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市 (Ontario) 正面臨加拿大鵝數量失控的挑戰,專家警告,必須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遏制這種情況,否則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加拿大鵝如何影響城市?
鵝群遍布城市 – 大量鵝群導致交通隱患、自行車事故及財產損害,引發民眾擔憂並促使市政府採取行動。🚦 🚴 危險事故頻傳 – 一名騎自行車者為了避開鵝群,不慎摔倒,導致六根肋骨骨折及鎖骨斷裂。
💰💰💰市府行動計劃:
💰 溫莎市批准 $30,000 計劃 – 市政府聘請專業團隊,在七個巢穴中移除 150 顆鵝蛋,該方法須經聯邦批准。 😱 ⚠ 聯邦規範 – 根據加拿大野生動物保護局報告,加拿大鵝一生可產下多達 176 顆蛋,顯示遏制繁殖勢在必行。 🔍 專家建議 – 野生動物控制專家 Dan Frankian 指出,僅移除蛋仍不足夠,應在鵝群面前摧毀巢穴,以防止牠們再次築巢。
🏙️🦆下一步?
市政府正在制定長期解決方案,包括改變棲息地和提高公眾認識來減少人類與鵝群的衝突。但隨著鵝群持續擾亂城市生活,溫莎市民迫切希望看到更強有力的行動!
讓我們拭目以待,看溫莎市如何解決這場「鵝群危機」!🏙️🦆
【溫哥華訊】一向被視為宜居城市的溫哥華,如今卻成為租客的惡夢。當地租金飆升、空置率極低,令不少打工仔甚至家庭被迫以高價租住「無門無牆」的空間——只靠一塊布簾🪟與他人共處一室。
目前,溫哥華一房單位平均月租已超過2,300加元(約港幣13,000元),而出租空置率長期低於1%,遠低於健康水平。租屋市場供不應求,導致不少租客即使有穩定收入,亦難以負擔獨立房間。
事實上,早在2017年,溫哥華已逐步邁向「租不起」的局面。根據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MHC)當年數據,目的式出租單位平均租金為1,389加元,而出租共管公寓(condo)則高達2,086加元。兩者租金每年分別上升4.9%及6.7%,升勢明顯。
一名44歲的專業女性,從事支援自閉症兒童的工作,與其9歲兒子現時每月支付1,100加元,僅能租住一個以布簾圍起的角落,與其他住客共用客廳與廚房。她坦言:「唔理想,但我哋冇其他選擇。」對於一個需要穩定環境成長的孩子而言,這樣的居住條件無疑帶來額外壓力。
另一名27歲服務業從業員則與四人共住兩房單位,其「房間」只是客廳一角,用布簾隔出來,每月租金900加元,佔其收入近三成。她表示:「冇私隱、冇隔音,但已經係我負擔得起嘅唯一選擇。」
這些並非個別例子。越來越多租客以書架、浴簾、布幕🪟等方式劃出「私人空間」,只為在擠迫的單位中爭取一點尊嚴與安穩。
即使年收入高於當地家庭收入中位數82,000加元,亦未必能找到合適居所。租金高企、選擇有限,令不少人長期處於壓力與不安之中。
在這場租屋競賽中,空間與尊嚴正逐步被壓縮。專家警告,若政府未能加快興建可負擔房屋,將有更多人被迫住進「不合標準」的空間。昔日對加拿大寬敞生活的想像,正被現實一點一滴拆解。
🔗資料來源:https://dailyhive.com/vancouver/vancouver-renters-living-behind-curtains
溫哥華訊, 卑詩省一宗狗隻咬人案近日引起熱議。一名女子因被狗咬傷,索償近5,000加元,最終被仲裁庭駁回,原因是狗隻無攻擊前科,事件被裁定為「意外」,並不構成狗主法律責任。
案發於2022年平安夜,事主Shen在溫哥華一幢公寓走廊與名為Juliet的迷你澳洲牧羊犬相遇。狗隻當時由主人父親Jeffrey Polo以繩牽引,並已將繩索拉短,將Juliet拉近自己一側。Shen聲稱被咬傷手部,需到醫院注射破傷風疫苗,因此提出索償4,862.62加元。
然而,卑詩民事解決仲裁庭成員Peter Nyhuus裁定,Polo在法律上無疏忽責任。他指出,Juliet並無攻擊紀錄,亦已受控;根據加拿大民事法,「除非狗隻早前有危險行為,否則首次咬人無需承擔法律責任」,更表示:「每隻狗都有一次咬人的權利。」
儘管Juliet當時未有領牌,庭上認為Polo不可能預見此事,整體屬「無人可責的意外」。但仲裁庭仍指示Polo須盡快為Juliet辦理狗牌。
你又點睇?加拿大呢種「首次咬人免責」制度,係展現對動物嘅體諒?定係對寵物主監管過於寬鬆?
