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過去的星期五(11月1日)晚上,多倫多竟然發生了兩場火災!可怕的是,居然有人在華人聚集的商場戲院縱火!
Woodside Square 戲院疑遭煙花縱火 多倫多警方表示,周五晚上,有兩名嫌疑人進入一間戲院,點燃一個不明包裹,引發火災,場內人員緊急疏散。
週五下午6點,消防人員接報趕到位於McCowan與Finch交界的Woodside Square商場戲院。多倫多消防局向CTV新聞表示,消防員抵達後發現起火點位於戲院售票區。
大火隨後被撲滅,所幸無人傷亡。消防員在現場發現了煙花殘留物。警方目前將一個不明包裹交由爆炸物處理部門處理,暫無可疑人士訊息,案件仍在調查中。
Oakville民宅大火,三人被緊急送院 同日晚上,Oakville一民宅突發大火,兩名成人和一名嬰兒被救出後送往醫院。火災發生在Dundas Street East與Trafalgar Road交界的Georgian Road附近。約在晚上11時45分,車庫突然起火。
Oakville消防局長Paul Boisonnealt表示,民宅內共六人,四人獲救,另外兩人自行逃生。消防局長向本地新聞CP24表示:「一名男性傷者因手部燒傷送往Oakville Trafalgar紀念醫院,懷疑他在著火時試圖打開車庫門。另有一名成年女性和一嬰兒因可能吸入煙霧,送院作預防性治療。」
火災原因現正調查中。
多倫多19歲年輕媽媽涉嫌謀殺嬰兒並縱火 此外,早前多倫多亦發生一宗悲劇。10月25日凌晨1點,位於Eglinton與Trethewey Drive附近的民宅大火,一名4個月大的嬰兒不幸身亡,一名19歲女子嚴重燒傷、生命垂危。
據報道,這名年輕媽媽未婚先孕,生下嬰兒後涉嫌謀殺並放火,自己亦重傷。鄰居透露,這位年輕媽媽與媽媽、兄弟姐妹及外祖父母同住。鄰居表示,雖然她年紀輕輕便成為單親媽媽,但平時對孩子非常細心。
目前,這名年輕母親因重傷危及生命仍在醫院接受治療,但已被控謀殺親生子女及縱火。具體原因和案情尚待進一步調查。
多倫多市長Olivia Chow近日公開反對安省政府提出的第60號法案(Bill 60),指該法案將修改《住宅租賃法(Residential Tenancies Act)》,令業主更容易驅逐租客,並削弱現有租客保障。
由Ford政府(福特政府)提出的法案,雖聲稱可釋放更多房屋供應,鼓勵業主出租單位,但Chow及多個租客權益團體警告,法案可能加劇無家可歸問題,並侵蝕租客基本權利。
「多倫多有一半居民是租屋住的,」Chow在市議會會議前表示,她將提出動議反對該法案。「他們應該享有穩定、公平及安心的居住環境,不應面對不合理的驅逐或暴漲的租金。」
Chow批評法案削弱租客上訴權、取消業主因個人用途驅逐租客時須支付一個月租金的規定,並限制租客在房東與租客委員會(Landlord and Tenant Board,LTB)聆訊中提交新證據的權利。「這不是建設房屋的方法,也不是建立有愛城市的方式。」
根據Bill 60,租客對驅逐決定的上訴期限將由30日縮短至15日,業主亦毋須再支付補償租金以收回單位作個人用途。
安省房屋部長Rob Flack的辦公室則發聲明為法案辯護,指目的是「恢復租屋市場平衡」,保障履行租約責任的租客,同時追究濫用制度者的責任。省府認為改革可減少LTB積壓個案,提升市場信心。
租客權益團體已向省長Doug Ford發信,警告法案將加快驅逐程序,令租客在失業率高企下更難償還欠租或抗辯驅逐通知。
「這法案沒有一項是加強租客保障的,」柏克代爾住房正義網絡 Parkdale Housing Justice Network)的Matt Whitfield表示。「全都是給業主更多權力,加快驅逐程序。我們要求撤回法案。」
反強拆安省聯盟 (No Demovictions Ontario)組織者Lindsay Blackwell補充:「法案聲稱針對『壞租客』,但這只是政治說法,並無數據支持。作為省民,我們期望民主制度正常運作,尤其是涉及我們居住權益的決策。這根本不民主。」
不過,安省租屋業主聯會(Federation of Rental-Housing Providers of Ontario)主席兼行政總裁Tony Irwin則持不同意見。「我不認為法案剝奪租客權利,」他說。「它只是簡化程序,縮短處理時間。」
