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飛漲的物價、頻發的治安問題和艱難的生活,讓不少多倫多人滿腹牢騷。但無論是愛它還是恨它,每個生活在多倫多的人都有自己留下的理由。
那麼,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又是怎麼看待多倫多的呢?從2024年發佈的一系列排名中,我們可以一窺端倪:
👉🏻最不宜居的城市
《環球郵報》(The Globe & Mail)的一項調查根據經濟、便利設施、住房、安全、醫療、交通、教育、社區、氣候和人口結構等因素,對加拿大各地的宜居性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多倫多在全國100個城市中排名第82位,作為全國最大的城市,這樣的成績可以說是相當「慘烈」。
👉🏻良好的生活質量
與上述排名相反的是,美世(Mercer)的一份報告將多倫多列為全球生活質量第12名,在241個城市中表現突出。該報告指出,多倫多是「全球經濟中心」,並且對「包容性和多樣性」有著強烈的承諾。
👉🏻文化愛好者的心頭好
Adobe Express 的一項調查將多倫多列為全球文化愛好者旅行的最佳城市之一,全球排名第14,北美排名第3。多倫多的劇院、博物館、美術館和現場音樂活動,讓它成為文化熱愛者的絕佳目的地。
👉🏻交通最糟糕的城市
多倫多由於交通擁堵,在2024年被評為加拿大第1、美洲第8、全球第17的「交通最差城市」。根據交通分析公司 Inrix 的數據,多倫多的駕駛者每年因交通延誤浪費的時間高達63小時。
👉🏻從空中俯瞰最美的城市
一項根據眼球追蹤技術得出的排名顯示,多倫多是全球從空中俯瞰第12美的城市。
👉🏻北美前五的美食城市
知名 TikTok 美食博主 Keith Lee 在2024年的評價中,將多倫多列為「北美五大美食城市」之一,僅次於新奧爾良、休斯頓和芝加哥。多倫多的多元美食文化再次獲得認可。
👉🏻擁有頂尖大學的城市
多倫多大學(U of T)2024年在多項榜單中表現突出,包括全球最可持續發展大學、科研產出領先學府,以及全球最美校園之一。它還在就業能力調查中與常春藤盟校齊名。
👉🏻害蟲最猖獗的城市
令人尷尬的是,多倫多連續多年被評為加拿大「床蟲和老鼠最多的城市」,這一頭銜毫無懸念。
此外,2024年多倫多還在以下排名中有所表現:
-
全球第13富裕城市;
-
米其林星級美食成本全球第五低;
-
擁有加拿大最令人失望的景點之一。
那麼,在你心中,多倫多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城市呢?
多倫多的交通擁堵問題再度成為焦點!安省省長辦公室近日透露,正考慮在工作日早晚高峰時段實施擁堵費政策。消息一出,引發市民熱議。
👉🏻高峰擁堵成居民心病
家住多倫多東區的多倫多大學生Justin Ha,平日儘量使用公共交通前往學校,但偶爾需要駕車時,他深刻體會到高峰期駕車的壓力。他向記者吐槽:“在早高峰開車,壓力真的很大。有一次星期五晚上,我因為一場油罐車事故,在401高速公路上被困了整整兩個小時!”
同樣,住在Markham的Alessandro Sisti也對高峰擁堵感到頭痛。他經常需要前往多倫多市中心探望朋友或去醫院,通常40分鐘的車程,遇上高峰時段可能需要近兩倍時間。
多倫多的交通擁堵已成為市民生活的常態,2023年多倫多地區貿易委員會的研究估算,每年擁堵問題給大多倫多地區帶來110億元的經濟損失。加拿大經濟分析中心的報告更進一步指出,這一問題導致470億元的經濟機會和社會影響損失。
👉🏻擁堵費模式正在全球推廣
紐約市本月開始對中央公園以南行駛的車輛收取擁堵費,工作日上午5點至晚上9點的費用為每輛車9加元,非高峰時段的通行費為2.25加元。此政策實施後,僅一周內,擁堵區域的車流量便減少了7.5%,每天進入曼哈頓繁忙區域的車輛減少了43,000輛。
紐約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全球關注,但它並非唯一推行擁堵費的城市。倫敦、斯德哥爾摩和新加坡早已採取類似措施,成功緩解交通壓力。然而,作為北美第一個實施擁堵費的城市,紐約的經驗為多倫多等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多倫多能否效仿?
