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福特政府正推出一項具爭議性的改革,要求安省的醫學院95%的本科學位優先提供給安省居民。省長福特於上週五宣佈,從2026年秋季起,新的立法及監管變化若獲通過,將禁止國際學生就讀全省的醫學院。此項立法計劃將幾乎所有醫學院的名額保留給安省居民,剩下的5%則保留給加拿大其他地區的學生。

福特於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時有18%的來自全球的學生佔據了我們孩子的學位,甚至他們畢業後不會留下來,而是回到自己的國家,這並不公平。因此,我們決定100%的學生需為加拿大人,當中95%必須來自安省。」

省政府表示,此法案旨在縮減安省居民在獲取常規醫療服務上的10%缺口。政府估計,與2024-25年度相比,此項擴建將使安省每年增加約190名居民參與一年級本科醫學課程。

衛生部長Sylvia Jones補充說:「我們將優先考慮安省居民,因為這些學生的學費是由我們的納稅人支付的。」

從2026年開始,省政府亦計劃在三年內投資約8800萬加元,擴展「學習並留下」(Learn and Stay)補助金計劃,為1360名符合資格的本科生提供資助,這些學生承諾畢業後從事家庭醫學工作,為所有患者提供醫療服務。該筆投資包括2026-2027學年度的1770萬加元。根據家庭醫生的平均就診次數,預計總投資將使額外136萬人能夠獲得基層醫療服務。此筆資金將涵蓋所有學費及其他直接教育費用,如書籍、用品和設備,作為這些學生在安省各社區擔任醫生的一項交換條件。

省政府估計,總投資將使多達136萬名居民獲得基層醫療服務,這些資金將用於支付所有學費及其他教育直接成本,如書籍、用品和設備,條件是他們必須在安省社區擔任醫生一段指定時間。

包括卑詩大學(UBC)在內的部分加拿大醫學院已禁止國際學生攻讀醫學本科課程。根據該大學網站的資料,申請人必須在申請時為加拿大公民或擁有永久居民身份(PR)。該校指出,目前無法接收國際學生,但歡迎擁有加拿大難民身份的個人申請,但入學條件必須取得永久居留權。

 

最新消息 2024-10-19

多倫多市政府最新宣布,備受矚目的聖勞倫斯市場北大樓(St. Lawrence Market North)已進入最後收尾階段,並計劃於2025年春季正式開幕!這座造價1.28億加元、歷時27年規劃與建設的市場即將迎來租戶入駐,並陸續對公眾開放。

隨著開幕日期的臨近,市場內部的首批照片也正式曝光,這座全新的五層建築將成為多倫多最具代表性的購物與社交地標。

👉🏻市場內部曝光!永久性農貿市場+市政法庭

據市政府透露,新的北市場大樓將分階段迎來租戶入駐,以提供市政服務,大樓內部的行政單位將於2025年秋季和冬季陸續搬遷入駐。

農貿市場區域則將於2025年春季開始運營,屆時將迎來正式的開幕活動,並提供一系列農產品市集和社區活動。

新市場大樓將取代舊的北市場,內部設施包括:
✅ 一樓永久性農貿市場——取代2016年以來一直設在臨時帳篷內的市場
✅ 樓上市政法庭與行政辦公室——容納全新的多倫多法院服務法庭
✅ 充滿活力的彩色飾面與挑高中庭,成為Front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
✅ 地下停車場——由多倫多停車管理局運營,為前來市場購物的市民提供便利

👉🏻27年等待,全球矚目!多倫多終於迎來新地標

多倫多市政府早在1998年就提出更換舊北市場大樓的計劃,這座建於1967年的市場大樓最終於2016年拆除,並在附近幾個街區搭建了一個臨時帳篷市場以供商販使用。經過多年規劃與施工,這座全球矚目的新市場終於即將亮相!

隨著開幕日期臨近,市政府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公布更多與盛大開幕儀式及農貿市場營運相關的細節。這座嶄新市場不僅將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和美食,還將成為多倫多市中心的一大文化與社交地標。

經過27年的等待,這座全新聖勞倫斯市場北大樓即將迎來第一批顧客,你準備好了嗎?

 

最新消息 2025-02-04
最近,哈密爾頓出現了一宗狂犬病確診病例。據悉,一名哈密爾頓居民在接觸到一隻感染狂犬病的蝙蝠後,立即接受了治療。這是哈密爾頓公共衛生部門自去年8月以來發現的首宗蝙蝠狂犬病病例。
 
公共衛生部門提醒市民,應該遠離蝙蝠以及其他可能攜帶狂犬病的野生動物,例如浣熊、臭鼬、狐狸,以及流浪或不明來源的貓狗。
 
狂犬病是一種影響哺乳動物的致命病毒性疾病,通常由被感染的浣熊、臭鼬、狐狸和蝙蝠等野生動物通過咬傷而傳播。自2015年12月以來,哈密爾頓已發現約330宗動物感染狂犬病的確診病例。同期內,這個城市共有20隻蝙蝠檢測呈陽性,其中去年就有7宗。
 