多倫多西區一座歷史教堂遭到「嚴重摧毀」,教堂內部的文物也遭殃, 據多倫多消防隊長表示, 消防員通宵留守現場進行監控。
多倫多消防部表示,他們於上週日早上8點前接獲位於Gladstone大街近Dundas街西的St. Anne's Anglican教堂起火的報告。
消防員通宵留守教堂現場進行火警監控,評估熱點並檢查瓦礫下的殘餘情況。
多倫多消防部表示,安大略省火警調查署和多倫多警察預計於週一回到教堂現場調查。
「火災尚未被認定為刑事性質」,消防部表示。
副消防隊長Jim Jessop表示,這棟建築物已被「完全摧毀」,教堂內部的所有文物也遭到破壞。
「這對社區來說是一個心痛的損失」,Jessop在現場告訴記者。
多倫多警察已開設網上入口,讓公眾提交任何可能有助調查的照片或視頻。
Gladstone大街在College街和Dundas街之間封閉,以便消防人員繼續撲滅火勢。警方建議司機和行人使用其他路線。
教會主任神父Don Beyers表示,教會會眾對火災造成的損害「深感痛心」。
「我感到非常沉重,為我的教眾難過。你無法想像一個教會社區在週日早上發現他們辛苦經營、付出了這麼多的一切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全部付之一炬是什麼感受。」Beyers在教堂外說。
「儘管遭受了如此可怕的悲劇和損失,我們作為一個教會仍將繼續前進」,他說。
居民們痛心,藝術品被毀
這座建於1907-1908年的教堂位於小葡萄牙社區,內部收藏了七人組三位藝術家於1920年代創作的早期作品。這些壁畫裝飾了祭壇區和圓頂,但均已在大火中被毀。
Beyers表示,這些「無價」的藝術品已在大火中化為灰燼。
「那些藝術品是無價的。那些是美麗的壁畫。」他說,「它們實在太美了。」
「這是唯一一座擁有七人組成員藝術品的教堂。很遺憾,現在它們都已經失去了。」
這座教堂於1996年被指定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址。1980年,多倫多市也根據安大略省文物法指定了這座教堂。
St. Anne教會的網站表示,1923年,教會委託七人組創始成員J.E.H. MacDonald負責設計描繪基督生平的內部裝飾。MacDonald隨後又邀請了包括Franklin Carmichael和Frederick Varley在內的九位其他藝術家參與。
多倫多消防服務發言人Deepak Chagger確認了這些藝術品的損失,表示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被拯救的跡象。
代表該地區的市議員Alejandra Bravo表示,居民對這座提供了關鍵社區支援的場所被摧毀深感"巨大"的悲痛。
「這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物。這是一個提供支援、家庭和愛的地方,也是社區人們聚集的地方」,她說。
神父稱起火原因 "真是個謎"
Jessop表示,當消防隊首次抵達現場時,大火已根深蒂固。
隨著火焰開始從屋頂射出,消防員為避免建築物倒塌的風險撤離了現場。Jessop表示,到了上午中旬,消防隊成功撲滅了大部分火勢。
「這裡沒有人,教堂是上鎖的,很安全,所有燈都關了」,Beyers說,他通常是最早到那裡的人。「我們真是無法解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警方表示,他們接到了有關建築物玻璃破碎和冒出大量濃煙的報告。消防隊已部署水塔和車隊在室外進行滅火行動,他們在週日上午較早時這樣說。
Jessop表示,鄰近的房屋已被疏散作為安全預防措施,並得到了保護,免受大火波及。
目前沒有報告指有人被困在教堂內或有傷亡。
主辦方: Do West Fest 照常舉行
位於小葡萄牙區、從Ossington大道延伸到Lansdowne大道的Dundas街W.上的Do West Fest街頭藝術節的組織者最初表示,由於St. Anne教堂附近發生大火,這個節日將延遲於週日開始。
「我們首要考慮的是社區的安全,參與節日的每個人都感到痛心,因為這座教堂是如此重要的社區地標」,節日組織者Kristyn Gelfand說。
「我們正試圖與警方、消防隊和整個應急響應團隊協調物流,以確保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執行他們需要做的工作。」