多倫多大學基礎設施研究所所長指出,雖然擁堵費在其他國家行之有效,但多倫多的交通特性使其實施起來更具挑戰性。他表示:“與島嶼型的曼哈頓相比,多倫多市中心的入口點更多,如何劃分收費區域將是關鍵問題。”
另一種可能性是對多倫多周邊的高速公路,如401、427、DVP和加德納高速公路,實施環形收費。這些地點的交通壓力同樣不容忽視。
👉🏻政策前景尚未明朗
事實上,多倫多早在2017年曾討論對加德納高速公路和Don Valley Parkway實施收費,但該提案最終被時任安省省長Kathleen Wynne否決。
針對此次擁堵費的傳聞,安省交通廳長Prabmeet Sarkaria的辦公室回應表示,福特政府“永遠不會對安省的任何道路徵稅或收取通行費”。
儘管如此,多倫多的交通擁堵問題已迫在眉睫。面對經濟損失與居民壓力,擁堵費政策是否會成為解決方案,仍需拭目以待。
在多倫多,尋找一個負擔得起的住所就像大海撈針,特別是當你希望獨自生活或靠近交通站、購物中心和餐館時,一般都是難以負擔又需耍信用記錄。隨著租客們繼續面對不斷飆升的租金,部分房東也在尋找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式來吸引那些經濟拮据的租客,包括出租條件不佳或完全沒有隱私的劏房。
因此,“恐怖房東(Slumslordcanada)”的討論時常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出現,比如Reddit,用户們不斷炮轟那些試圖利用租客的房東又或者一些沒良心的人。
最近,在Reddit上的熱話是一間多倫多的“帶家具的臥室”,月租800加元。乍一看,許多用户以為這是一個單間公寓,但很快發現,床實際上是位於共享公寓的客廳裡。截至目前,該Reddit帖子已獲得250多個點贊和近100條評論。😳🛏️
“一開始我覺得‘哇,這還不錯,100%會願意為每月800加元租這個’,然後從評論中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公共空間。”一位用户寫道,“我不想在穿著睡衣的情況下被你煮咖啡的聲音吵醒,或者我在試圖不打擾你的情況下小心翼翼地走動,生怕會惹怒你讓你把我趕出去。”
其他用户也指出,由於租房市場的嚴峻,部分租客被迫在價格和隱私之間做出選擇。“注意,這裡根本沒有隔擋。”
還有人調侃,“第一次不是印度房東。”
下面還有網民回覆:“哈哈 唯一對此房源感興趣的就只有印度租客”“哈哈,大家忽略了他說是‘在我們家裡的一張床’。天哪,這不是800加元的公寓單間,這是一個有小塑膠隔斷的床位而已,沒有房間、牆壁。”
不幸的是,這並不是最近在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的一則租房信息。
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多倫多房東因嘗試以每月750加元出租一個衣櫃房而遭到抨擊。照片顯示,這個衣櫃裡擠滿了床和電視,讓一些Reddit用户聯想到哈利·波特的樓梯下的小儲藏室。🧳🔑
隨著租房市場的持續緊張,租客們的選擇似乎越來越有限,而房東們也不斷推陳出新招式,試圖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立足之地。
位於卑詩省本拿比 (Burnaby) 的 Telus「Boot」辦公大樓,近50年來一直是大溫哥華地區 (Metro Vancouver) 天際線上的標誌性建築,現正進行大規模改造,象徵著一個建築時代的終結。這座21層高、L 形設計的大樓,位於 Boundary Road 與 Kingsway 的東北角,原於1976年為 BC Tel 總部而建。如今,隨著拆卸工程展開,其獨特的輪廓正逐漸消失——包括北側10層高的裙樓部分。
這座裙樓曾構成整體建築外觀中「鞋頭」與「鞋弓」的部分,從 Boundary Road 望去尤為明顯。如今,它正被拆除,以配合一項全面的重建計劃。Telus Brian Canfield Centre 曾是本地區最大的辦公建築,總樓面面積將由687,000平方呎縮減至512,000平方呎。雖然主塔樓將保留,但其經典外形未來僅能從部分角度(如 Swangard Stadium 南側)略見一斑。
此重建項目屬於本拿比市 (Burnaby) 的重新劃區規劃,將原有地面停車場改建為綜合用途社區,並保留 Boot 主塔樓。被拆除的裙樓並非原始設計的一部分,其建造時間可能在1983年 SkyTrain Expo Line 開始施工後。原設計由 Musson & Cattell(現為 Musson Cattell Mackey Partnership)負責。
這項名為 Central Park Commons 的多階段重建計劃,佔地6.6英畝,由 Anthem Properties 與 Crestpoint Ral Estate Investments 領導推動。項目將興建五座新住宅大樓,高度介乎31至63層,合共提供約2,535個住宅單位及43,000平方呎的零售與餐飲空間。最高的大樓將比 Boot 高出逾一倍,徹底改寫本拿比西部的城市輪廓。
隨著城市不斷發展,Boot 的變身不禁令人反思: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我們願意犧牲多少屬於城市的建築身份?
