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提交給多倫多交通局(TTC)董事會的一份新報告,聯邦政府已確認TTC有資格申請總額300億加元的加拿大公共交通基金,以資助更換老舊的地鐵列車。這一消息為多倫多更換2號線的多輛老舊列車提供了新的希望。
報告指出,早在2020年,TTC就向聯邦政府申請了7.58億元的資金用於更換列車,並在今年8月獲得了初步回應。聯邦政府告訴TTC,根據新設立的交通基金,他們可以申請資金來替換Bloor-Danforth線上的列車。
根據預測,這筆資金將足以支持55輛新列車的購買,TTC計劃在獲得聯邦資金後立即啟動新列車的招標程序。現有的2號線列車預計在2026年達到其設計壽命,屆時它們的車齡將接近30年。聯邦政府負責資金監管的部門尚未對此事發表評論。
這55輛新列車的預算接近23億元,將由市政府、省政府和聯邦政府共同分擔。多倫多方面已積極推動特魯多政府提供資金,旨在取代這些已有30年歷史的列車。
TTC董事會成員兼市議員Josh Matlow表示,他對於獲得所需資金持樂觀態度,並強調聯邦政府對多倫多的需求非常了解。他指出,若不及時更換老舊列車,將會對地鐵系統的可靠性造成影響,導致更頻繁的延誤。
同時,TTC董事會成員Stephen Holyday也強調,購買新列車是最佳的商業決策。隨著舊列車的使用壽命到期,繼續投入資金進行維修只會讓乘客和納稅人承擔越來越少的回報。
TTC報告中提到,2號線每天運送的乘客人數是Gardiner高速公路的三倍多,預計到2041年,該線的需求量將增長18%,每日乘客量將達到661,000人次。
儘管如此,公交倡導者Steve Munro對於聯邦資金的承諾仍表示擔憂,指出TTC並非唯一申請這筆資金的機構,因此對於能否獲得全部資金持謹慎態度。
如果你曾研究過加拿大的教育制度與學校選擇,相信你早已有耳聞溫哥華西區頂尖學府!
溫哥華第39學區(School District 39) 覆蓋溫哥華市及大學保留地,位於原住民的未讓渡領土上,轄下共有 111 間學校,包括 89 間小學及 18 間中學,合共教育超過 52,000 名 K–12 學生,並由約 7,000 位教職員提供支援。此學區社區多元且充滿文化色彩,近半數家庭在家使用英語以外的語言,語言類別超過 160 種;學生人口中亦包括超過 2,200 位自我認同的原住民學生以及超過 1,200 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
溫哥華教育局(Vancouver School Board, VSB)擁有全國最具多樣性的公立教育課程陣容,包括不同階段的法語沉浸課程(早期、後期及密集式)、普通話雙語課程、國際文憑課程(IB)、蒙特梭利教育、原住民為本的學校、精英小型學校(Mini-Schools)、藝術表演學院、體育專項課程,以及職業導向學院等選擇,讓家長和學生可以因應個人強項和興趣訂製合適的教育路向。
儘管此學區內眾多學校均享有卓越聲譽,以下精選兩所中學不容忽視——它們在專業課程及學術表現方面均十分出色,值得特別留意。
溫哥華 Sir Winston Churchill 中學:
Sir Winston Churchill 中學位於溫哥華西區核心地段,是本市最大型的公立中學之一,亦是具全球視野且志向遠大的學生理想的培育基地。校內學生人數超過 2,000 人,但是主動提供小班教學。因為學生人數多,Churchill 能提供多元化課程組合及豐富資源,配合多元背景的學生,營造充滿機會與學術深度的學習環境。
學校最具代表性的課程為「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是溫哥華公立學校中少數提供此文憑的中學之一。IB 課程不僅訓練學生具備大學研究能力,更強調全球視野與公民責任感,對未來升學與職涯發展具重大優勢。此外,學校由幼稚園開始已提供法語沉浸式課程,修讀該課程的學生亦可同時修讀 IB;再加上 Ideal Mini School 與 Prelude Program,滿足學生的學術探索與個人發展目標。
