符號 你會去看看牠嗎?

這頭灰鯨不單為海岸線增添生機,更為都市生活帶來一絲野性與寧靜。有專家指出,這樣的近距離接觸,不但有助市民建立對自然生態的關注,亦提醒我們與環境的深層連結。

眼下正值春季,小斑塊仍活躍於大溫沿岸——你會前往西溫,親身感受這份來自海洋的驚喜嗎?

 

最新消息 2025-05-16
【London Drug Store因遭受網絡攻擊而暫時關閉店鋪】
 
【該零售商在B.C.、Alberta、Saskatchewan、Manitoba省經營著近80家店鋪】
 
零售和藥店連鎖企業倫敦藥店表示,周日遭受了一起"網絡安全事件"的攻擊,並已經暫時關閉了其在加拿大西部地區的所有店鋪。
 
該總部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的零售商表示,此舉是出於「極度謹慎」,一旦發現攻擊,便立即採取了應對措施。
 
該公司在周日下午約5:30發給CBC News的聲明中表示:「目前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客戶或員工的數據受到影響。」
 
該連鎖企業表示,藥劑師仍然會支援有緊急藥房需求的客戶,但任何需要資訊的人應該致電當地藥房安排。
 
聲明中寫道:「藥劑師隨時準備支援有緊急藥房需求的客戶。」
 
倫敦藥店最初在X(前稱Twitter)上的帖子中確認了店鋪的關閉。在Facebook上的一篇帖子中,該公司表示關閉將不會是永久性的。
 
在之前的一份聲明中,倫敦藥店對CBC News表示,店鋪的關閉是由於「運營問題」。
 
CBC News在當天早些時候與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坎卢普斯地區的一家店鋪的員工進行了交流,員工表示他們遇到了"電腦問題",這意味著店鋪無法為客戶提供幫助。
 
倫敦藥店表示,他們已經聘請了第三方專家來幫助遏制、修復和進行科學調查這一事件。
 
「我們想向您保證,這一事件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該公司在聲明中表示,「感謝客戶的耐心,並承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他們提供更新。」
 
這家零售商在不列顛哥倫比亞、阿爾伯塔、薩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省經營著近80家店鋪,其中50多家位於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最新消息 2024-04-29

加拿大聯邦法院(Federal Court)正面對前所未有的移民案件激增,引發外界對司法公平及制度完整性的嚴重關注。首席法官 Paul Crampton 形容案件增幅「異常」,並警告審理延誤可能削弱公眾對移民制度及司法體系的信心。

Crampton 在渥太華(Ottawa)辦公室接受訪問時表示,法院今年預計將接收 31,000 至 33,000 宗移民相關案件,遠高於疫情前平均每年 6,000 宗的水平。單在今年一月至八月,法院已接獲 18,887 宗新申請。雖然難民相關案件保持穩定,但非難民類別如學生簽證、工作簽證及訪客簽證被拒後的司法覆核申請則急劇上升。

「人為代價非常高昂,」多倫多(Toronto)移民律師 Zeynab Ziaie Moayyed 表示。她指出,審理時間由以往平均六至八個月延長至十四至十八個月,足以令申請人失去一整個學年或移民身份,陷入法律與生活上的「懸空狀態」。

 

聯邦法院除處理移民事宜外,亦負責國家安全、原住民權益、海事法及知識產權等案件。為應對移民案件激增,法院於九月實施改革,縮短部分簽證類案件的聆訊時間並限制文件篇幅。此舉旨在協助法院 56 位法官每週處理更多案件。不過 Crampton 警告,若資源持續緊絀,未來或需進一步調整。

 

資金問題仍是核心挑戰。負責支援聯邦法院的法院行政服務處(Courts Administration Service, CAS)表示,2025 至 2026 年獲撥款 2.087 億加元。但針對庇護案件的臨時資助已於 2023 年 3 月終止,儘管 CAS 多次向聯邦政府示警,至今仍未獲得額外撥款。CAS 指出,資源不足「削弱司法獨立性」,並直接影響司法公平。

 

聯邦司法部長 Sean Fraser 的辦公室回應稱,部長重視聯邦法院在保障司法公平方面的角色,並會繼續與法院保持溝通。

 

與此同時,移民律師對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系統性問題表示關注。Moayyed 及加拿大移民律師協會(Canadian Immigration Lawyers Association, CILA)成員指出,IRCC 採用自動化處理工具導致錯誤及拒簽信內容過於制式,令更多申請人選擇尋求司法覆核。