🔗資料來源: https://dailyhive.com/vancouver/bc-tel-telus-boot-office-tower-burnaby-demolition-redevelopment
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會擁有一些獨特的習慣,這些只有長期居住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據blogTO報導,加拿大人對天氣、加拿大鵝和Tim Hortons咖啡常有極端的看法。只有經歷多年寒冬的加拿大居民,才明白選擇穿什麼時必須考慮風寒效應的重要性。
因此,當有遊客在Reddit論壇上詢問「有什麼事是只有在加拿大住了大半輩子後才能真正理解的?」時,加拿大居民們有很多回應。
以下是五個讓加拿大人與眾不同的獨特習慣。
🔹適應天氣的方式
事實是:加拿大很冷,但它也可以很熱。有時你甚至能在24小時內感受到兩種極端氣候。
正如用戶JokersLastLaugh所說:「你可以在同一天使用汽車的暖氣和空調,不這樣做的話,你開車時會覺得難以忍受。」
而季節變化的跡象則視你住在哪裡而有所不同。「我在Saskatchewan出生和長大,但現在住在Southern Alberta。」用戶LTZohar說。
「春天的第一個徵兆,就是在路上看到一隻死去的土撥鼠。」
🔹沒有什麼能阻止一頓好的燒烤
正如一位評論者指出的,「當你穿著T恤和短褲,在六英尺高的雪堆旁燒烤晚餐時,你就知道你在加拿大生活了很久。」
🔹冬季和夏季
「冬天要知道濕凍和乾凍的區別,以及風寒的重要性!」BlondeKicker-17指出。
另一位Reddit用戶也提到,冬天的季節性抑鬱症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加拿大人會盡情享受夏季,其他一切幾乎都可以等待。
「議會不開會。一切要等到勞動節後才恢復。加拿大人要充分利用夏季。」
🔹「抱歉」反射
加拿大人以即使不是自己的錯也會道歉而聞名。
Reddit用戶Rory-liz-bath表示:「有人撞到你,你卻是那個說抱歉的人。」
另一位用戶形容這是「加拿大華爾茲(Canadian Waltz)」。
🔹袋裝牛奶
對生活在加拿大以外地區的人來說,塑料袋裝牛奶可能很陌生,但對加拿大人,尤其是安省和魁省的居民來說,這是常見的現象。
Rogers通信公司近日被加拿大競爭管理局起訴,指控其在廣告中虛假宣傳所謂的「無限流量」手機計劃。競爭管理局表示,Rogers的廣告誤導消費者,實際上其「無限流量」計劃存在數據上限,並且一旦超出,數據速度將被限制甚至減慢超過99%。這些行為涉嫌違反《競爭法》。
👉🏻指控與訴求
根據競爭管理局向競爭法庭提交的文件,該局要求:
-
Rogers立即停止所有涉嫌誤導的廣告;
-
支付相關罰款;
-
向受影響的Infinite無線計劃用戶賠償損失。
競爭事務專員Matthew Boswell強調,加拿大人在購買基本服務如無線數據計劃時,需要獲得「準確且真實的資訊」。他表示:「競爭局將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市場上不會出現虛假或誤導性的說法。」
👉🏻Rogers的回應
對此,Rogers否認指控,稱其Infinite計劃的廣告「清晰且真實」,並計劃積極應對訴訟。Rogers在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無限數據計劃為客戶提供了極大價值,這些計劃在業內屬於普遍標準。競爭局在五年後專門挑出Rogers,這一決定令人擔憂。」
Rogers還補充,其Infinite計劃代表了加拿大行業的標準,並強調這些計劃為客戶提供了「真正的便利與價值」。
👉🏻爭議焦點
競爭管理局指出,Rogers的廣告讓客戶誤以為「無限數據」計劃允許無限制使用數據。但實際上,當用戶達到某一數據量上限後,速度將被顯著降低,嚴重影響用戶體驗。這種做法被稱為「限流」,即服務提供商通過降低網速限制數據傳輸。
👉🏻對消費者的影響
競爭事務專員Matthew Boswell表示,此案展現了競爭局確保加拿大消費者權益的決心。他補充:「我們致力於解決所有市場上虛假或誤導性說法,讓消費者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您的看法是什麼? 您是否也曾遇到類似的情況?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經驗與觀點!