Churchill 同時設有多元選修科與課外活動,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規劃未來方向。熱門領域包括機械工程(Robotics)、新聞寫作、世界語言課程及表演藝術等。
哪類學生最適合 Churchill?此校適合有志成為全球公民、對國際關係、外交、商業或國際學術界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亦非常適合希望升讀加拿大、美國或海外頂尖學府的大學預科生。精通多語言、特別修讀日語、西班牙語及法語沉浸課程的學生,亦能充分發揮潛能;此外,對領導力、參與學生會、模擬聯合國(Model UN)及社區服務有興趣的學生亦大派用場。
**不得不提, 以下是Churchill知名校友: Ken Sim現任溫哥華市長,彭于晏(台灣著名演員、歌手及模特兒),張韶涵 (台灣著名女歌手及演員),謝霆鋒(多才多藝的加港歌手兼演員,曾就讀中學八年級).**
畢業生常見職涯方向包括:國際法與政治、醫學及生命科學、工程與科技、新聞與傳播、商業與經濟,以及具全球視野的人文藝術領域。
根據溫哥華教育局與學校官方 IB 課程資料,本校畢業生常獲以下世界頂尖學府取錄: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University of Toronto, McGill University, Stanford University, 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其他常春藤盟校及國際著名大學。IB 課程的全球認受性與嚴謹學術訓練正是成功入讀的關鍵。
🌍 溫哥華 Lord Byng 中學:創意與學術兼容的理想舞台
Lord Byng Secondary 位於卑詩大學(UBC)附近,根據 Fraser Institute 評分為 8.4/10,在溫哥華第39學區(SD39)中排名最高。學校規模較小,採取精品式公立中學模式,社區氛圍濃厚,在全國藝術教育領域享負盛名。
學校最具特色的是 Byng Arts Mini School,一項精選課程,專為具藝術潛能的學生而設,涵蓋視覺藝術、戲劇、文學媒體、管弦樂及樂團。此課程配合核心學科的 Advanced Placement(AP)大學先修課程,全面發展學生的創意與學術潛能。學生亦可在校內 Studio 65 藝術展覽空間展示作品,並積極參與高水平的音樂及戲劇製作。
Lord Byng 適合創意主導、熱愛視覺藝術、表演、寫作或設計的學生,同時亦適合希望挑戰 IB 以外嚴謹課程的學術型學生。學校既提供結構化的學術訓練,又重視學生的表達空間,是學術與創意並重的理想選擇。
畢業生常見發展領域包括:純藝術與應用藝術(電影、設計、動畫,表演藝術(音樂、戲劇,文學與新聞寫作,建築與城市規劃,社會科學與心理學,教育與社區發展.
根據 Lord Byng 官方學校簡介,畢業生常獲以下大學錄取: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FU),University of Victoria (UVic),McGill University; 以及安省及美國多間頂尖大學,特別是在藝術與人文學科領域表現卓越。學校的 AP 課程與藝術導向課程大大提升了升學競爭力。
Churchill 和 Byng 兩校皆提供卓越學習機會,但學習理念各有不同:前者著重國際學術深度與全球認證,後者則以創意與學術並重的教育哲學,培養具有藝術觸覺與批判思維的年輕學者。
以下是位於溫哥華第39學區值得考慮的優質學校,包括公立及私立學府,適合重視教育質素的家庭:
溫哥華西區(SD39)頂尖公立學校
學術表現突出的小學
-
Dr. Annie B. Jamieson Elementary:Fraser 評分 8.8/10,擁有全加拿大最大的小學弦樂團,並提供課後普通話語言培訓課程,課外活動涵蓋多項體育及藝術領域。
-
Sir William Osler Elementary:Fraser 評分 8.5/10,語文與數理基礎穩健,提倡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重視全人發展。
溫哥華西區頂級私立一條龍學校(K–12)