 

儘管 IRCC 已開始在拒簽信中附上審批官員的決策備註以提升透明度,但律師表示這些備註往往缺乏實質內容。「申請人看到這些內容會覺得:『這不公平。』」移民律師 Mario Bellissimo 說。「結果是什麼?就是訴訟氾濫。」

 

即將於十月退休的 Crampton 表示,加拿大人可以放心,法院將提供公平、公正的審訊,並致力於及時裁決。但他同時發出警告:「如果法院資源不足,法治將受損,民主亦可能受到威脅。」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nova-scotia/federal-court-immigration-filings-1.7647984 

 

最新消息 2025-10-03

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於週一宣布,將對進口木材及家具產品徵收新一輪關稅,包括對木材及木料徵收 10% 關稅,以及對廚櫃、浴室櫃及布藝家具徵收 25% 關稅,進一步加劇對全球貿易夥伴的壓力。

 

此舉是 Trump 上週預告的三個新關稅領域之一,其他包括專利藥品及重型卡車進口。根據總統公告,新關稅將於 10 月 14 日凌晨 12:01(美東時間)正式生效。

Trump 引用《1974 年貿易法》第 232 條,以「國家安全受威脅」為由,簽署總統公告推行新關稅。他表示,木材及家具進口正在削弱美國經濟,導致本地木材工廠面臨關閉風險,供應鏈受阻,國內木材產業使用率下降。

公告指出,木製品在美國國防及基礎建設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用於軍事設施建設、人員與物資儲存、彈藥運輸、導彈防禦系統及核再入載具的熱防護系統等。

根據加拿大政府高層消息人士透露,今次關稅措施不包括任何符合《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協定》(Canada-U.S.-Mexico Agreement, CUSMA)的豁免條款。

關稅將於 2026 年 1 月 1 日進一步上調,屆時對布藝木製品的關稅將增至 30%,對廚櫃及浴室櫃則增至 50%,適用於未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


作為美國最大軟木供應國,加拿大出口商早已因長期爭議而面對約 35% 的反傾銷及反補貼關稅。聯邦政府已承諾提供最多 12 億加元援助,協助本地業界應對現行關稅,同時希望透過重新談判 CUSMA 以減輕美方壓力。

來自新不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Shediac 的 Glenwood Kitchen 業主 James McKenna 表示,25% 的關稅「極高且困難」,並警告其美國業務可能在三個月內萎縮。他指出:「雖然匯率及運輸成本有利,但超過 25% 的關稅將令出口美國的業務無法維持。」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獨立木材加工商協會(Independent Wood Processors Association)執行董事 Brian Menzies 向 CBC News 表示,業界「已經被摧毀」,約 80% 的產品出口至美國。他批評:「我們被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實在荒謬。」

雖然加拿大面臨重壓,但部分與美國簽訂減關稅協議的國家則獲得豁免。根據公告,來自英國(Britain)的木製品關稅上限為 10%,歐盟(European Union)及日本(Japan)則為 15%,與現行協議稅率一致。

至於墨西哥(Mexico)及越南(Vietnam),則在 Trump 對中國家具徵收高達 55% 關稅後,逐漸成為美國家具供應新來源。儘管 Trump 曾於 7 月與越南達成 20% 關稅協議,但該協議尚未正式文件化。

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早前已表明反對限制木材進口,認為此舉不構成國家安全風險,並警告關稅將推高建築成本,削弱美國紙品出口競爭力,並影響多個社區的收入。

白宮至今未就新關稅作出回應。Trump 的行政命令亦未提及 CUSMA 相關豁免。隨着美方貿易政策持續收緊,加拿大出口商正面臨更嚴峻挑戰。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trump-tariff-lumber-cabinets-furniture-1.7647134

最新消息 2025-10-02

距離 2026 年國際足協世界盃(FIFA World Cup)開幕不足一年,加拿大兩個主辦城市——多倫多(Toronto)與溫哥華(Vancouver)——的酒店價格與房源供應已成為外地球迷關注焦點。

屆時兩市合共將舉辦 13 場賽事,其中多倫多將於重新命名的多倫多體育場(Toronto Stadium,原 BMO Field)舉行六場比賽,首場定於 2026 年 6 月 12 日開踢;溫哥華則在卑詩體育館(BC Place)舉辦七場賽事。