(以下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2025年3月9日,加拿大政壇迎來重大變革——馬克·卡尼(Marc Carney)正式當選加拿大自由黨新任黨魁,並將接替即將卸任的總理賈斯廷·特魯多(Justin Trudeau)。作為一位備受推崇的經濟學家,曾擔任加拿大央行及英國央行行長的卡尼,以其務實和數據驅動的決策風格聞名。如今,他對移民政策的調整方向,成為加拿大本地居民和全球移民申請者最為關注的焦點。
移民政策面臨挑戰:熱潮過後的“陣痛”
過去幾年,加拿大奉行極為開放的移民政策,導致人口急劇增長。從2021年到2024年,加拿大人口年增長率飆升至3%,遠超歷史平均水平的1.5%。其中,臨時居民——包括國際學生和臨時外籍勞工(TFW)——激增,給住房、醫療、教育等公共資源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日益嚴峻:租金飆升、醫院候診時間加長、學校資源緊張,使得不少加拿大人開始質疑移民政策是否真的在促進經濟發展,還是成為社會負擔的“定時炸彈”?
卡尼的立場:經濟優先,適度調整移民規模
卡尼對特魯多政府的移民政策提出批評,認為當前的移民規模已經超過加拿大的承載能力。然而,他並未像保守黨領袖皮埃爾·波利耶夫爾(Pierre Poilievre)一樣主張大幅削減移民配額,而是採取一種“理性中間派”的立場——既不關閉移民大門,也不允許現狀繼續失控。
臨時居民政策“踩剎車”
卡尼支持聯邦政府將臨時居民佔比從2024年的6.2%降至2027年的5%的目標,並計劃實施以下措施:
-
限制國際學生簽證發放:根據各省住房和就業市場容量設置上限,避免某些大學為了學費而無限制擴招,導致學生面臨住房困難和就業壓力。
-
收緊臨時外籍勞工標準:僅允許在確實存在勞動力短缺的行業(如醫療、清潔能源)引進外籍人才,並要求雇主提供住房及語言培訓支持,以確保移民能夠順利融入當地社會。
這意味著,未來想通過留學或工作來移民加拿大,門檻可能會更高,但政策也將更加透明和公平。
數據驅動的動態調整:移民政策不再“一刀切”
卡尼計劃每年根據三大關鍵指標調整移民配額:
-
住房供應:新建房屋的速度決定可容納多少新移民。
-
公共服務能力:醫療與教育資源必須與人口增長同步發展。
-
勞動力市場需求:與各省及產業合作,確保移民填補的是真正的職缺,而非壓低本地薪資的廉價勞動力。
這種“量體裁衣”式的移民管理方式,可能會讓政策更加靈活,但對申請者而言,也意味著等待時間可能會延長。
移民仍是經濟增長動力,但“消化能力”更受重視
卡尼明確表示,他認同移民對加拿大經濟的重要性,但前提是不能讓公共資源無法負荷。他強調,需要透過調整移民規模,加快住房建設和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一理念與他過去的經濟學觀點一致——發展與穩定並重,而非盲目追求數量增長。
對移民申請者與加拿大本地居民的影響
-
對移民申請者而言,未來將需要更長遠的規劃,例如更早確保住房、選擇符合加拿大需求的專業或行業。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將更受政府青睞,提升自身競爭力成為關鍵。
-
對加拿大居民來說,這一調整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住房和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但短期內難以立竿見影,畢竟新房建設和公共服務擴容都需要時間。
結語:卡尼將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社會壓力?