📘📙此地區的私立學校普遍評分為 9 至 10 分,可謂眾所皆知。然而,真正能提供從幼稚園至中學畢業的一條龍教育的學校為數不多,對家長而言可減少學段轉換的壓力。
-
Crofton House School(女子學校):Fraser 評分 10/10,主打探究式學習及全球公民教育,設有 AP 課程、Ivy Compass 領袖培訓計劃,藝術、STEM 及體育均表現優秀,另有海外交流及服務學習項目。
-
St. George’s School(男子學校):Fraser 評分 9.6/10,專注於大學預備課程及戶外教育,提供超過 60 個學生社團與 50 支運動隊伍,藝術與科技亦具競爭力,設有寄宿及日校選擇。
-
你知道嗎?香港富豪李嘉誠和馬雲的兒子,還有謝霆鋒都曾在此校畢業,可見其教育質素與國際聲譽非凡。
-
West Point Grey Academy(男女混合):Fraser 評分 10/10,倡導創新思維與全球視野,強調體育競賽與表演藝術,重視領袖訓練與社區服務,課程全面整合科技工具。
關於私立學校住宿的常見誤解 很多人以為私校學生均需寄宿,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私立學校都提供宿舍,住在家中或與寄宿家庭同住是十分普遍的安排。上述私校雖坐落於溫哥華西區—個地價高昂但極具聲望與安全性的地段——其教育質素和社區環境皆屬頂尖。
家長須知:升學與置業的考量 若有意在此區升學,搬入指定校網需作出可觀的投資。除了地段本身的尊貴性,第39學區亦是全加最具競爭力的教育地區之一,其小學與中學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Fraser 評分長期維持在 8.4 至 7.1 之間。此區教育資源極為優越,學校表現亦非常亮眼。最終的選擇,取決於孩子的熱誠與職涯志向。
你已在考慮這一區的教育?或已有心儀的學校正在了解之中?
🔗資料來源:
https://media.vsb.bc.ca/media/Default/medialib/vsb-catchment-map-front.e752a779266.pdf https://www.vsb.bc.ca/ , https://www.fraserinstitute.org/categories/school-report-cards , https://media.vsb.bc.ca/media/Default/medialib/lb-school-profile-2024_2025.bbc2ab76329.pdf , https://sirwinstonchurchill.cbe.ab.ca/scholarships , https://www.compareschoolrankings.org/
隨著氣溫逐漸降到個位數,溫哥華的雨季和冬季悄然來臨,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天氣沉悶、難熬。但別小看這座城市,即使在冬季,溫哥華依然藏著許多只屬於這個季節的「打卡聖地」,讓人隨手一拍就能輕鬆出相。以下是幾個不容錯過的冬日拍攝熱點,挑個好天氣的日子逐一打卡吧!
👉🏻羅布森廣場溜冰場
📍800 Robson St, Vancouver
高樓環繞的羅布森廣場,每到冬季便搖身一變,成為市中心最具吸引力的溜冰場,並持續開放至二月底!即使不會溜冰,也可以在場地周圍的燈飾和聖誕裝飾前拍張照片,濃濃的冬季氛圍感瞬間呈現。
👉🏻松雞山山頂聖誕節
📍6400 Nancy Greene Way, North Vancouver
在一千米高的雪山山頂拍照是什麼感覺?每年12月,松雞山的聖誕燈光隧道如夢似幻,隨手一拍便成大片。建議帶上廣角鏡頭,捕捉更多細節和壯觀景色。
👉🏻斯坦利公園紀念長椅
斯坦利公園內的紀念長椅,在冬雪覆蓋下別有一番風味。遠處的獅門橋、白雪點綴的北岸山脈與森林形成絕美背景,坐在長椅上,感受冬季的靜謐與浪漫。
👉🏻海天纜車(Sea to Sky Gondola)
📍36800 Sea to Sky Highway, Squamish
如果預算允許,一定要嘗試海天纜車的冬日之旅。乘纜車登頂後挑戰橫跨山頭的吊橋,尤其在黃昏時分拍照,絕對能收穫Ins上的超高讚數!