雖然兩市預期可從國際球迷湧入中獲得可觀經濟效益,但住宿需求激增已推高酒店價格,並引發供應不足的憂慮。


溫哥華酒店價格率先飆升

旅遊記者 Loren Christie 週四接受 CTV《Your Morning》訪問時指出,溫哥華的酒店供應情況尤為緊張。「目前上網查看,房價非常高,部分酒店甚至已顯示售罄。」

不過他補充,情況可能會在 FIFA 釋出為貴賓、球隊及媒體預留的房間後有所改善。「我建議等到明年一月再作準確評估。」

為紓緩壓力,當地政府及住宿平台正積極尋求替代方案,包括卑詩大學開放學生宿舍,以及 Airbnb 和 VRBO 與市政府合作,鼓勵非傳統房東成為臨時接待者。

「如果你願意創新一點,也可以考慮露營地或房車公園。」


多倫多酒店價格相對穩定

多倫多方面亦正為明年夏季的國際體育盛事作準備,預計可為本地帶來約 3.92 億加元的經濟效益。市政府已於今年 6 月 1 日起將住宿稅由 6% 調升至 8.5%,並維持至 2026 年 7 月 31 日,涵蓋酒店及短期租賃。

Christie 表示:「他們調高住宿稅,是為了分擔部分活動成本。」

儘管價格上升,但多倫多的酒店房價仍較溫哥華穩定。「以 6 月與 8 月(世界盃結束後)相比,價格差距不算太大。大約每晚 600 加元,雖然不便宜,但也不至於離譜。」

兩市亦計劃於世界盃期間舉辦大型球迷活動及公共慶典。Christie 指出:「雖然價格略高,但這筆錢確實用在城市氛圍與活動上。」

他以 Taylor Swift 演唱會為例:「當時大家都在談酒店價格,但她一來,焦點就變成城市的活力與精彩活動。」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canada/article/accommodation-costs-rising-as-canada-prepares-to-host-2026-world-cup/ 

 

最新消息 2025-10-02

加拿大樓市供應長期不足,導致房價高企,租金壓力沉重。儘管聯邦政府於 9 月 14 日推出「Build Canada Homes」計劃,撥款 130 億加元加快興建可負擔住房,但業界普遍認為,樓市問題並非短期內可解決。

 

Royal LePage 行政總裁 Phil Soper 指出,加拿大過去 30 年在基建及房屋供應方面投資不足,現時要扭轉局面,至少需持續努力四年或以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聯邦出招:Build Canada Homes 計劃登場

總理 Mark Carney 宣布成立新機構「Build Canada Homes」,目標是將全國每年建屋量提升至 50 萬間,為期十年。計劃將提供靈活財務誘因,吸引私人投資,並動用六個城市的聯邦土地,興建 4,000 間工廠預製住宅。

雖然部分業界人士表示歡迎,但亦有人質疑成效。加拿大建築商協會(Canadian Home Builders’ Association)在預算諮詢文件中批評,成立新機構未必是資源的最佳運用。保守黨領袖 Pierre Poilievre 更直言,聯邦政府只是在增加官僚架構,無助解決房屋危機。

聯邦亦同時透過減少移民及海外學生人數,試圖壓抑需求,並取消首次置業者購買 100 萬加元以下住宅的 GST,以提升可負擔性。

各省及地區政府亦推出措施。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推出「BC Builds」計劃,利用閒置土地興建中產可負擔住宅,目標是令住戶租金不超過收入的 30%。省府亦簡化審批程序,鼓勵加建副單位,並打擊炒賣行為,包括提高海外買家稅及對 730 日內轉售物業徵收新稅。

市政府在房屋供應中扮演關鍵角色,負責土地規劃、城市設計及基建審批。加拿大經濟分析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Economic Analysis)主席 Paul Smetanin 指出,2020 至 2024 年間,市政府徵收的開發費用上升約 65%,成為推高樓價的主要因素之一。

 

聯邦市政聯盟(Federation of Canadian Municipalities)主席 Rebecca Bligh 表示,支持聯邦建屋目標,但要達標需大量資金支持。她指出,全國市政基建(包括道路、橋樑、交通、水務等)已累積約 2,400 億加元投資缺口。

 

部分城市已採取行動,例如多倫多地區逾十個市政府暫時減免開發費用;愛民頓(Edmonton)則引入即日自動審批制度,加快未開發土地上的獨立屋及半獨立屋建設。

 

