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鍾意扮加拿大人! 但點解穿煲?】
在全球旅遊盛行的年代,國籍不僅是護照上的標記,更影響旅客在外地的形象與待遇。部分美國人為了避開反美情緒,採取一種行之有年的做法——「Flag Jacking」,即在海外假扮成加拿大人。不過,據旅遊業界人士及文化觀察者指出,這種偽裝往往一眼就被識破。
以 Susanna Shankar 為例,這位擁有美加雙重國籍、從事可持續旅遊工作的內容創作者,獨自遊歷西班牙(Spain)時,竟被一名英國旅客質疑其加拿大身份。她憤然回應:「你要睇我護照嗎?」Shankar 在阿拉斯加(Alaska)長大,現居溫哥華(Vancouver),她坦言因政治立場傾向加拿大,但美式口音有時會洩露身份。
「Flag Jacking」最早可追溯至越戰時期,其後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再度興起,近年因政治緊張局勢再度流行。旅客會在背包縫上楓葉旗,聲稱自己是加拿大人,希望獲得更友善對待。但導遊普遍認為,這種手法效果甚微。
「你會先聽到美國人,然後先見到佢哋。」Denisa Podhrazska(Let Me Show You London 創辦人)笑言:「加拿大人比較低調,唔會隔兩張枱都聽到佢哋講嘢。」來自巴黎(Paris)的導遊 Bertrand d’Aleman 亦表示,加拿大人通常會主動表明身份,以免被誤認為美國人。其他導遊則指出,美國人表達直接、聲量較高;加拿大人則較為內斂、適應力強。
學術研究亦支持這些觀察。Kim Dae-young,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酒店管理教授)發現,美國人在前往被視為「較落後」的國家時,更容易出現不當行為,如亂拋垃圾或穿著不當。他指出,文化假設亦影響行為,美國人常預期可「跳過排隊」、以美元付款,並認為自己口音才是「標準」。
對於像 Shankar 和 Cindy Jaso 這類雙重國籍人士而言,文化衝突並不陌生。Jaso 從新不倫瑞克省(New Brunswick)移居德州(Texas),她曾在歐洲旅程中糾正美國朋友對當地街道狹窄、缺乏冷氣及語言障礙的抱怨:「你而家喺人哋地頭。」
加拿大內容創作者 Stewart Reynolds(網名 Brittlestar)則以幽默方式探討加拿大身份。他的 TikTok 影片如《Explaining Canada Day to Americans》及《How to be Canadian: Know your Sorries》,以諷刺手法展現加拿大文化特色。他認為,加拿大人傾向以群體為重,美國人則較重視個人。「加拿大都有衰人,但整體而言,加拿大人會為大家著想。」
Reynolds 更將這種集體意識歸因於天氣:「加拿大冬天可以係生死攸關,大家都試過要幫人推車、鏟雪。」他現居安省史特拉福(Stratford, Ontario),認為這種環境培養出互助精神。
Shankar 亦認同,加拿大人更容易融入不同文化環境。「美國人從小被教導要自信,文化鼓勵獨特與高調;加拿大人則較為集體主義,懂得適應。」
最終,旅遊業界一致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國籍,而是行為。「唔係你來自邊度,係你點樣對人。」Leigh Barnes(Intrepid Travel)表示:「只要你尊重當地文化、保持好奇與禮貌,無論背包上係咩旗,都會受到歡迎。」
🔗資料來源: https://edition.cnn.com/2025/10/27/travel/american-canadian-tourists-differences