👉🏻卡普蘭諾吊橋聖誕燈展
📍3735 Capilano Rd, North Vancouver
吊橋加上燈飾的立體效果讓這裡成為冬季的熱門取景地,但要拍出清晰的照片需要一定技術。建議在剛入夜時拍攝,自然光與燈光相互映襯,效果最佳。
👉🏻琼斯湖(Jones Lake)
位於Hope小鎮南側的琼斯湖,如同隱藏版的冰雪秘境,景色媲美班夫和賈斯伯湖泊。這裡寧靜迷人,是拍攝冬季大片的理想地點,但需注意路況較差。
👉🏻柏樹山觀景台(Cypress Lookout)
冬季清晨,柏樹山觀景台經常雲霧繚繞,甚至會出現平流霧,遠處的溫哥華市中心猶如人間仙境。在這裡拍一張照片,瞬間提升你的風格。
👉🏻西摩山山頂
若覺得柏樹山視野不足,不妨前往北溫的西摩山山頂,從更高的角度俯瞰溫哥華全景。注意只有搭乘滑雪纜車才能抵達,適合滑雪愛好者順便打卡。
👉🏻白蘭地瀑布(Brandywine Falls)
位於通往Whistler的路上,白蘭地瀑布是冬季自駕旅行的必訪之地。步行至觀景平台便可俯瞰瀑布景色,若沿小徑走入山谷,還能欣賞更壯麗的冬日奇觀。
👉🏻Whistler小鎮與滑雪勝地
作為世界頂級滑雪地,惠斯勒黑梳山與惠斯勒山在冬季無需過多修飾便是絕佳拍攝地,即使不滑雪,僅僅是在小鎮漫步,都能感受到如童話般的魅力。
👉🏻斯堪的納維亞水療(Scandinavian Spa)
📍8010 Mons Rd, Whistler
冰與火的交融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熱氣騰騰的溫泉、雪山環繞的小木屋,為你的冬季增添一份療癒的詩意。
👉🏻尼塔湖度假木屋(Nita Lake Lodge)
📍2131 Lake Placid Rd, Whistler
尼塔湖度假木屋的雪景宛如人間仙境,簡單拍一張便充滿高級感,是「避世聖地」的不二選擇。
👉🏻喬弗湖(Joffre Lake)
作為夏季徒步聖地,冬季的喬弗湖雖挑戰更高,但冰封的湖面與雪松形成的震撼畫面,是夏季無法媲美的,適合勇敢的攝影愛好者探訪。
今年冬季,不妨換個角度探索溫哥華,這些限定的美景不僅能充實你的冬日,也讓你的相機記憶卡充滿浪漫回憶!
卑詩省的癌症研究人員正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革新子宮內膜癌的診斷與治療方式。這項創新由溫哥華 (Vancouver)LJ Blackmore癌症研究中心 (LJ Blackmore Cancer Research Centre)領導,於九月「婦科癌症關注月」期間公布,被視為改變臨床實踐的重大突破。
UBC及LJ Blackmore的兩位領先研究人員Dr. Jessica McAlpine與Dr. Ali Bashashati表示,他們即將展開一項試點計劃,進一步推進去年開發的AI模型成果。該深度學習模型能分析患者的組織樣本影像,成功辨識出不同的癌症亞型,甚至發現一種全新亞型,其存活率顯著較低。
「AI令我們的診斷精準度提升一個層次,」McAlpine指出。她補充,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婦科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持續上升。
研究團隊向CTV News表示,AI技術能識別傳統診斷方法容易忽略的高風險癌症,並協助醫生制定更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其實組織樣本中的模式一直存在,只是我們透過AI才能準確辨識,」Bashashati解釋。
AI系統會分析經手術或活檢取得的組織樣本,並將其分類為「良好反應者」或「反應不佳者」,為臨床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資訊,包括哪些組織區域導致病情惡化。
兩位醫生相信,這項技術具高度可擴展性,能打破地域限制,尤其有助偏遠地區的卑詩省居民,讓他們毋須前往卑詩省下本拿比地區 (Lower Mainland)接受檢測與治療,而可在社區醫院獲得支援。
「對於那些難以離開家庭支援網絡的患者而言,這項技術意義重大,」McAlpine說。她補充,這項AI工具為患者帶來希望。「我認為它能改變個別患者的病程,為他們帶來新希望。」
該技術尚未全面推行,試點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1月正式啟動。