近月來,鄰近的多倫多和約克地區也相繼發現蝙蝠狂犬病確診病例。
 
當局呼籲市民切勿接觸野生動物,也不要將其飼養為寵物。如果不小心被動物咬傷或接觸到動物唾液,應立即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傷口,並儘快就醫或致電公共衛生部門尋求協助。
 
此外,民眾也可以為家中的貓狗接種疫苗,以預防狂犬病的傳播。同時,一旦發現任何行為異常的動物,都應主動通報當局。
 
總的來說,哈密爾頓正面臨狂犬病的威脅,公共衛生部門呼籲全體市民提高警惕,共同採取預防措施,遏制疫情的蔓延。
最新消息 2024-08-12

溫哥華的聖誕季節來臨,THE MET精心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邀請市民和遊客一起共享節日的歡樂!從與聖誕老人合影、參加手工作坊到享受遊戲區的樂趣,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節日的氛圍,等你來拍照打卡!

🎅 聖誕老人奇幻登場

  • 經典聖誕老人:11月12日至12月23日

  • 環球聖誕老人:11月19日、26日

  • 熱帶聖誕老人:12月27日至30日

千萬不要錯過與這些獨具特色的聖誕老人拍照留念的機會!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線上預約合影時間,讓你省時又輕鬆,輕鬆留住這份節日快樂!

🛍️ 假日休閒


在繁忙的節日購物後,你是否想找個地方放鬆片刻?來THE MET感受全新的假日休閒吧!閃爍的燈光與炫酷的雪花球場景,彷彿置身於冰雪奇幻的世界。休閒吧全天播放經典的假日電影,還有專為小朋友設計的手工活動和遊戲區,讓你與家人一起享受悠閒時光。

此外,從11月25日起,單日消費滿300元的顧客還可進入VIP休息區,享用精緻的美食與飲品。每位VIP顧客可帶一位朋友和15歲以下的兒童免費進入,讓這個聖誕更加溫暖!

💗 浪漫聖誕約會夜
為珍愛的人送上最特別的禮物!情侶們、閨蜜們,這是你們的機會!THE MET首次推出聖誕老人約會夜,12月6日與13日,專為19歲以上的朋友們打造。現場音樂、節日飲品、精緻甜點,還可以與聖誕老人合影,留下獨特的節日回憶。這是一個完美的浪漫夜晚,快和他們一同度過!

🎁 慈善活動溫暖假期
THE MET也希望將愛心與溫暖傳遞給社區。12月2日至24日,歡迎大家參加慈善禮物包裝站和玩具捐贈活動!將每一份禮物精心包裝,並將愛心與善意傳遞給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聖誕季節因你的參與而更添溫情。

此外,玩具捐贈活動將於12月7日舉行,歡迎捐贈全新未包裝的玩具,為本拿比社區的孩子們帶來節日的溫暖。每位參與活動的顧客還有機會贏得THE MET的禮品卡!


奇幻與喜悅已如期而至,愛意與溫情將為這個聖誕賦予更深刻的意義。THE MET誠邀你與親朋好友一起,共同慶祝這個溫暖又特別的聖誕季!

 

最新消息 2024-12-16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本拿比市(City of Burnaby)日前正式就歷史上對華裔居民的制度性歧視發表道歉,承認過往市政法例及政策曾禁止華人在市政府工作、擁有土地及經營生意,導致長期排斥與不公。

在週六舉行的特別市議會會議上,市長Mike Hurley表示,本拿比市政府及歷屆民選官員在1892至1947年間所施行的歧視行為,市府願意承擔責任。

「這些行動的目的就是排斥,」Hurley說。「我們承諾採取行動,修復歷史歧視所留下的創傷,為社區所有人建設更光明的未來。」


市府指出,這次道歉是經過數月研究及社區諮詢後作出,期間揭示多項由早期市議會通過的歧視性附例。當中包括1892年通過的一項法例,禁止華人及日裔居民在市政府或其承包商工作;其他法例則限制華人擁有土地,並設置障礙令其難以經營生意或維持生計。City of Burnaby亦曾支持剝奪華人參選及投票權的法案,涵蓋市級、省級及聯邦層面。

本拿比市的歧視政策與當時聯邦政府的做法如出一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批華人移民來加尋求更好生活,卻遭殖民政府針對,包括1885年實施的「人頭稅」,由最初的50加元升至1903年的500加元;及1923年推出的《華人排斥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幾乎全面禁止華人入境,直至1947年才被廢除。期間僅有不足50名華人獲准入境。

本地歷史學者兼教育工作者Debbie Jiang表示,這些政策對數以千計家庭造成深遠影響。「跨代創傷與家庭失序需要很長時間才能修復,」她說。「那些失去的歲月永遠無法重來。」