組織者後來表示,該節日仍將持續到週日下午6點。
在加拿大人準備感恩節大餐之際,有烹飪專家提醒市民重新審視廚房中常見的工具——不黏鍋。雖然方便易用,但部分不黏鍋具含有被稱為「永久化學物」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引發健康與環境風險關注。
PFAS不僅存在於不黏鍋具中,亦廣泛應用於化妝品、外賣包裝、醫療器材等產品。由於這類化學物質難以自然分解,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根據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PFAS可能影響肝臟、免疫系統、生殖與神經系統,以及腎臟、甲狀腺與新陳代謝功能。
美國加州(California)議會已通過法案,擬禁止含PFAS的鍋具及其他產品銷售。州長Gavin Newsom須於10月13日前決定是否簽署成法。儘管部分名廚因涉及自家鍋具品牌而反對法案,但此舉已引起其他地區關注,包括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
卑詩省律政廳(Ministry of the Attorney General)向CBC表示,省府正密切關注其他司法管轄區的做法,並研究應對PFAS的可行方案。「我們決心運用所有可行工具,包括立法、監管及訴訟,追究不良企業的責任,」聲明指出。
位於卑詩省納奈莫(Nanaimo, B.C.)的鍋具店東主Julia House及Camosun College烹飪藝術課程主任David Lang均認為,市面上已有不少不含PFAS的安全替代品,適合不同烹飪習慣。
「其實我們有很多好選擇,關鍵在於烹飪技巧,」Lang表示。「你可以使用法式鋼鍋、碳鋼鍋、鑄鐵鍋甚至不鏽鋼鍋,只要掌握技巧,都能達到不黏效果。」
Lang指出,碳鋼鍋易於保養,只需妥善清洗、沖淨並重新養鍋,最重要是徹底擦乾以防生鏽。他強調,與其反覆購買低質不黏鍋,不如投資一個可用一輩子的鍋具。「一口碳鋼鍋,如果保養得宜,就是一口終身鍋。」
House補充,其實不少家庭早已有安全鍋具,只是未學懂正確使用方法。「你要了解自己的鍋,也要熟悉爐具。給自己三、四天時間,你就能掌握。」
Lang總結:「煎蛋其實很簡單,只要預熱鍋具、加入油脂,再放入食材,碳鋼鍋的效果絕不輸不黏鍋,甚至更好。」
隨着加州即將作出決定,卑詩省是否跟隨立法限制PFAS產品,將成為未來關注焦點。對消費者而言,是時候重新審視廚房中的選擇了。
週六下午,亞伯達省議會(Alberta Legislature)外湧現藍色人潮,數千名亞伯達省民參與
「I am Alberta」集會,高呼省份主權與獨立訴求,場面震撼。
初步估算指約有5,000人到場,惟主辦方表示仍待無人機影像確認人數。Alberta Prosperity Project(APP)法律總顧問Jeffrey Rath則估計實際人數超過10,000人,並指出現場僅有15至20名反對者。他讚揚亞伯達省警(Alberta Sheriffs)維持秩序的表現。
Rath批評亞伯達省長Danielle Smith過去六個月試圖與聯邦自由黨合作未果,認為是時候擁抱亞伯達省獨立,「搭上自由列車」。
不少省民由亞伯達省各地前來,有些由APP安排巴士接送,亦有自行前往者。一名名為Myrna的參加者向True North表示,她會將Thomas Lukaszuk的「支持加拿大」請願形容為「永遠被玩弄的請願」,指支持者被說服簽署一個已不復存在的「舊加拿大」願景。
Rath指出,Lukaszuk的請願仍差約50,000個簽名,距離截止日期(週二)尚有數日;而APP已獲得逾300,000人承諾支持其獨立公投請願。
活動講者包括Whistle Stop Café老闆Chris Scott、APP行政總裁Mitch Sylvestre,以及憲法律師Jeffrey Rath與Keith Wilson,主持人為John Bolton。演講主題圍繞自由、主權與民主。
現場群眾不時為獨立與民主口號歡呼,當提及渥太華 (Ottawa) 干預亞伯達省事務時則報以噓聲。
