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成功、美國失敗 加拿大組合屋挑戰開始】
加拿大正準備展開一項全國性組合屋(modular housing)建設計劃,期望借鑑瑞典 (Sweden)、日本 (Japan) 等地的成功經驗,同時避免美國 (U.S.) 及紐西蘭 (New Zealand) 的失敗教訓。聯邦政府新成立的建屋機構Build Canada Homes將於2026年起,在六個城市的聯邦土地上興建4,000個工廠預製住宅單位,並有望擴展至45,000個。
雖然距離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oration)預測至2030年需建4.8百萬個新屋的目標仍遠,但政府期望組合屋能成為解決可負擔住房短缺的重要一環。
組合屋以施工快速、成本效益高及環保著稱,在全球多地已逐漸成為主流建築方式。瑞典大部分住宅均採用預製組件建造,日本的組合屋市場預計至2030年達2,300億美元規模,而新加坡(Singapore)亦興建出高密度模組建築,單一項目可容納近千戶。
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能成功將組合屋擴展至可負擔住房領域。美國1960年代推出的「突破行動」(Operation Breakthrough)最終未能落實,近年多間美國及英國初創企業亦因疫情延誤、監管障礙及市場觀感不佳而倒閉。紐西蘭2018年推出的KiwiBuild計劃原定建屋10萬個,但至2024年底僅完成2,300個單位,最終於10月終止。
「這並非萬能解方。」Desjardins副首席經濟師Randall Bartlett表示。他指出,組合屋雖具效率,但若缺乏實際需求及合理目標,成效有限。BMO首席經濟師Douglas Porter則警告,政府若介入過深,可能打擊私人投資意欲。
加拿大的組合屋產業仍處起步階段,面對地理幅員廣闊、運輸成本高昂及省際貿易壁壘等挑戰。魁北克大學(University of Quebec in Montreal)環境設計教授Carlo Carbone指出,加拿大及北美地區仍習慣傳統現場施工方式,與瑞典、日本的標準化及供應鏈協調模式存在差距。
多倫多(Toronto)組合屋設計公司Assembly Corps正與瑞典企業Lindbäcks合作,並於本地設廠。該公司策略夥伴經理Lesley Herstein表示:「我們參考瑞典的技術與自動化,也研究日本的先進模式。」她強調,成功的前提是有強烈的可負擔住房需求,例如瑞典戰後嬰兒潮帶動的建屋熱潮。
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規劃學院副教授Brian Doucet則指出,加拿大已有多個組合屋項目,包括蒙特利爾(Montreal)為無家者興建的住宅,以及努納武特(Nunavut)偏遠地區的家庭公屋。他認為:「若我們能在全國推動數以千計的非牟利及真正可負擔的住宅項目,將可建立一套平行於市場的住房系統,真正回應居民所需,而非只建造市場最有利可圖的項目。」
🔗資料來源:https://www.cbc.ca/news/modular-housing-sweden-u-s-canada-1.764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