她認為道歉雖具意義,但社區仍在承受歧視法例所造成的後果。「道歉有幫助,但受分離之苦的家庭仍需漫長復原之路。」


儘管歷史障礙重重,Hurley讚揚華裔社群在本拿比深耕細作,為城市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們堅韌不拔,成功創業、開墾土地、建設鐵路,並建立農場供應本地及周邊地區。」

本拿比市承諾將推動認識華裔歷史、為市府員工提供文化敏感度培訓,並推出以中文提供的社區安全服務。

本拿比市是繼新西敏 (New Westminster)於2010年及溫哥華市 (City of Vancouver)於2018年後,第三個就歷史歧視華人社群正式道歉的卑詩省城市。省政府亦於2014年就160項針對華人的歧視法例及政策發表道歉。


Hurley表示,這次道歉不僅是對過去錯誤的承認,更是確保「這段黑暗歷史不會重演」的承諾。

「我們承諾行動,」他說。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canada/british-columbia/burnaby-apology-discriminating-chinese-descent-9.6980642 

 

最新消息 2025-11-17
隨著溫哥華五月長週末的完美落幕,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正準備迎接更熱鬧的夏季。美食節、夜市、展覽、海邊煙火等精彩活動接踵而至,為這個時令最適合享受溫哥華的季節增添更多魅力。
 
而今年夏天,溫哥華還有一個萬眾矚目的重頭戲 —— Broadway Across Canada的最新百老匯音樂劇《迪士尼冰雪奇緣》。這部改編自奧斯卡最佳動畫獎原版電影的鉅作,將於7月9日至21日登陸溫哥華女皇劇院,帶領觀眾走進迪士尼的冰雪奇幻世界。
 
這部百老匯鉅製由屢獲大獎的金牌製作團隊操刀,在舞台特效、服裝設計、演技演唱等各方面均達到了"迪士尼級"的水準。恢弘瑰麗的冰雪場景、極致華美的服飾、飽含戲劇張力的精湛演繹,再加上震撼人心的原聲音樂,堪稱一場視覺與聽覺的全方位饕餮盛宴。正如《新聞日報》所述,這部音樂劇必將令觀眾"起雞皮疙瘩"。
 
對於所有熱愛迪士尼經典作品的觀眾來說,《迪士尼冰雪奇緣》無疑是今夏必看的頂級娛樂。透過這部融合了百老匯魅力與迪士尼魔法的音樂劇,觀眾將得以在短短兩小時內,切身感受到迪士尼所呈現的獨特魅力。相信這場視聽盛宴必將成為溫哥華夏季最令人難忘的體驗之一。
 
日期: 2024年 7月9 - 21日
地址: 溫哥華女皇劇院 Queen Elizabeth Theatre
官方中文網站:vancouver.broadway.com/chinese
最新消息 2024-05-23
 
27歲的比利-馬丁(Billy Martin)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決心,用一個簡單的100加元起步,通過買賣二手物品的方式,成功為自己積累了足夠的首付款,這在加拿大昂貴的房地產市場中算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馬丁從小就熱愛淘便宜貨,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所有家用品都是從舊貨市場或二手店購買的。他發現這是一種既能賺錢又能當嗜好的一種方式。他每週都會花費大量時間參加當地的車庫拍賣會和光顧舊貨店,尋找那些可以以低價買入、以較高價賣出的物品。
 
透過七週的不懈努力,馬丁成功累積了1478加元,離購買首付款的1.5萬加元已經不遠了。他熱衷於這項副業,每週投入10個小時就能獲得200多加元的收入,相當於每小時20加元的收益。有時,他甚至能透過轉售獲得巨額利潤,如一件12英寸的加勒比海遊輪微型複製品,他只花1加元買下,就以130加元賣出。
 
儘管網路上有一些人質疑馬丁的做法是在浪費時間,但他仍然堅信自己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還能成為一項能幫助他實現購房夢想的副業。他還經營著一家名為"Poppin' Tags"的二手服裝店,可以為生活提供支持。馬丁的故事給人一種勤勞和創意的感覺,他不放棄自己的目標,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夢想,這實在是令人敬佩。
最新消息 2024-06-28

自從辭去總理一職後,加拿大前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大致保持低調。然而,本週三他罕有地出現在兒子 Xav 的 Instagram Reels 中,為對方的新歌《Back Me Up》拍片宣傳,父子同框畫面瞬間引發網民熱議。

這條短片上線一日即錄得接近 200 萬次觀看,片中可見,父子二人戴上耳機,坐於畫面上方一格,一同欣賞 Xav 的新歌 MV。

Xav 一邊播放新曲,一邊向父親道:「我已經拍咗三條 MV。」
杜魯多聞言答道:「我好似錯過咗一條。」
Xav 驚訝追問:「你點會錯過?」
杜魯多解釋:「因為我冇社交媒體。」