憲法律師Keith Wilson警告,若亞伯達省省民認為現況已糟,「未來只會更差」,並批評聯邦政府推動的C-9法案將打壓言論自由。他表示:「我們只想擺脫Ottawa的壓迫。」
Wilson承諾於2026年前舉行全省公投,並呼籲在場人士向身邊人推廣亞伯達省主權理念,強調獨立的不確定性遠比「Ottawa的反烏托邦政府」來得可接受。
Scott則形容公投將是亞伯達省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行動。Sylvestre則以「C’mon, let’s go!」作為運動口號,對比總理Mark Carney的「Elbows up」競選口號,並以冰球鬥志作比喻。
Rath建議將10月25日定為「Alberta獨立日」,並批評Carney政府令加拿大成為全球最腐敗國家之一,指部分自由黨成員與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關係密切。
他亦批評其他政界人物,包括Ontario(安大略)省長Doug Ford威脅切斷美國石油供應,卻不知石油運往Ontario需先經美國;又指前環境部長Steven Guilbeault竟不知加拿大並無橫跨全國的輸油管。
Rath提到他與團隊近期赴美,聲稱獲美國總統Donald Trump政府「充分支持Alberta成為獨立國家」。
他表示,亞伯達省聯合保守黨(United Conservative Party)董事會中已有70至75%成員支持獨立,並鼓勵在場人士參與即將舉行的年度大會(Annual General Meeting),將支持度推至100%。
「今日對Alberta自由運動而言是歷史性的一天。」Rath說,「Alberta史上最大型的獨立集會就在省議會台階上舉行。希望這向Danielle Smith與Mark Carney釋出強烈訊息——我們不再理會他們的做法。我哋唔玩啦,我哋走啦。」
🔗資料來源:https://www.junonews.com/p/thousands-rally-for-alberta-independence
節日氣氛正式回歸多倫多,市內地標Eaton Centre(伊頓中心)將於本月迎來標誌性的114呎室內聖誕樹,展開一連串由Cadillac Fairview(CF)主辦的節慶活動。
CF體驗設計與項目總監Andrea Nickel表示:「節日是人與人連結的珍貴時刻,CF致力打造充滿魔法的回憶,讓家庭與朋友一同感受節日的喜悅。」
由11月14日下午1時起,商場每日將上演燈光與雪景秀,設有四款輪替版本並配合節日音樂,直至12月31日每小時一場。
今年新增專業攝影服務,顧客可在聖誕樹前拍攝肖像照,費用為加幣$10,包含兩張數碼相片。
聖誕老人亦將於11月14日起重臨CF旗下商場,包括Eaton Centre。$15套票包括與聖誕老人互動及三張即時數碼相片,網上預約於11月4日開放。
由11月13日起,CF商場將邀請本地音樂人現場演出。至於Sherway Gardens(雪威花園),聖誕夫人將於每週末驚喜現身,派發糖果及刮刮卡,送出商場禮品卡。
聖誕夫人亦將聯同 Indigo(靛藍書店)舉辦「北極故事時間」,活動需預先登記,日期包括:11月15、18、22、23日及12月6、7、13、14日,詳情將於網上公布。
此外,Sherway亦將展出由安省科學館 (Ontario Science Centre)策展的「Dream Machines」動態雕塑展,由藝術家Rowland Emett創作。現場設有互動尋寶遊戲,鼓勵創意發揮。
Nickel補充:「我們非常自豪能將安省南部的商場打造成節日目的地,為訪客帶來獨特、難忘並可延續的節慶體驗。」
多倫多,節日快樂!
週六,數千名租客在多倫多市中心遊行,前往安省議會(Queen’s Park, Ontario Legislature),要求省政府撤回第60號法案(Bill 60)。該法案被批評將加速全省的驅逐行動,並加劇無家可歸問題。
示威正值國家住房日(National Housing Day),此前包括法律援助診所、工會、食物銀行、收容所及學生會在內的132個組織聯署公開信,警告法案會在生活成本高企、就業不穩之際,剝奪核心租客保障。
本月初,多倫多市議會(Toronto City Council)已投票反對該法案,市長Olivia Chow指出,法案將令房東更容易驅逐租客,並「削弱租客權利」。
什麼是第60號法案?