近日,加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劇烈波動,跌至20年來的最低水平,加拿大經濟面臨巨大挑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成為導火索,加元更是在十國集團(G10)貨幣中表現墊底。面對這場風暴,加拿大正展開強勢反擊。
👉🏻加元跌至20年低點,引發市場恐慌
據悉,隨著特朗普即將正式宣誓就職,其關於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關稅的威脅導致市場陷入恐慌。1月22日(週一),加元匯率跌至0.6944美元,觸及自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點。根據富國銀行策略師埃里克·尼爾森(Erik Nelson)的分析,這是一場“低概率但高影響”的事件,導致投資者的交易心理急劇變化。
外匯市場專家指出,交易員們已在為進一步虧損做準備,“風險逆轉”數據顯示市場對加元的看跌情緒達到疫情以來的最高水平。
👉🏻“關稅戰”影響深遠,加拿大央行面臨降息壓力
目前,加元已成為G10貨幣中表現最差的貨幣,跌幅甚至超過墨西哥比索。據預測,加拿大央行可能在1月29日的利率決議中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3.00%,但未來的政策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
同時,市場普遍擔憂特朗普一旦啟動全面關稅,加拿大經濟將陷入更大的衰退風險。根據加拿大國家銀行的最新模擬數據,若美國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的關稅,加拿大的實際GDP將下降6%,這將是自202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杜魯多政府強勢應對,計劃反制措施
為應對美國可能施加的貿易壓力,加拿大政府已經制定了詳細的報復性措施清單。據透露,這些措施將針對對美國部分地區經濟至關重要的產品,包括橙汁和Bourbon威士忌。安省省長福特更表示,若美國全面加徵關稅,安省酒類零售商將“全面下架”美國酒品。
與此同時,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在魁北克主持內閣會議時強調,加拿大不會向“無理的貿易威脅”低頭,必要時將採取強硬立場。
👉🏻經濟學家警告,貿易戰對美加雙方皆不利
儘管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旨在優先保護美國利益,但加拿大國家銀行警告稱,這場貿易戰也將對美國經濟造成沉重打擊。美國可能面臨滯脹壓力,經濟增長放緩且通脹上升,給企業運營和市場穩定帶來不確定性。
專家認為,加拿大政府需與國際社會密切合作,以向美國傳遞明確信號,強調雙邊貿易穩定的重要性。市場普遍希望,特朗普政府能認識到全面關稅措施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性影響,避免進一步加劇兩國的經濟損失。
雖然每個人的性格各異,但人們普遍認為不同族裔有其代表性格。比如,白人通常被認為比較“開放”,華人則相對“保守”,拉美裔非常“熱情”……然而,CBC(Canadian Born Chinese,加拿大出生華裔)的性格特徵,尤其是CBC男生,卻常成為華人社群中的討論焦點,甚至經常受到批評。
這些CBC男生,上一代或上上代是土生土長的華人,他們自己也擁有黑頭髮和黃皮膚,但卻在加拿大出生和成長,有些人甚至幾乎沒有回過中國,還有不少人幾乎不會說中文。很多移民或留學生女生喜歡和CBC男生交往,認為他們既具備華人的細膩、體貼,又具備白人的豪爽、大方。可是,事實卻往往令她們失望:不少CBC男生反而集中了各個族裔的缺點。
近日,一篇在大溫本地論壇上的熱帖毫不客氣地發問:“CBC男生是不是腦子有問題?總怕吃虧,什麼都要AA,總想占便宜!”這篇帖子引發了熱烈討論,帖主用大量文字控訴CBC男生的行為,包括:
所有開支都要AA,連咖啡都不願請,送禮物必須對等,合租房子時也不願多付一點租金……
帖主不禁疑惑:CBC男生是不是普遍這樣,還是自己只是遇到了個例?