此時 Xav 緊接追問:「咁你 Instagram 邊個幫你搞?你自己唔管㗎?」杜魯多一時語塞,畫面隨即結束。

雖然杜魯多名下的 Instagram 帳號仍然活躍,但顯然並非由他本人親自經營。今年 3 月,他的帳號曾發布一張於 Canadian Tire 購物的照片,留言:「週一朝早嚟 Canadian Tire,唔錯啊」,引來網上熱議。之後,他只發過兩篇貼文,分別是為前選區候選人 Marjorie Michel 站台,以及向教宗方濟各致意。

父子互動片段上載後短時間內獲得逾 34,000 個讚好,大批網民紛紛留言,大讚畫面溫馨有愛:

「我哋鍾意支持自己仔嘅爸爸。」
「好感動!見到你爸爸咁支持你,太棒啦!」
「呢個畫面太可愛。」

同時,亦有不少加拿大網民藉此機會表達對杜魯多的懷念之情。自今年 1 月正式辭任總理、結束近十年執政以來,杜魯多鮮有公開露面。

有網民留言:「同你爸爸講,我哋真係掛住佢。」
亦有人寫道:「佢依家睇落輕鬆咗,好值得享受人生。」

更有粉絲猜測,杜魯多會否加入兒子的音樂計劃:「下一首歌可唔可以邀請你老竇獻聲?」

面對外界熱烈反應,Xav 亦親自在留言區回應:「多謝大家嘅支持,更多新作喺路上❤️。」

 

最新消息 2025-05-04
加拿大聯邦政府正在尋找外國食品雜貨業者進入加拿大市場,旨在增加競爭,為居民提供更多選擇。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政府正在審查一批海外超市公司,以便讓合格者與加拿大三大超市(Loblaw Companies Limited、Metro Inc.和Sobeys Inc.)競爭。

目前,這份名單包括來自歐洲的12家公司,其中涵蓋了德國、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和荷蘭等國家。 此外,還有一家來自美國的Holdings公司,經營著470家折扣店。

加拿大工業部部長商鵬飛(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在去年秋天開始在海外尋找競爭者之前,批評本國三大超市未能披露食品通膨的原因。

羅特曼管理學院的營銷學教授David Soberman表示,他贊成這份名單,因為其中許多公司都是眾所周知的市場破壞者。 他認為,如果能引入強大的折扣商到加拿大市場,將給傳統超市帶來真正的壓力,以便它們能為加拿大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價格。

關於吸引外國公司來加拿大所需的財政激勵措施,目前還沒有任何消息。 商鵬飛曾表示,聯邦政府不會使用政府資金與新的連鎖店進行交易,而是一直在修改競爭法,以使市場對企業更具吸引力。 他在義大利參加完七國集團會議後,在歐洲會見了一些超市公司的執行長。

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由於供應鏈中斷、影響農業的天氣事件以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等原因,加拿大經歷了食品雜貨價格的波動。 最新的聯邦預算沒有包括對Loblaw Companies Limited、Metro Inc.和Sobeys Inc.等大型食品雜貨店徵收暴利稅,但政府警告說,如果它們不讓消費者買得起食品,後果將很嚴重。

面對這種壓力,加拿大消費者轉向折扣超市。 大型食品雜貨連鎖店紛紛開設或改造更多的折扣店,尤其是Loblaw,去年新開了30多家Maxi和No Frills店。

今年3月,食品雜貨通膨持續放緩,年增1.9%,低於2月的2.4%,也遠低於2022年末和2023年初11.4%的食品雜貨通膨高峰。

最新消息 2024-04-22

一名急症室醫生警告,加拿大計劃削減臨時外籍勞工人數,將對本已超負荷的醫療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他們在我們的醫療系統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擔心這些削減會令全國各地的人手短缺問題進一步惡化,」Dr. Bernard Ho(來自多倫多(Toronto)的西乃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於星期一接受CTV《Your Morning》訪問時表示。「我們需要立即開始培訓本地人,以填補這些空缺。」

根據上週公布的2026至2028年移民水平計劃(Immigration Levels Plan 2026–2028),加拿大政府將2026年新臨時外籍勞工目標削減至60,000人,較原定的82,000人大幅下降。此數字在2027及2028年將進一步減至50,000人。臨時外籍勞工計劃(Temporary Foreign Worker Program)旨在協助僱主在缺乏合資格本地人手時填補勞動力空缺。

「隨着臨時外籍勞工人數減少,醫療機構可用人手將更少,」Dr. Ho解釋。「醫療設施將需更依賴高成本的代理人員、支付更多加班費,或削減服務,例如減少家居護理探訪、縮減長期護理床位供應。這些壓力會迅速影響病人,包括輪候時間延長、護理連貫性下降,最終影響病人健康結果。」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最新數據,加拿大醫療系統在2022年聘用了57,500名臨時外籍勞工,相比2000年的3,200人大幅增加。2022年各醫療服務領域的外籍勞工比例如下:

  • 家居健康護理服務:7.9%

  • 護理及院舍設施:4.9%

  • 門診醫療服務:3%

  • 醫院:1.2%

為協助填補醫療等行業人手空缺,聯邦政府最近宣布設立外國資歷認可行動基金(Foreign Credential Recognition Action Fund),撥款9,700萬加元,協助外國培訓的專業人士更快投入相關工作。