第60號法案全名為《打擊延誤、加快建設法案(Fighting Delays, Building Faster Act)》:
-
租客必須提前通知在聽證會上提出的問題,未經通知不得臨時提出新問題。
-
房東若以自用為由收回單位,只要提前兩個月通知,即可免除補償租客的義務。
-
租金欠繳的寬限期由14天縮短至7天。
-
租客要求覆核最終裁決的期限由30天減至15天。
安省市政及住房廳(Minister of Municipal Affairs and Housing)發言人為法案辯護,稱其「恢復平衡,重建租務市場信心,保障守法租客,同時追究濫用制度者」。
示威者的聲音
在集會上,York South-Weston租客聯盟(York South-Weston Tenant Union)共同主席Sharlene Henry直言,法案對全省租客構成直接威脅: 「第60號法案正在侵蝕租客權利,將帶來大規模驅逐,甚至建立黑名單,針對敢於抗爭的租客。」
她更表示:「房東在你口袋裡,先生,你需要聽聽租客的聲音。我們佔安省人口約五成,理應在決策桌上有席位。」
租客於上午11時在安省租屋供應商聯盟(Federation of Rental Housing Providers)總部集合,隨後遊行至省議會,並舉行集會,由租客組織、無家者團體及法律援助機構代表發言。
在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Bella Coola發生的一宗罕見灰熊襲擊事件,導致11人受傷,其中3名兒童及1名成人仍在醫院留醫。事件震驚當地小鎮,並引發對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日益增加的憂慮。
週四下午,Acwsalcta學校(Acwsalcta School)四、五年級學生在20號公路(Highway 20)附近野餐時遭遇灰熊。據加拿大皇家騎警北區警員Madonna Saunderson表示,教師使用防熊噴劑及驅熊爆竹驅趕,但仍有4人嚴重受傷。
卑詩省緊急醫療服務(BC Emergency Health Services, EHS)證實,救護人員為4名傷者提供急救,其中兩人情況危殆、兩人嚴重,另有7人輕傷。由於天氣惡劣,傷者由聯合救援協調中心(Joint Rescue Coordination Centre)協助送院。
學校宣布週五停課,並為受影響家庭提供支援。校方在聲明中讚揚師生勇敢:「週四的事件令人恐懼,但你們的堅毅令人敬佩。」家長形容事件令人創傷,其中母親Veronica Schooner憶述兒子受驚、鞋子滿是泥濘並受傷。
卑詩省保育官服務處(B.C. Conservation Officer Service)與加拿大皇家騎警(RCMP)呼籲居民避免前往4 Mile社區附近森林。Nuxalk民族酋長Samuel Schooner表示對受影響家庭深感痛心,並讚揚社區在危機中展現團結。
保育官員通宵搜索灰熊但未能找到。該服務處的Kevin Van Damme指出,這類涉及大群人的襲擊「極為罕見」,他在34年經驗中從未見過。
卑詩省野生動物聯盟(B.C. Wildlife Federation)警告灰熊與人類衝突不斷上升,自2017年終止灰熊狩獵以來,每年報告接近1,000宗。執行董事Jesse Zeman批評禁令「短視」,認為缺乏狩獵壓力令灰熊與人類共享空間,衝突難免。
居民如在Bella Coola發現灰熊,應致電舉報偷獵及污染熱線(Report All Poachers and Polluters, RAPP):1-877-952-7277。
🔗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536394/bella-coola-grizzly-attack/
根據liv.rent的最新數據,大溫哥華地區 (Metro Vancouver)的租金在11月繼續下跌,但部分城市卻呈現上升趨勢。
平台指出,租金在區內最昂貴的市場,包括溫哥華 (Vancouver)、列治文 (Richmond)及北溫哥華 (North Vancouver)均有下降。然而,蘭里 (Langley) 的家具齊備一房單位卻持續上升。「除了10月短暫下跌外,蘭里自6月起家具齊備一房租金一直穩步上升,按年增幅達5.29%,按月增幅達5.52%,」liv.rent表示。蘭里亦錄得兩房及三房非家具單位租金較上月增加。
本拿比 (Burnaby) 亦逆勢而行,非家具一房單位租金由10月的2,198加元升至11月的2,228加元。不過,本拿比的家具單位租金則略為下降。另一方面,素里 (Surrey)的非家具一房單位租金在區內最低。
溫哥華的跌幅最為顯著,尤其是大單位。兩房租金下跌12.49%,三房租金下跌11.97%。除Shaughnessy外,溫哥華大部分社區的非家具一房租金均錄得按年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是Dunbar-Arbutus(-18.10%)、Killarney(-14.92%)及Marpole(-14.17%)。
儘管租金持續下跌,負擔能力問題仍然嚴峻。SingleKey最新的租金情報報告顯示,加拿大租客仍需將大量收入用於住房及債務償還。報告指出,加拿大租客平均年收入為67,537加元,家庭平均收入約109,000加元,租客的中位年齡為32歲。
在溫哥華,租客平均收入達146,194加元,信用評分高達731,月租金為2,891加元,但仍需將超過30%的收入用於住房。數據顯示,卑詩省 (British Columbia)及溫哥華市的租金收入比為全國最高。
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與加拿大總理Mark Carney同意重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顯示兩國關係正逐步回暖。
消息於南非二十國集團峰會(Group of 20, G20 summit in South Africa)期間公布。據印度外交部(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聲明,兩國領袖決定「展開高目標的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談判。Carney亦接受Modi邀請,將於明年初訪問印度。