市場供應仍遠遠落後 金融機構高層的故事反映現實

32 歲的 Eddie 是一位在渥太華(Ottawa)工作的金融機構高層,收入達六位數,擁有股票、零債務及一個每月帶來逾 5,000 加元租金的物業。他生活節儉,積極投資,希望在市中心附近置業,預算約 90 萬加元

他的要求並不過分:三房、後園、好社區,為未來家庭作準備。但他已尋找逾七個月,仍未找到合適物業。「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經歷。」Eddie 說。

Eddie 的困境並非孤例。全國各地,尤其城市地區,許多家庭面對樓價高企、選擇有限的市場。有些人像 Eddie 一樣,財務穩健但仍難以入市;更多人則被迫在狹小昂貴的單位中生活,通勤時間長,生活質素受影響。

 

供不應求 建屋速度未見突破

根據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CMHC)預測,2024 年全國新屋動工量為 245,367 間,但至 2027 年將跌至 220,016 間。平均新屋售價已達 107 萬加元,租金佔收入比例最高的城市為溫哥華(Vancouver),其次是多倫多。

Smetanin 指出,加拿大需將建屋量翻倍,才能穩定樓價。他認為問題源於土地供應不足、技術工人短缺及成本上升。現時新屋售價中,稅項及費用佔比高達 35.6%,其中七成為開發費、土地轉讓稅及 HST,其餘三成則來自供應鏈上的企業及個人所得稅。

其他成本亦不斷上升,包括土地及建材(佔 21.2%)、裝修工人(16.9%)、建築工人(12.9%)、發展商利潤(9.1%)及供應商利潤(4.2%)。

 

長遠改革才是關鍵

人口增長、移民、城市化及家庭規模縮小,令需求持續上升。Soper 表示,對許多家庭而言,物業仍是主要財富來源。

專家一致認為,加拿大樓市危機源於多年忽視基建與政策協調,解決問題需至少十年。Smetanin 建議,應預先投資水電交通基建、統一建築標準及提供穩定融資,讓發展商、市政府及工人可作長遠規劃。

但他警告,現時決策者過於短視,政治周期短於樓市改革所需時間。「政策推出至真正有人入住,往往需十至十二年。」他說,「這不是可以即時修復的問題。」

Eddie 的感受或許最能反映現況:「我以為選擇會多一點。」他說。

 

🔗資料來源: https://www.msn.com/en-ca/money/topstories/how-canada-s-short-term-thinking-sparked-a-national-housing-crisis/ar-AA1NvldM

 

最新消息 2025-10-02

總部位於卡加利(Calgary)的能源企業 Imperial Oil 宣布,將於 2027 年前裁減約 20% 員工,涉及約 900 個職位,大部分位於卡加利。公司表示,此舉屬更廣泛重組計劃的一部分,預計每年可節省約 1.5 億加元營運成本。

 

亞伯達省(Alberta)省長 Danielle Smith 對裁員消息表示「非常失望」,並將責任歸咎於渥太華(Ottawa)的聯邦政策,強調應加快推動輸油管道建設。「過去十年,能源業一直受到聯邦政府政策的限制與拖累。」她指出,「若我們能實現向北、向南、向東、向西建管道的目標,並將產量翻倍,將為業界創造大量再就業機會。」

 

Imperial Oil 主席 John Whelan 表示,公司深知重組對員工及其家庭造成重大影響,並承諾在過渡期間提供支援。公司亦強調,將透過技術創新及與主要股東 Exxon Mobil 的合作,繼續達成甚至超越生產目標。根據計劃,Imperial 將於 2028 年底把大部分卡加利剩餘職位遷往位於愛民頓(Edmonton)的斯特拉斯科納煉油廠(Strathcona Refinery)。

 

儘管 Smith 將責任歸咎於渥太華,亞伯達省新民主黨(NDP)領袖 Naheed Nenshi 則批評省政府政策導致投資流失。「我們的政府迎合分離主義者,嚇走了本地及外資。」他向 CBC News 表示,「目前亞伯達省的失業率在全國僅次於紐芬蘭(Newfoundland),而能源業並未受到關稅威脅。」

 

加拿大能源部長 Tim Hodgson 亦對裁員表示「深感失望」,並表示正了解公司決策背後原因,並研究如何支援受影響員工。「這些是技術熟練、敬業的員工,為亞伯達省能源業及加拿大經濟作出重大貢獻。」他於社交平台發文表示。

 