馬克·卡尼的移民政策立場,既批評特魯多政府“過度擴張”,也不同意波利耶夫爾的“全面收緊”。他試圖尋找一個平衡點——將移民視為“經濟資產”,而非“公共資源負擔”。
他的上任,標誌著加拿大移民政策可能將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優先”。未來的移民之路或許不會更寬,但可能會更穩健。至於這一政策調整能否真正奏效,還需觀察其執行力度,以及外部因素(如美國貿易政策)對加拿大經濟的影響。
由加拿大保險防罪協會(Équité Association)發表的新報告揭示,2024年安省(Ontario)最常被偷的車款,反映汽車盜竊仍是全國性問題。
儘管大多倫多地區(Greater Toronto Area)的汽車盜竊案件近年有所下降,協會調查顯示,2024年全國汽車失竊總值仍超過十億加元。協會調查部副總裁Bryan Gast向CBC Toronto表示:「汽車盜竊仍被視為高回報、低風險的犯罪。」
安省最常被偷的車款包括2024年Honda CR-V、2022年Dodge Ram 1500系列與2019年Honda Civic。但以失竊率計算,2024年Lexus TX系列居首,去年約每四輛就有一輛被偷。全國方面,2021年Toyota RAV4、2023年Ford F150與2020年Honda Civic亦名列前茅。
加拿大豐田 (Toyota Canada)回應指,汽車盜竊在加拿大尤為猖獗,並強調正迅速升級技術,包括失車定位系統及防電子攻擊裝置。聲明指出:「打擊汽車盜竊需要全社會共同應對。」
協會7月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安省汽車盜竊較2024年同期下降25.9%。警方數據亦支持此趨勢:多倫多警察局(Toronto Police Service, TPS)錄得29.5%減幅,約克區警察局(York Regional Police, YRP)下降34%,皮爾區警察局(Peel Regional Police, PRP)更達69%。
不過Gast警告,安省與魁北克省(Quebec)仍是重災區,因人口密集及鄰近東部港口。他讚揚警方努力,包括TPS於2024年初引入車牌自動識別技術,目前已安裝於逾600輛警車。
來自Flex Point Security的營運經理Varun Vir Singh指出,Toyota與Honda等高價品牌最易成為目標。「我們提供保安的地區,過去一年未有汽車被偷,」他說,並強調防盜措施的重要性。
Gast建議車主採取簡單保護措施:停車於車房或光線充足處、鎖好車門、使用方向盤鎖、追蹤器或Faraday袋。「只要多一道防線,就能有效阻嚇罪犯。」
他亦提醒公眾,汽車盜竊並非無害犯罪。「有組織犯罪集團利用失車資助毒品與軍火活動,這影響我們每個社區,」Gast說。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top-10-stolen-vehicles-2024-9.6982137
加拿大消費者可於12月12日前申請分享一宗涉及5億加元集體訴訟和解金的賠償,案件源於Loblaw Companies Ltd.及其母公司George Weston Ltd.被指參與長期操控麵包價格的行業陰謀。
根據指控,兩家公司涉嫌在200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聯同業界操控包裝麵包價格。合資格產品包括袋裝麵包、餐包、麵包卷、貝果、印度烤餅、英式鬆餅、墨西哥餅、皮塔餅及捲餅等。相關產品來自Loblaw旗下超市,包括Loblaws、Dominion、Fortinos、No Frills、Valu-mart、Zehrs及Real Canadian Superstore。
申請可於網上提交,毋須購買證明。合資格者須為年滿18歲的加拿大居民,可獲$50加元或以上的電子轉帳或支票賠償。
操控價格指控於2017年首次曝光,當時Loblaw與George Weston承認曾將每條麵包價格至少提高$1.50加元,根據加拿大競爭局(Competition Bureau of Canada)資料。Loblaw於2018至2019年間已透過禮品卡向顧客賠償$9,600萬加元。餘下$4.04億加元將扣除法律及行政費用後分配,其中78%撥給全國消費者,22%分配予魁北克省(Quebec)居民。
個人賠償預計於申請截止後六至十二個月內發放,企業及機構則稍後處理。曾獲禮品卡者僅在首輪分配後仍有餘款時方可獲賠。
安省(Ontario)與魁北克省法院已於今年批准和解協議。Loblaw於2024年發表聲明,對事件「深表歉意」,並表示已採取多項措施防止類似行為重演。
其他零售商如Metro、Sobeys、Walmart Canada、Giant Tiger及Canada Bread亦面臨類似指控,並正接受獨立訴訟。上述公司均否認參與操控行為。