加拿大長期依靠移民帶動經濟,如今卻迎來史上首次「零增長」。政府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全國人口僅增加20,107人,增長率跌至0%, 撇除疫情年份,這是自1946年有紀錄以來最慢的步伐。
為何急剎車?
聯邦政府近期連番收緊移民,重點針對臨時居民及國際學生。這兩大群組曾是後疫情時期人口暴增的主要推手;現時臨時居民總數降至300萬人(佔人口 7.1%),較去年的高峰7.4% 明顯回落,創下歷來最大跌幅。
兩大經濟引擎受創
-
安省 (Ontario) 與 卑詩省 (British Columbia):均錄得1951年以來最大單季人口流失。
-
外國留學生:簽證上限及政策調整打擊最深,成為跌幅主因
政策辯護 vs. 經濟隱憂
總理 馬克.卡尼 (Mark Carney) 強調,連年移民激增令房屋、醫療及基建不勝負荷,現需把移民規模拉回「可持續水平」。同時,政府亦推出更嚴格的難民 (asylum) 規則;2024年難民申請衝上470,029宗,創歷史新高。
然而,學者警告,死亡人數已連續多年超過新生嬰兒,移民成為唯一的人口動力。若移民閘門關得過急,長遠或侵蝕加拿大的經濟韌性、勞動力與創新活力。
💬 關鍵疑問: 加拿大能否在公共服務承載力與人口結構需求之間取得平衡?代價又是多少?
在通脹壓力持續上升之際,加拿大人生活百上加斤。如今,餐飲業界領袖正呼籲聯邦政府取消餐廳膳食的消費稅(GST/HST),強調「食物就係食物,唔應該因為喺邊度買就要交唔同稅」。
根據sparkinsights調查,84%加拿大人認為所有食物都應該免稅。目前雖然雜貨店購買的食物可獲稅務豁免,但餐廳膳食仍需繳交GST/HST,被批評為過時又不公平的政策。
事實上,這項稅制對經濟影響深遠。早於1991年GST首次實施時,餐飲業銷售即時下跌7.3%。而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短暫實施的稅務假期期間 (tax holiday) ,餐飲業銷售急升,創造超過24,000個職位,遠超前一年總和。但當稅務假期結束後,短短兩個月內即流失10,300個職位,反映政策對就業市場的直接影響。
目前,加拿大餐飲業聘用超過120萬人,佔全國勞動力近6%。業界指出,取消餐飲稅不僅能減輕市民負擔,更能保住飯碗、穩住經濟。對於依賴外食的打工仔、學生、長者等群體而言,這更是公平與尊嚴的基本保障。
在「可負擔生活」成為全國焦點的今天,是否應該繼續向一碗飯徵稅,已成為社會熱議。港加社群亦應發聲,為合理稅制、為民生發展出一分力。
📢 你點睇?係時候取消餐飲稅,還食物一個公道?
🔗資料來源: https://dailyhive.com/canada/taxing-restaurant-meals-canada-partner-content
一款全新的Omicron分支NB.1.8.1(暱稱 “Nimbus”),現已佔據美國約三分之一新增個案,並快速擴散至全球。
為何疫情新聞又回頭?
實驗室初步數據顯示,Nimbus 的傳播力 較近期株系更高,雖然公共衛生風險仍屬「低」,但傳播速度要求大家提高警覺。
典型症狀
醫生指,Nimbus 的臨床表現與早期Omicron相似——發燒、咳嗽、喉嚨痛、疲勞、味嗅覺減退——但坊間最「𠝹耳」的是「刀片喉」:喉嚨痛得似吞剃刀。
「刀片喉」≠ 一定係新冠
鏈球菌性喉炎(strep throat)同樣會引致劇痛,而且需用抗生素治療。如喉痛難忍,應同時檢測 COVID-19 及鏈球菌,避免漏診與擴散。
保持領先 四大實用守則
-
疫苗加強劑:加固免疫牆。
-
室內戴口罩:特別是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
-
勤洗手:最簡單、最有效的阻隔方式。
-
關顧高風險人士:長者、免疫力弱及慢性病患者須特別留意。
目前證據顯示,Nimbus 並未逃避免疫,也不抗拒現行抗病毒藥,但好習慣仍是最佳防線。
貼心提示:COVID-19 變成「常客」,生病仍然不好受。及早檢測、適當治療、照顧好自己,同時守護身邊人。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new-covid-variant-nimbus-razor-blade-throat-symp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