Imperial 於今年 8 月公布第二季總收入及其他收益為 112.3 億加元,較去年同期的 133.8 億加元有所下跌。Hodgson 表示,政府將致力確保能源企業如 Imperial 能持續繁榮,並推動加拿大成為「能源超級強國」。

 

專家:裁員屬全球能源業重組趨勢

能源政策專家 Heather Exner-Pirot(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指出,今次裁員屬全球性趨勢的一部分。Imperial 的母公司 Exxon Mobil 同日宣布全球裁員 2,000 人,其中一半來自 Imperial。「這對卡加利和加拿大而言固然痛苦,但屬全球能源業普遍現象。」

 

過去一年,包括雪佛龍(Chevron)、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在內的多間大型能源企業亦宣布大規模裁員,以應對油價下跌及石油輸出國組織加(OPEC+)成員國競爭壓力。另一間卡加利公司 Cenovus Energy Inc. 於今年 5 月確認裁員,而 Suncor Energy Inc. 亦於 2023 年裁減約 1,500 名員工

 

Exner-Pirot 指出,企業正努力成為油砂及全球市場中成本最低的生產者,裁員屬「正常重組」,並非減產。「這代表特許權費仍會持續流入,行業仍具健康發展,Imperial 亦能保持競爭力。」

 

亞伯達省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師 Charles St-Arnaud 表示,能源業已不再是 2014 年前的「黃金時期」,就業人數自然受影響。「加拿大油氣業並非孤立,全球投資疲弱亦有影響。」他指出,過去十年行業重點是提升營運效率,裁員正是企業削減成本的手段之一。

 

「現在行業已進入成熟階段,不再是 2000 年代末至 2010 年代初的『起步期』,當時企業大舉投資,未必考慮成本。」St-Arnaud 認為,現階段應以新思維看待能源業,「如何在成熟期提升盈利能力,才是目前加拿大油氣業的核心挑戰。」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calgary/imperial-oil-lay-offs-reaction-1.7647315 

 

最新消息 2025-10-02

隨着秋季在加拿大各地展開,全國正準備結束夏令時間。今年的時鐘將於 11 月 2 日凌晨 2 時回撥一小時,正式恢復標準時間。這項調整讓加拿大人當晚可多睡一小時,但亦意味著從深秋至冬季,日照時間將縮短,日出與日落時間提前。

夏令時間將於翌年三月重新開始,屆時時鐘會向前撥一小時,雖然日照時間延長,但當晚則會少睡一小時。夏令時間於 1908 年首次在加拿大實施,至今仍是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爭論的議題,尤其關注其對健康與工作效率的潛在影響。


雖然加拿大大部分地區仍採用夏令時間,但部分地區選擇不參與。在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如 Chetwynd、Creston、Dawson Creek、Fort Nelson 和 Fort St. John 等社區並不調整時鐘。薩克其萬省(Saskatchewan)大部分地區全年維持標準時間,僅有 Lloydminster、Creighton 和 Denare Beach 等地例外。育空地區(Yukon)亦不採用夏令時間。


2007 年起,加拿大與美國(United States)同步調整夏令時間。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於 2024 年 12 月在社交平台 X 表示支持取消夏令時間,形容其「不便」且「代價高昂」。2025 年 1 月,美國國會提出《陽光保護法案》(Sunshine Protection Act),建議將夏令時間永久化,取消每年兩次調整時鐘的做法。

若法案獲通過,將可能改變加美兩國未來的時間制度安排。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canada/article/clocks-roll-back-soon-heres-when-daylight-time-ends-in-canada/ 

 

最新消息 2025-09-30

抗藥性病原體正對人類最常用的醫療工具之一——抗生素——發動攻勢。加拿大傳染病專家 Dr. Isaac Bogoch 接受 CTVNews.ca 訪問時警告,這些「超級病菌」已在本國出現,情況不容忽視。


他回應的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最新報告,報告警告「惡夢級細菌」正在全球擴散。Bogoch 指出:「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拯救了無數生命,但濫用會帶來嚴重後果。」他強調,抗生素「每日都被使用與濫用」,呼籲加強監管。

 

惡夢級細菌」或「超級病菌」是指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細菌、真菌或其他病原體,使醫療人員更難治療感染。當病原體未被抗生素完全消滅時,便有機會演化出抗藥性。Bogoch 解釋:「細菌會突變,令抗生素失效。人類不斷研發新藥,細菌則不斷進化,這是一場軍備競賽——而我們每次都輸。」

 