根據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 CMHC)週二公布的數據,加拿大10月新屋動工量按月下跌17%,季節調整後年率為232,765個單位,低於9月的279,174個單位。
CMHC副首席經濟師Tania Bourassa-Ochoa表示,安省(Ontario)與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動工量下降是主要原因。不過,滿地可(Montreal)、卡加利(Calgary)與愛民頓(Edmonton)的動工量上升,令全國累計總量仍高於2024年同期。
人口超過一萬的城市中,10月實際動工量為19,174個單位,略低於2024年10月的19,763個單位。截至目前,2025年累計動工量達197,207個單位,高於去年同期的188,660個單位。
六個月移動平均動工量亦下跌,由9月的277,081個單位降至10月的268,907個單位。
Bourassa-Ochoa指出,這些數據反映的是數月甚至數年前的投資決策,但同時突顯全國房屋建設的地區差異。
TD經濟研究部(TD Economics)經濟師Rishi Sondhi表示,建商仍以「相當穩健的速度」開展新項目,尤其是專為出租市場而建的住宅。他指出,安省的建屋活動受共管公寓建設放緩影響,而其他地區則相對活躍。
Sondhi預測,短期內新屋動工量可能進一步下滑。他表示:「隨著人口增長放緩影響租金需求,加上預售疲弱限制自住市場動工量,建屋活動明年可能進一步降溫。」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business/cmhc-housing-starts-october-2025-9.6982821
加拿大安省(Ontario)政府正考慮立法,要求酒後或藥後駕駛者若導致兒童父母或監護人死亡,須支付持續性子女撫養費。此建議屬於政府即將在皇后公園(Queen’s Park)提出的立法方案之一。
在週二的議會質詢環節中,安省司法部長Doug Downey表示,失去父母對未成年子女造成深遠的情感與經濟影響。「這種打擊遠超眼前的失落,孩子會在情感與財務上陷入困境,」Downey說。他指出,目前家屬可透過民事訴訟追討賠償,但這仍不足夠。
「若能要求被定罪的酒後駕駛者支付撫養費,將有助加強問責,並確保孩子在悲劇過後獲得實質支援,」他補充。
新法將適用於所有受酒精或其他物質影響的駕駛者。此舉類似美國德州(Texas)於2023年通過的法例,規定若父母因酒後駕駛致死,肇事者須支付撫養費至子女年滿18歲或完成高中。
反對黨對此表示意見不一。綠黨(Green Party)領袖Mike Schreiner認為此舉或有助阻嚇酒後駕駛,但批評政府同時放寬酒精銷售政策。「政府將酒精放入便利店,又削弱道路安全措施,現在卻說要打擊酒駕,令人質疑,」他說。
新民主黨(NDP)領袖Marit Stiles則批評政府執政八年來未有有效遏止酒後駕駛。「例如在油站售酒,根本不是解決酒駕問題的正確方法,」她說,並呼籲政府應用所有可行手段防止悲劇發生。
自由黨(Liberal)省議員John Fraser則形容此項宣布「非常模糊」,並指政府是為了轉移公眾對技能發展基金(Skills Development Fund)醜聞的注意力。「他們經常這樣做,這次也不例外,」他說。
倡議團體對建議表示支持,但強調預防才是關鍵。加拿大反酒駕母親協會(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 MADD Canada)全國主席Tanya Hansen Pratt接受CP24訪問時表示,任何有助支援受害兒童的措施都值得肯定。她本人亦曾因酒後駕駛失去母親,形容那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不過她指出,此措施未必能有效阻嚇酒後駕駛。「人們在酒後駕駛時,不會想到第二天要支付撫養費,」她說。
根據省府數據,2021年安省道路上因酒後或藥後駕駛導致死亡的個案共有182宗,其中96宗與酒精有關,86宗與藥物有關。去年,安省已立法,對因酒後駕駛致死者實施終身吊銷駕照的處罰。
Downey表示,此項建議在聖誕節前提出,旨在提醒公眾酒後駕駛的嚴重後果,並保障兒童利益。他未有解釋為何法案不涵蓋其他致命駕駛行為,如分心駕駛。
四個非政府組織聯合發表報告,指控過去兩年有數百批加拿大製造的戰機零件與炸藥經由美國(United States)轉運至以色列(Israel),繞過加拿大出口管制,並支援以軍在加沙(Gaza)的軍事行動。