印度政府表示,雙邊貿易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500億美元。根據加拿大官方數據(Canadian government data),去年雙方商品及服務貿易額約310億加元。
此前兩國曾嘗試推動貿易協定,但在2023年外交關係破裂。當時前總理Justin Trudeau及官員指控印度政府涉及在溫哥華地區(Vancouver region)謀殺一名錫克族(Sikh)活動人士。加拿大警方已提出刑事指控,案件仍待審理。
印度官員長期批評加拿大未能有效打擊活躍的錫克分離主義團體。自今年3月接任以來,Carney致力恢復正常關係,兩國於夏季分別任命新大使。
在與Modi會面前,Carney向記者表示,爭取更好地進入「全球最大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至關重要。他補充,兩國執法及國家安全機構亦持續保持對話。
加拿大目前大部分出口銷往美國,因華盛頓保護主義抬頭,加國正尋求市場多元化。Carney已訂下目標,要在2035年前把非美國出口翻倍。
🔗 資料來源: https://ca.finance.yahoo.com/news/india-canada-restart-long-stalled-204722923.html
在最新公布的2026年QS世界大學可持續發展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Sustainability)中,加拿大高等教育表現亮眼,三間大學成功打入全球前十,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的領先國家。
該排名由高等教育機構QS於11月18日發佈,評估全球近2,000間大學在環境影響、社會影響及治理三大範疇的表現,反映全球學界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根據QS,加拿大是全球前十名大學最密集的國家。不過,今年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 Sweden)奪得榜首,取代去年的冠軍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後者現排名第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維持第五名,而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Canada)則由第15名躍升至第九名。
2026年QS可持續發展大學排名前五名:
-
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瑞典)
-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加拿大)
-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國)
-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英國)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加拿大)
其餘前十名包括: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英國)第六,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英國)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澳洲)並列第七,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第九,以及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第十。
其他上榜加拿大大學包括:
-
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 並列第24名
-
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並列第53名
-
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並列第59名
-
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 並列第69名
-
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並列第74名
-
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 並列第92名
-
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 並列第107名
-
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 並列第116名
-
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 並列第121名
-
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 並列第129名
-
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 並列第129名
-
拉瓦爾大學(Université Laval)— 並列第153名
-
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 並列第161名
-
薩斯喀徹溫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第168名