討論的評論區很快演變成了對CBC男生的“審判”:
🔹過度西化,陷入教條主義
對於不少CBC男生的最大批評,集中在他們過度追求西化,甚至走向了教條主義。許多CBC的原生家庭之所以選擇移民,是因為對中國生活的不滿。當他們的父母來到加拿大後,希望快速擺脫中國的人情世故,並教育CBC子女遵循“西方的理念”。這些理念強調“獨立自主”,例如吃飯要AA、不保有共同財產、凡事講究原則等。於是,CBC們特別遵守這些“原則”,缺乏靈活變通,最終給人留下固執、古板和缺少人情味的印象。
🔹經濟落差導致的矛盾
若交往的對象是25至40歲之間的CBC男生,他們的家庭大多在上世紀移民加拿大,而不是21世紀。這意味著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可能不如新移民。與許多新移民家庭相比,CBC家庭的經濟實力較弱,消費觀念也有明顯差異。新移民家庭常不理解“節約”二字,而這種經濟落差導致交往中的矛盾。許多女性期望CBC男生能承擔大部分開銷,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CBC的“迷之尊貴感”
另有一些華人認為,CBC男生和他們的家庭存在一種莫名的“尊貴感”,使他們在相處時難以融洽。特別是來自港台的CBC家庭,時常流露出一副“瞧不起人”的態度,甚至有人認為大陸女性和CBC交往只是為了快速獲得楓葉卡。而這些家庭的干涉,往往也成為感情破裂的原因之一。
🔹入鄉隨俗的觀點
雖然CBC男生的批評聲音較多,但也有人表示,既然來到加拿大,就應該入鄉隨俗。如果在加拿大生活還強調中國式的人情,或要求男性承擔所有開支,那麼可能自己才是不理解當地文化的一方。CBC男生可能覺得對方要求過多,認為這種行為才是小氣。最好的方式是雙方各退一步,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嘗試求同存異,這樣才更容易和諧相處。
總之,選擇伴侶並不存在族裔優劣之分,最重要的是雙方能否匹配。對於任何個人或族裔的性格好壞,並無統一標準,一切取決於彼此的契合度與理解程度。
2025年6月,加拿大稅務法庭(Tax Court of Canada)作出一項裁決,向地產投資者及業主發出明確訊息:即使你認為某項住宅物業符合「主要居所豁免」(Principal Residence Exemption,簡稱 PRE)資格,若未有如實申報出售交易,仍可能面臨重大罰款。
案例概述:Toronto 投資者的代價
涉案納稅人是一位資深地產投資者,於 Toronto(多倫多)Yonge Street 一帶持有多項物業。他於2016年出售了多項房產,其中包括他自2010年5月至2016年7月居住的主要居所。雖然加拿大稅務局(Canada Revenue Agency,CRA)允許他就該物業申請 PRE,但他並未在2016年度報稅表中申報該項交易——而這正是自2016年起的新規定。
更嚴重的是,他亦未有申報另一項物業的出售,該交易產生了 $159,282 加元的資本收益。他聲稱該物業「一直打算作為主要居所」,但 CRA 以以下理由拒絕其申請:
-
從未實際居住;
-
未提交 T2091 表格;
-
同一課稅年度內已指定另一項物業為主要居所。
CRA 隨後重新評估其2016年報稅表,並就未申報收益處以 $21,000 加元的「重大疏忽罰款」(gross negligence penalty)。
法庭裁決:理由不成立
在法庭上,納稅人辯稱他已與會計師審閱報稅表,並相信該筆收益可獲豁免。他將責任歸咎於會計師對新申報規定的無知,並指出2016年是首次要求申報主要居所出售。
然而,法官並不接受此說法,並指出納稅人擁有碩士學位、具備豐富地產經驗,且於2022年成為持牌地產經紀。法官裁定納稅人「明知或在重大疏忽情況下」作出虛假陳述或遺漏,因此 CRA 有理據作出重評並徵收罰款。
事實上,納稅人早於2011年亦曾因未申報房產出售而被 CRA 重評及罰款,並因此被「標記為需特別留意對象」。
值得注意的重點
此案例突顯了如實、完整申報所有房地產交易的重要性——即使你認為符合 PRE 資格。以下是你需要了解的要點:
申報要求
-
自2016年起,所有主要居所的出售必須在 Schedule 3 表格及 T2091(IND) 表格中申報;
-
非以賺取收入為主要目的的季節性住宅(如度假屋)可符合 PRE 資格;
-
出租物業及以牟利為目的的翻新出售物業一般不符合資格。
反炒賣規定(2023年1月1日起生效)
-
持有不足12個月即出售的物業,其收益將按 100% 商業收入課稅,而非資本收益;
-
除非符合特定豁免情況(如死亡、離婚、搬遷),否則不得申請 PRE。