報告由CBC新聞(CBC News)取得,記錄自2024年4月至2025年8月間,加拿大向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美國設施運送34批F-35戰機零件,數日後轉交以色列。另有360批零件送往德州(Texas)Fort Worth組裝廠,150批炸藥由魁北克(Quebec)Valleyfield與Repentigny的通用General Dynamics工廠運往美國,再轉至以色列軍方。
World Beyond War加拿大組織者Rachel Small表示,這些出口「繞過所有加拿大管制」,直接支援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報告指出,加拿大《出口與進口許可法》存在法律漏洞,大部分出口至美國的軍品不受監管。一旦進入美國,便無法由加拿大外交部(Global Affairs Canada)追蹤。
報告追蹤的例子包括來自安省密西沙加(Mississauga, Ontario) 的Honeywell Aerospace熱控系統,以及魁北克Laval的Héroux-Devtek機械組件,最終送抵以色列空軍基地與Lockheed Martin特拉維夫(Tel Aviv)設施。
炸藥方面,包括波蘭Nitro-Chem公司生產的TNT,經Saguenay港(Port of Saguenay)運至美軍工廠,用於製造MK-84炸彈與155毫米炮彈。Palestinian Youth Movement成員Boutaina Chafi表示:「這些炸彈仍在落下。」
四個團體呼籲加拿大政府全面禁止對以色列的軍品出口,包括透過美國的間接運送。新民主黨(New Democratic Party, NDP)議員Jenny Kwan將於週二記者會發表報告,並提出私人法案,要求取消美國出口豁免。
Lockheed Martin與Nitro-Chem拒絕就合約細節置評,並指其業務受地緣政治影響,僅強調遵守國際法與監管機構規定。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politics/politics-jet-fighters-bombs-canada-us-israel-9.6982606
在加拿大(Canada)與美國(United States)貿易戰升溫之際,一份新報告揭示,加拿大現行移民政策或無法有效留住其所需的全球人才,對本國經濟構成潛在風險。
由加拿大公民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 ICC)發表的《漏桶效應2025(Leaky Bucket 2025)》報告指出,每五名獲得永久居留資格的移民中,就有一人在25年內離開加拿大,而離境高峰期集中在頭五年內。此趨勢被稱為「持續外移(onward migration)」,在高學歷與高技能人士中尤為明顯。
報告顯示,擁有博士學位的移民離境率是擁有學士學位者的兩倍以上,若工作機會未能提供收入增長,離境可能性更高達三倍。
Daniel Bernhard,ICC行政總裁表示,社會對移民的懷疑態度日益加劇,導致人才流失,削弱加拿大應對經濟挑戰的能力。「最能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人,卻是最快離開的人,」他說。「這不只是道德上的失誤,更是可以避免的自我破壞。」
總理Mark Carney已訂下十年內將非美國出口倍增的目標。Bernhard指出,失去具備國際經驗的移民,將削弱加拿大的貿易多元化能力。「這些人曾在其他國家建設鐵路、基建與房屋項目——他們做得比我們快、好、便宜。他們正是幫助我們迎頭趕上的關鍵人才,」他在接受CTV新聞(CTV News)訪問時表示。
根據ICC預測,若目前趨勢持續,至2031年將有20,241名移民離開加拿大,而政府已在《2025年度移民報告》中決定未來三年每年維持38萬名永久居民配額至2028年。
報告指出,流失率最高的行業包括商業與財務管理、資訊與通訊科技、工程與建築管理,以及製造與加工工程。資深管理人員與高層主管的離境率為平均移民的193%,而醫療專業人士則高出36%。
研究所分析來自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的長期數據庫,將移民紀錄與個人報稅資料連結,樣本涵蓋1982至2020年間獲得永久居留資格、年滿18歲並曾報稅的移民。
Bernhard指出,數據中逾六成移民屬「經濟類別」,即因具備貢獻本國經濟的能力而獲批居留。然而,外移趨勢已持續40年未見改善。
他呼籲政府制定全國性人才留任策略,並建議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重新定位角色。「IRCC到底是幫助人才成功的招聘部門,還是只負責把不該進來的人擋在門外的保安?」他質疑道。