Dr. Ho表示,這項措施是「正確的一步」,但亦應同時加強本地醫療人員的培訓。

「這些外籍勞工填補了一個非常緊張的系統中的真實空缺,而目前並沒有一批受訓的本地人可以即時頂替,」他警告。「如果政府希望減少對臨時計劃的依賴,就必須同時投資於培訓、留人及公平的移民途徑。但這些措施都需要時間,因此在未填補空缺前就削減人手供應,對我而言並不合理。」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health/article/er-doctor-warns-foreign-worker-cuts-will-affect-hospital-wait-times-and-patient-outcomes/ 

 

最新消息 2025-11-11

加拿大皇家鑄幣局(Royal Canadian Mint)於2025年11月4日正式發行一枚全新$2紀念流通硬幣,以紀念無名戰士回歸加拿大25週年。這枚硬幣保留了傳統「雙色」設計,但在中央加入鮮明的紅色罌粟花,象徵悼念與尊崇。

加拿大無名戰士之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位於渥太華(Ottawa)的國家戰爭紀念碑(National War Memorial)前方,是全國對軍人「責任、勇氣與犧牲」精神的象徵。這枚新硬幣的設計正是向這份精神致敬。

硬幣由加拿大藝術家Mary-Ann Liu設計,她亦是無名戰士之墓銅雕浮雕的創作者。硬幣內圈描繪了從街道視角望向墓碑的景象,墓基延伸至外圈,形成視覺上的連貫。

墓碑背後刻有四位哨兵剪影,象徵所有曾服役及現役的加拿大軍人。內圈底部則鑲嵌一朵紅黑色罌粟花,呼應每年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儀式後,民眾在墓碑上獻上的罌粟花。

外圈刻有雙語字句:「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 / LA TOMBE DU SOLDAT INCONNU」,字體與墓碑上的刻字一致,更添莊重。

這枚紀念硬幣將於未來數週陸續進入流通,市民或可在日常找續中發現這枚別具意義的設計。它不僅是貨幣,更是對軍人犧牲精神的永恆致敬。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2-canadian-coin-pop-red-153705086.html

最新消息 2025-11-11

加拿大衛生官員於週一宣布,由於麻疹疫情在境內持續超過一年,該國已正式失去麻疹消除地位。此一決定由泛美衛生組織(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PAHO)——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轄下機構——確認,指出加拿大出現同一麻疹病毒株的持續傳播,超過12個月,符合取消消除地位的標準。

加拿大自1998年起獲得麻疹消除地位,代表境內已無持續本地傳播。美國(United States)則於2000年取得同樣認證,但目前亦面臨失去地位的風險。

截至今年前十個月,加拿大已錄得約5,000宗麻疹個案,遍佈十個地區,相比之下,美國同期錄得約1,700宗個案,儘管人口約為加拿大八倍。單在10月最後一週,加拿大新增23宗個案。疫情已導致兩名早產嬰兒死亡,均為子宮內感染。

加拿大公共衛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指出,雖然傳播速度近期有所放緩,但疫情已持續超過一年,主要集中於疫苗接種率偏低的社群。加拿大與美國的疫情均起源於門諾教社區(Mennonite communities),該群體疫苗接種率極低。

當局呼籲市民接種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Measles, Mumps, Rubella, MMR),以防止疫情擴散。「麻疹疫苗是保護您和家人最有效的方法,」公共衛生局表示。「只要大家保持警覺、共同提高疫苗覆蓋率,就能防止疫情爆發,守護社區安全。」

加拿大需再度達成一年無病毒株傳播的紀錄,方可重新獲得麻疹消除地位。此一變化可能對國際旅遊造成影響,包括其他國家要求入境者提供疫苗接種證明。

Syracuse University公共衛生系副教授Brittany Kmush曾指出:「若美國失去麻疹消除地位,可能影響美國公民前往某些國家的能力,亦可能令其他國家對入境美國旅客提出更高要求。」

疫苗接種率下降亦成為隱憂。根據今年6月研究,美國兒童MMR疫苗接種率自新冠疫情(COVID-19 pandemic)以來下降約3%,與反疫苗資訊擴散趨勢一致。研究人員指出,這一變化打破了過去十多年接種率穩定的局面。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部長Robert F. Kennedy Jr.——由總統Donald Trump任命、長期反疫苗陰謀論者——曾多次散播有關MMR疫苗的錯誤資訊,包括聲稱麻疹患者可能只是缺乏「良好營養」及「運動習慣」,並推廣未經證實的療法,甚至宣稱自然免疫可預防癌症與心臟病。

加拿大與美國的公共衛生部門正密切監察疫情發展,並呼籲民眾提高警覺,以科學為本,共同防止麻疹再次成為公共健康危機。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canada-loses-measles-elimination-status-233302212.html 