-
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 第188名
-
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 並列第197名
其他未列具體排名但亦上榜的加拿大大學包括: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多倫多都會大學(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勞里埃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新不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布魯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魁北克大學(Université du Québec)、紐芬蘭紀念大學(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及舍布魯克大學(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canadian-universities-dominated-top-10-160249745.html
加拿大安省(Ontario)教育廳長Paul Calandra表示,將迅速行使新通過的第33號法案(Bill 33)所賦予的權力,進一步接管表現失當的學校董事會。該法案已於週三完成三讀,正式通過,賦予廳長更大權力監管學校董事會,並要求在地方警隊提供的情況下,強制推行校園警員制度(School Resource Officer, SRO)。
Calandra點名近北區學校董事會(Near North District School Board)為潛在接管對象。政府審查報告指出,該董事會行政與受選教育委員關係破裂,教育總監參與評估自身表現,領導力缺失,部分委員的行為亦導致Parry Sound新校舍工程長期延誤。
Calandra表示,若該董事會未能全面履行上月發出的指令,他將直接接管。「學生現時在半拆卸的高中上課,這是董事會決策所致。任何人認為教育廳長應容許這種混亂持續,都是錯的,我會堅決反對,」他說。
目前,Calandra已因管理不善任命監督人接管五個學校董事會。新法擴大政府介入的理由,涵蓋公共利益,而不僅限於財務問題。他亦透露,正考慮取消民選教育委員制度,並希望於年底前作出決定。不過,他強調法語及天主教學校董事會將保留憲法保障,維持其教育委員的職權。
反對黨、教師工會及部分家長強烈批評該法案。安省公立學校董事會協會(Ontario Public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表示,教育委員確保社區能參與學校決策。「當地方聲音被排除,所有人都會受損,」主席Kathleen Woodcock在聲明中指出,並強調監管應為最後手段,且需有明確計劃與透明機制,讓治理權最終回歸社區。
新民主黨(NDP)領袖Marit Stiles批評政府自導自演。「他們假裝自己要解決問題,但其實正是他們造成這場混亂,」她說。「我不信任Paul Calandra或Doug Ford能修復教育系統。他們應該專注於如何為學校提供足夠資源。」
法案亦規定,若地方警隊提供,學校董事會必須實施校園警員制度。部分學區早已自願推行,但亦有學區因學生感到不安及種族社群表達疑慮而終止相關計劃。
倡議團體無警校園(Policing-Free Schools)總監Andrea Vasquez Jimenez在記者會上批評此舉方向錯誤。「政府不可能靠警察來實現校園安全或學業成就,這種說法既不誠實亦具破壞性,」她說。
加拿大安省高等法院(Ontario Superior Court of Justice)批准聯邦政府延長修訂《公民法(Citizenship Act)》的限期,由原定的2025年11月20日延至2026年1月20日。修訂法案C-3號法案(Bill C-3)旨在取消「第一代限制(First-Generation Limit, FGL)」,該限制已於2023年被法院裁定違憲。
若法案獲通過,加拿大公民即使在海外出生,亦可將公民身份傳予同樣在海外出生的子女,前提是符合「與加拿大有實質聯繫」的測試。法案已完成加拿大國會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三讀及參議院(Senate)兩讀,目前正由社會事務、科學與科技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Social Affai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審議。
法官Akbarali在裁決中指出,政府在推動替代法例方面已有「重大進展」,並表示「合理預期」法案可於2025年底前正式生效。政府原先要求延至2026年4月22日,但經進一步商議後改為提前至2026年1月20日。
在法案正式生效前,聯邦政府於2025年3月推出的臨時措施仍然適用,讓受FGL影響人士可申請酌情公民身份,包括:
-
2023年12月19日前出生或領養者,受FGL限制
-
2023年12月19日或之後出生或領養者,若其加拿大父母符合「實質聯繫」測試
-
1949年4月1日前出生者,受FGL影響
-
因未達保留要求而失去公民身份者(根據舊法第8條)
申請人可向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提交申請,並可要求加快處理。臨時措施將於C-3號法案獲皇家同意(Royal Assent)後失效。
聯邦政府此前已三度錯過修法限期,但今次進展及修訂限期的提前,顯示政府更積極處理問題。移民部長Diab表示,受法案影響者大多為兒童,預計申請人數將達「數以萬計」,而非「數十萬」。
C-3號法案於2025年6月5日提出,取代已於2025年3月因國會休會而失效的C-71號法案(Bill C-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