在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研究人員首次拍攝到野生海狼利用繩索將蟹籠從海中拉出,以取食內部誘餌,這或許是狼類首次被觀察到的「工具使用」行為。
這項研究由Kyle Artelle與Paul Paquet主導,並於週一發表於科學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研究團隊在卑詩中部海岸Bella Bella附近的海灘架設攝影機,對準由Heiltsuk原住民族(Heiltsuk First Nation)設置的蟹籠,原意是調查蟹籠反覆受損的原因。
這些蟹籠用於控制入侵物種歐洲綠蟹,其中部分長期沉於深水。研究人員原以為破壞來自海洋哺乳動物。「我們當時想,『到底是什麼在破壞這些蟹籠?』」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學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s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的Artelle說。「不可能是熊或狼,它們不會潛水去取蟹籠。」
然而,2024年5月攝影機架設後不到一天,畫面就拍到一隻海狼叼著浮標從水中上岸,隨後將浮標放在沙灘上,咬住繩索並拉動,直到蟹籠浮出水面。牠再將蟹籠拖至淺水區,取食誘餌。
「我們知道牠們很聰明,但沒想到牠們會像人一樣游到深水區,叼回浮標,再拉繩取籠,」Artelle說。
今年稍早,攝影機又拍到第二隻海狼以相同方式拉出蟹籠,研究人員因此推測這種行為可能在狼群中傳播。
海狼是灰狼的沿海亞種,以海洋為主要食物來源。至於這種行為如何開始,Artelle推測可能起源於退潮時狼接觸到暴露的蟹籠,逐步學會將浮標與繩索與食物來源聯繫起來。
目前,研究團隊已在該地設置全天候攝影機持續觀察海狼行為,同時努力減少對蟹籠的破壞,以免影響綠蟹研究。
「這裡正在發生一些非常特別的事,」Artelle說。「我們想了解更多,看看這些狼還能教會我們什麼。這只是冰山一角。」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news/b-c-wolves-line-pull-171807242.html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週一公布的數據,加拿大10月年度通脹率降至2.2%,與CIBC經濟研究部(CIBC Economics)等金融機構預測一致。
汽油價格是主要推動因素之一,按年下跌9.4%,跌幅較9月的4.1%更大。若不計汽油,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2.6%,與上月持平。食品價格漲幅亦見放緩,10月按年上升3.4%,低於9月的4.0%。不過統計局指出,食品通脹已連續九個月高於整體通脹率。
經濟學家認為,數據支持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 BoC)維持利率不變。BMO首席經濟師Douglas Porter形容報告「表面友好」,但保險與電訊費用持續上升,無線電話費按年上升7.7%,為兩年半來首次。無線與有線電話服務合計價格按年上升7.9%,為自1982年以來最大升幅。
RBC經濟師Abbey Xu指出,近半消費品價格在過去三個月的年化增幅超過3%,顯示核心通脹仍然頑固。她補充,消費需求仍強,加上財政政策支持,令央行不太可能進一步減息。
TD銀行(TD Bank)經濟師Andrew Hencic亦認同,認為供應鏈干擾與疲弱內需令通脹難跌破央行目標區間。他指出,市場目前估計至明年4月再減息的機率僅為30%。
保險費持續上升,住宅保險按年升6.8%,汽車保險升7.3%。過去五年,住宅與按揭保險價格全國上升38.9%,汽車保險升18.9%。
天然氣價格按年下跌17%。
IG財富管理(IG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資策略師Philip Petursson警告,由於去年同期價格下跌,未來幾個月通脹可能略為回升。他向Yahoo Finance Canada表示:「這不是新一輪漲價,只是數學效應。」
央行偏好的兩項通脹指標亦見回落:CPI中位數(CPI-median)與CPI修整值(CPI-trim)均降至2.9%。按月計算,CPI上升0.2%,季節調整後升幅為0.1%。
CIBC經濟師Andrew Grantham表示,雖然通脹放緩符合預期,但央行要重新考慮政策,仍需更長期的價格壓力緩解及經濟增長放緩跡象。他預測至明年底前,隔夜利率將維持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