 

最新消息 2025-11-11

加拿大聯邦政府公布《2025年聯邦預算案》(Budget 2025),進一步加強房屋及基建投資,惟新增政策有限。核心項目為正式啟動 加拿大建屋計劃(Build Canada Homes),五年撥款達 130 億加元,旨在加快建屋速度並統籌跨部門融資。此計劃整合多項現有項目,包括 房屋加速基金(Housing Accelerator Fund)、公寓建設貸款計劃(Apartment Construction Loan Program)及聯邦土地改建項目,目標為未來十年將建屋速度倍增。

2025年聯邦預算案被定位為「世代重建」的經濟藍圖,未來五年資本支出總額達 4,506 億加元,2025–26 年度預計赤字為 783 億加元。政府將大型支出重新分類為長期投資,年度資本支出將由 2024–25 年的 320 億加元增至 2029–30 年的近 600 億加元。新設的 強建社區基金(Build Communities Strong Fund),十年撥款 510 億加元,將透過省、地區及市政府主導分配,支援地區基建優先項目。

房屋政策仍為預算案核心,五年內新增房屋措施達 250 億加元,總承諾金額達 1,300 億加元。政府確認將取消首次置業者購買新建住宅(最高 100 萬加元)所需繳付的商品及服務稅(GST),並對 100 萬至 150 萬加元的住宅提供部分減免。此措施預計可為一間價值 50 萬加元的住宅節省約 25,000 加元

為支援租屋市場,政府將 加拿大按揭債券計劃(Canada Mortgage Bonds, CMB)年度發行上限由 600 億加元提升至 800 億加元,並維持每年最多 300 億加元的購買速度,以提升市場流動性及降低開發成本。合資格項目包括五個單位以上的出租住宅、學生宿舍及長者院舍。

原住民房屋方面,政府將額外撥款 28 億加元,用於城市、鄉郊及北部地區的原住民社區,並強調與原住民領袖合作推動社區主導的建屋計劃。相比之下,《2024年聯邦預算案》(Budget 2024)僅撥款 9.18 億加元

同時,政府亦宣布取消多項計劃,包括:

  • 加拿大副單位貸款計劃(Canada Secondary Suite Loan Program):原定提供最多 40,000 加元低息貸款予業主興建地庫或後巷單位,後來擬擴至 80,000 加元貸款。政府指此計劃未能直接增加供應,並與 2025 年 1 月起實施的新按揭保險規則重疊。

  • 空置房屋稅 (Underused Housing Tax, UHT):2022 年推出,向非居民持有閒置住宅徵收 1% 聯邦稅。政府指此稅項對本地業主造成行政負擔,取消後將配合延長至 2027 年的外國買家禁令及地方空置稅,打擊炒賣行為。

  • 加拿大綠色家居補助金(Canada Greener Homes Grant):原提供最多 5,000 加元資助予安裝節能設備的業主,現已停止接受新申請,並與其他自然資源部計劃一併終止。


儘管業界如加拿大按揭專業人員 (Mortgage Professionals Canada) 對政府持續關注房屋可負擔性表示歡迎,行政總裁 Lauren van den Berg 亦指出,業界期望政府能推進由 加拿大稅務局(Canada Revenue Agency, CRA)主導的收入驗證系統,以打擊房地產洗錢及欺詐行為。


整體而言,《2025年聯邦預算案》延續既有政策方向,透過資本重整、精簡架構及技術創新,推動房屋供應與經濟增長,為加拿大未來奠定基礎。


🔗資料來源: https://www.canadianmortgagetrends.com/2025/11/budget-2025-doubles-down-on-housing-strategy-but-adds-few-new-measures/ 

 

最新消息 2025-11-10

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政府近日發表一份獨立檢討報告,建議改革現行911緊急通訊系統的資金安排與營運模式。該報告針對負責處理數百萬宗緊急求助電話的機構——卑詩緊急通訊公司(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for British Columbia Incorporated,E-Comm)進行全面審視,起因是去年12月多個市政當局對成本上升及缺乏透明度表達關注。

是次檢討共產生兩份獨立報告第一份聚焦於 E-Comm 的治理架構、財務管理及營運效率,提出25項改革建議以提升緊急通訊服務,並建議省政府明確自身角色定位。第二份則就未來可行的緊急調派服務模式向省府提供政策建議。


E-Comm 對報告作出回應,表示正著手制定新的財務模型,以向市政當局提供更清晰、可預測的收費架構。E-Comm 臨時總裁兼行政總裁 Nancy Blair 表示:「我們過往未能提供清晰易明的收費模式,正如報告指出,我們在預算預測方面需要大幅改善。」

她強調,儘管報告指出財務與營運層面需作調整,但這並不影響對前線員工專業表現的肯定。「這些建議並不代表我們員工每日所做的出色工作受到否定。」

代表前線通訊人員的卑詩緊急通訊專業人員工會(Emergency Communications Professionals of B.C.)亦對報告表示支持,但指出仍有部分問題未獲解決。工會主席 Don Grant 表示:「就喺上星期,我哋仍見到有緊急求助電話要等幾分鐘先有人接聽;而上個月,等候時間甚至長達九分鐘。對於身處緊急情況嘅市民嚟講,呢啲係漫長得難以接受。」