他指出,全球農業行業是抗生素濫用的主要來源,尤其是豬、羊、魚等牲畜。「約七成抗生素用於農業。」Bogoch 表示,雖然有助動物生長,但同時加速抗藥性病原體的產生。

 

Bogoch 強調「One Health」概念,即人類健康與動物及環境健康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指出,人類、家畜、野生動物、植物與生態系統的健康密不可分。抗生素在動物身上的過度使用,可能令病原體產生抗藥性,並傳播至人類。

他亦提到 HIV 和肺結核(tuberculosis)是兩種可能演化出抗藥性的疾病,尤其在缺乏高端實驗設備的地區,治療難度更高。「肺結核每年奪走約一百萬人性命。」Bogoch 指出,2023 年全球有 1,250,000 人死於肺結核,感染人數接近 1,100 萬

 

世界衛生組織網站指出:「肺結核可能再次成為全球單一病原體導致死亡的首位。」同時亦是抗微生物藥物抗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拿大在 2023 年錄得 2,217 宗肺結核病例,其中逾一成屬抗藥性個案。Bogoch 表示,多重抗藥性 (multiple drug resistant, MDR) and 及 廣泛抗藥性 (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XDR) 肺結核病例多見於資源匱乏地區,診斷延誤及治療困難是主要挑戰。

 

世界衛生組織訂下目標,要在 2030 年前終結全球肺結核疫情,作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部分。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表示,2023 年本國肺結核抗藥性情況穩定,並正與聯邦、省級、地區及原住民夥伴合作,致力消除肺結核。「齊心協力,我們可以終結肺結核。」該局網站如是說。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health/article/were-going-to-lose-the-arms-race-every-time-expert-says-of-antibiotic-resistance/ 

 

最新消息 2025-09-30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最新數據,加拿大 2024 年的總生育率再度下跌,平均每名女性僅生育 1.25 名子女,創歷史新低。這一數字較 2023 年下降 1.6%,亦是首次低於 1.3 的臨界值,令加拿大正式加入「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與瑞士(Switzerland)、盧森堡(Luxembourg)、芬蘭(Finland)、意大利(Italy)、日本(Japan)、新加坡(Singapore)及南韓(South Korea)並列。

 

加拿大的生育率自 1950 年代末高峰期(接近每名女性 4 名子女)以來持續下滑。統計局指出,1960 至 1975 年間的「嬰兒荒」時期跌幅最為明顯,當時全國避孕與墮胎的醫療選項逐漸普及。其他影響生育率的時期包括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者導致出生率下降,後者則短暫回升。至於 2020 年 COVID-19 疫情初期,生育率曾短暫上升,但隨後重回下跌趨勢。

1972 年,加拿大生育率首次跌破「人口替代水平」——每名女性 2.1 名子女,意味僅靠出生已不足以維持人口穩定。2024 年,加拿大母親的平均初育年齡升至 31.8 歲,較 1976 年26.7 歲上升 19%



Western University 社會人口學者 Kate Choi 去年接受 CTV News 訪問時表示,競爭激烈的經濟環境令不少男女選擇延遲生育,優先考慮教育與穩定生活。「很多年輕人或伴侶會等到有能力支付樓按、或找到合適且安全的育兒環境後才考慮生育。」她指出,除了社會觀念改變,經濟障礙亦導致生育延遲甚至放棄。

全球生育率同樣面臨下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報告指出,其成員國平均生育率由 1960 年 3.3 跌至目前的 1.5。OECD 警告,這一趨勢將深刻改變社會、家庭與社區面貌,並可能對經濟增長與繁榮構成重大影響。


聯合國(United Nations)今年六月發表調查報告指出,「財務限制」是全球受訪者最常提及的減少生育原因,其次為就業、住房、育兒支援及健康相關挑戰。「每個受訪國家都有大量民眾表示不得不重新考慮原本的家庭規劃。」報告寫道,「無論在哪裡,人們都在努力實現自己的生育願望。」

OECD 指出,要扭轉生育率下滑,關鍵在於減少不確定性,並提供全面政策支援,包括育嬰假、可負擔的托兒服務與住房。「協助家庭作出生育決定,需有可靠且全面的支援。」OECD 就業與社會事務部門主管 Stefano Scarpetta 表示,「這包括協調工作與家庭生活的政策、可負擔住房,以及促進女性職涯發展的公共政策。」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canada/article/canadas-fertility-rate-has-reached-a-new-low/ 

 

最新消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