CRA 執法力度
-
CRA 可審查2023年前的交易,若懷疑涉及炒賣行為;
-
如本案所示,重大疏忽罰款可相當可觀。
總結:在加拿大出售房地產時,切勿以為獲豁免就可免申報。如有疑問,應諮詢專業稅務顧問——因為 CRA 絕不會掉以輕心。
一名急症室醫生警告,加拿大計劃削減臨時外籍勞工人數,將對本已超負荷的醫療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他們在我們的醫療系統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擔心這些削減會令全國各地的人手短缺問題進一步惡化,」Dr. Bernard Ho(來自多倫多(Toronto)的西乃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於星期一接受CTV《Your Morning》訪問時表示。「我們需要立即開始培訓本地人,以填補這些空缺。」
根據上週公布的2026至2028年移民水平計劃(Immigration Levels Plan 2026–2028),加拿大政府將2026年新臨時外籍勞工目標削減至60,000人,較原定的82,000人大幅下降。此數字在2027及2028年將進一步減至50,000人。臨時外籍勞工計劃(Temporary Foreign Worker Program)旨在協助僱主在缺乏合資格本地人手時填補勞動力空缺。
「隨着臨時外籍勞工人數減少,醫療機構可用人手將更少,」Dr. Ho解釋。「醫療設施將需更依賴高成本的代理人員、支付更多加班費,或削減服務,例如減少家居護理探訪、縮減長期護理床位供應。這些壓力會迅速影響病人,包括輪候時間延長、護理連貫性下降,最終影響病人健康結果。」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最新數據,加拿大醫療系統在2022年聘用了57,500名臨時外籍勞工,相比2000年的3,200人大幅增加。2022年各醫療服務領域的外籍勞工比例如下:
-
家居健康護理服務:7.9%
-
護理及院舍設施:4.9%
-
門診醫療服務:3%
-
醫院:1.2%
為協助填補醫療等行業人手空缺,聯邦政府最近宣布設立外國資歷認可行動基金(Foreign Credential Recognition Action Fund),撥款9,700萬加元,協助外國培訓的專業人士更快投入相關工作。
Dr. Ho表示,這項措施是「正確的一步」,但亦應同時加強本地醫療人員的培訓。
「這些外籍勞工填補了一個非常緊張的系統中的真實空缺,而目前並沒有一批受訓的本地人可以即時頂替,」他警告。「如果政府希望減少對臨時計劃的依賴,就必須同時投資於培訓、留人及公平的移民途徑。但這些措施都需要時間,因此在未填補空缺前就削減人手供應,對我而言並不合理。」
加拿大皇家鑄幣局(Royal Canadian Mint)於2025年11月4日正式發行一枚全新$2紀念流通硬幣,以紀念無名戰士回歸加拿大25週年。這枚硬幣保留了傳統「雙色」設計,但在中央加入鮮明的紅色罌粟花,象徵悼念與尊崇。
加拿大無名戰士之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位於渥太華(Ottawa)的國家戰爭紀念碑(National War Memorial)前方,是全國對軍人「責任、勇氣與犧牲」精神的象徵。這枚新硬幣的設計正是向這份精神致敬。
硬幣由加拿大藝術家Mary-Ann Liu設計,她亦是無名戰士之墓銅雕浮雕的創作者。硬幣內圈描繪了從街道視角望向墓碑的景象,墓基延伸至外圈,形成視覺上的連貫。
墓碑背後刻有四位哨兵剪影,象徵所有曾服役及現役的加拿大軍人。內圈底部則鑲嵌一朵紅黑色罌粟花,呼應每年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儀式後,民眾在墓碑上獻上的罌粟花。
外圈刻有雙語字句:「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 / LA TOMBE DU SOLDAT INCONNU」,字體與墓碑上的刻字一致,更添莊重。
這枚紀念硬幣將於未來數週陸續進入流通,市民或可在日常找續中發現這枚別具意義的設計。它不僅是貨幣,更是對軍人犧牲精神的永恆致敬。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2-canadian-coin-pop-red-1537050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