🔗 資料來源: https://www.ctvnews.ca/vancouver/article/bc-report-outlines-recommendations-for-an-improved-911-system/ 

 

最新消息 2025-11-10

隨着本地流感個案上升,加拿大(Canada)正面臨一個可能嚴峻的流感季節。醫療專家警告,全球爆發的H3N2病毒株正在迅速演變,可能與今年的流感疫苗不完全匹配,令防疫工作更具挑戰。


根據聯邦政府於星期五公布的最新數據,上週全國約有2%的流感檢測呈陽性,雖然仍低於宣布季節性流行病的5%門檻,但已較早秋時明顯上升。

國際趨勢亦顯示,加拿大今年冬季或將面對嚴峻挑戰。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連續第二年錄得破紀錄流感活躍度,而英國(United Kingdom)、日本(Japan)及亞洲其他地區亦出現提早且猛烈的疫情。


「這是南半球(Southern Hemisphere)連續第二年錄得高於平均水平的流感偵測率,」Dr. Jesse Papenburg 蒙特利爾兒童醫院 (Montreal Children’s Hospital ) 及麥基爾大學健康中心 (McGill University Health Centre) 兒科傳染病專家表示。「去年可能是加拿大(Canada)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季,今年情況可能同樣嚴峻。」

澳洲(Australia)已報告超過41萬宗實驗室確診個案,創下新高;英國的流感季提早逾一個月開始,病例數量較去年激增三倍;日本更已宣布進入流感流行期,導致多間學校停課。

專家指出,H3N2病毒株——屬於甲型流感(Influenza A)的一種,尤其容易引發長者重症——正在快速突變。最新變異可能與現有疫苗針對的病毒株出現更大差距。

Dr. Danuta Skowronski 卑詩疾病控制中心 (B.C.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流感及新興呼吸道病原體流行病學主管表示,H3N2病毒近期出現更明顯的結構變化。「現時流行的H3N2病毒與疫苗中的病毒株差異頗大,」她指出。「這不是任何人的錯——這就是流感的特性,它是一種非常容易變異的病毒。」

今年的流感疫苗包含兩種甲型流感病毒株(H1N1及H3N2)及一種乙型流感病毒株。儘管病毒株配對未必完美,專家仍強調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尤其是長者群體。

加拿大公共衛生官員正密切監察全球呼吸道病毒趨勢,但亦提醒南半球的數據未必能直接預測加拿大流感季的走向,因為兩地的季節性動態不同。「目前仍言之尚早,無法確定加拿大今年的流感季會如何發展,」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加拿大公共衛生局)在聲明中表示,並指出影響因素包括主導病毒株、疫苗效力及接種覆蓋率。

最新聯邦數據顯示,在甲型流感個案中,H1N1H3N2各佔一半,但專家預期H3N2將成為主導病毒株。「我們很可能會見到由這種突變病毒引發的大型流行病,」Skowronski表示。「我們已在本地偵測到它。」

Dr. Allison McGeer 多倫多 (Toronto)的 西奈健康系統 (Sinai Health System)傳染病專家 警告,H3N2主導的流感季通常是「最嚴重的一類」,長者風險最高。Papenburg亦表示擔憂,若H3N2成為主流,住院及死亡人數可能上升。

目前,加拿大多個省份已開設季節性疫苗接種診所。衛生官員呼籲市民盡快接種流感疫苗,以及其他建議疫苗如COVID-19RSV,特別是高風險群體如長者及嬰兒。在部分省份,包括魁北克(Quebec)及亞伯達省(Alberta),部分疫苗可能需自費接種。

🔗 資料來源:  https://www.cbc.ca/news/health/canada-flu-season-warnings-9.6970982 

 

最新消息 2025-11-10

大溫哥華地區(Metro Vancouver)三個城市近日先後設立永久性紀念斑馬線,以表揚加拿大武裝部隊(Canadian Armed Forces)退伍軍人的貢獻與犧牲。這些具象徵意義的設施分別設於素里(Surrey)、列治文(Richmond)及梅樹嶺(Maple Ridge),位置鄰近市內紀念碑及加拿大皇家退伍軍人會(Royal Canadian Legion)分會,與每年11月的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呼應。

最新一條紀念斑馬線於上週末在素里(Surrey)揭幕,正值國殤日前夕。該斑馬線位於Cloverdale區57大道17500號街段,紅白相間的設計緊貼當地退伍軍人會分會,象徵意義深遠。

斑馬線上繪有一名跪地士兵的剪影、楓葉圖案及「Lest We Forget」字句,成為提醒市民珍惜國家價值與犧牲精神的視覺標誌。

Brenda Locke,素里市(Surrey)市長表示:「每年11月,我們都會停下腳步,緬懷那些為加拿大(Canada)服務並作出犧牲的人。這條以國旗顏色設計的斑馬線,是對他們勇氣與奉獻的可見致敬。當我們經過時,讓我們反思建立國家的核心價值:服務、團結與堅毅。」

 

列治文市(Richmond)則於9月在3號路與Anderson路交界設立類似設計的紀念斑馬線,距離市政廳及紀念碑僅數步之遙。設計與素里相似,同樣採用紅色楓葉及「Lest We Forget」字句。

  

梅樹嶺市(Maple Ridge)則於8月底推出三者中規模最大的一條,設於224街與Brown大道附近,鄰近當地退伍軍人會。該紅色斑馬線設計鮮明,結合楓葉、士兵剪影及相同的紀念標語。

 


Dan Ruimy,梅樹嶺市(Maple Ridge)市長表示:「這些斑馬線不僅是公共藝術,更是永久提醒我們自由得來不易的象徵。我們承諾在今年國殤日前完成設置,並與退伍軍人會緊密合作,實現承諾。透過這種有意義的方式向退伍軍人致敬,我們表達了深切感激與尊重,同時加強歷史、社區與未來之間的連結。」

這三條紀念斑馬線不僅限於一年一度的儀式,而是成為市民與訪客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讓緬懷之情延續於每一步之間。


🔗 資料來源: https://dailyhive.com/vancouver/metro-vancouver-surrey-maple-ridge-richmond-veterans-crosswalks 

 

最新消息 2025-11-10

在全球旅遊盛行的年代,國籍不僅是護照上的標記,更影響旅客在外地的形象與待遇。部分美國人為了避開反美情緒,採取一種行之有年的做法——「Flag Jacking」,即在海外假扮成加拿大人。不過,據旅遊業界人士及文化觀察者指出,這種偽裝往往一眼就被識破

以 Susanna Shankar 為例,這位擁有美加雙重國籍、從事可持續旅遊工作的內容創作者,獨自遊歷西班牙(Spain)時,竟被一名英國旅客質疑其加拿大身份。她憤然回應:「你要睇我護照嗎?」Shankar 在阿拉斯加(Alaska)長大,現居溫哥華(Vancouver),她坦言因政治立場傾向加拿大,但美式口音有時會洩露身份。

「Flag Jacking」最早可追溯至越戰時期,其後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再度興起,近年因政治緊張局勢再度流行。旅客會在背包縫上楓葉旗,聲稱自己是加拿大人,希望獲得更友善對待。但導遊普遍認為,這種手法效果甚微。

「你會先聽到美國人,然後先見到佢哋。」Denisa Podhrazska(Let Me Show You London 創辦人)笑言:「加拿大人比較低調,唔會隔兩張枱都聽到佢哋講嘢。」來自巴黎(Paris)的導遊 Bertrand d’Aleman 亦表示,加拿大人通常會主動表明身份,以免被誤認為美國人。其他導遊則指出,美國人表達直接、聲量較高;加拿大人則較為內斂、適應力強。

學術研究亦支持這些觀察。Kim Dae-young,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酒店管理教授)發現,美國人在前往被視為「較落後」的國家時,更容易出現不當行為,如亂拋垃圾或穿著不當。他指出,文化假設亦影響行為,美國人常預期可「跳過排隊」、以美元付款,並認為自己口音才是「標準」。

對於像 Shankar 和 Cindy Jaso 這類雙重國籍人士而言,文化衝突並不陌生。Jaso 從新不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移居德州(Texas),她曾在歐洲旅程中糾正美國朋友對當地街道狹窄、缺乏冷氣及語言障礙的抱怨:「你而家喺人哋地頭。」

加拿大內容創作者 Stewart Reynolds(網名 Brittlestar)則以幽默方式探討加拿大身份。他的 TikTok 影片如《Explaining Canada Day to Americans》及《How to be Canadian: Know your Sorries》,以諷刺手法展現加拿大文化特色。他認為,加拿大人傾向以群體為重,美國人則較重視個人。「加拿大都有衰人,但整體而言,加拿大人會為大家著想。」

Reynolds 更將這種集體意識歸因於天氣:「加拿大冬天可以係生死攸關,大家都試過要幫人推車、鏟雪。」他現居安省史特拉福(Stratford, Ontario),認為這種環境培養出互助精神。

Shankar 亦認同,加拿大人更容易融入不同文化環境。「美國人從小被教導要自信,文化鼓勵獨特與高調;加拿大人則較為集體主義,懂得適應。」

最終,旅遊業界一致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國籍,而是行為。「唔係你來自邊度,係你點樣對人。」Leigh Barnes(Intrepid Travel)表示:「只要你尊重當地文化、保持好奇與禮貌,無論背包上係咩旗,都會受到歡迎。」


🔗資料來源: https://edition.cnn.com/2025/10/27/travel/american-canadian-tourists-differences 

 

最新消息 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